《Nature:发现一类杀死超级细菌的新型药物---类维生素A抗生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3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医学院、埃默里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能够杀死小鼠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新型抗生素。这类被称为合成类维生素A抗生素(synthetic retinoid antibiotics)的药物与维生素A属于同一个化合物家族。他们对类维生素A进行化学修饰,使得它们依然能够攻击MRSA,同时将它们的毒性降至最低。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3月2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new class of synthetic retinoid antibiotics effective against bacterial persisters”。

    论文共同作者、埃默里大学化学家William Wuest在一篇新闻稿中表示,“这类分子削弱细菌的细胞膜,然而人体细胞也有细胞膜。我们找到了一种对这类分子进行调整的方法以至于它们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细菌。”

    在即将出现的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和多重耐药的“超级细菌”进化的过程中,寻找可用于抵抗它们的新型化合物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迫切。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doi: 10.1016/j.addr.2010.07.003),科学家们已鉴定出4000多种天然的和合成的类维生素A。

    Wuest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一种检测方法测试了82000种合成化合物,从中发现两种分子---CD437和CD1530---通过破坏MRSA的细胞膜中的脂双层来杀死它们。重要的是,这两种化合物不仅能够杀死正在生长中的细胞,而且还能够杀死所谓的“持留菌(persister)”细胞。持留菌细胞指的是变得不活跃并且经常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细胞。

    论文通信作者、布朗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家Eleftherios Mylonakis说,“我们对这些化合物发挥功能的方式感到非常乐观。”他补充道,通过对细菌细胞膜进行攻击,这些药物攻击“细菌中非常容易通过药物加以靶向的部分”。

    这些研究人员还将CD437与常用的抗生素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从而地成功治疗感染上MRSA的小鼠。即使经过100天的治疗,这种细菌也不会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57
相关报告
  • 《Nature | 新型抗生素有望战胜超级耐药菌,已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04
    • 2024年1月3日,罗氏制药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同期发表了两篇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抗生素作为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这种新型抗生素是一种栓系大环肽(tethered macrocyclic peptide),称为zosurabalpin,能够有效对抗超级耐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已成为全球主要病原体,但其治疗选择有限。50多年来,没有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的抗生素化学类型上市。 在第一篇论文(A novel antibiotic class targeting the 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er)中,研究团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具有强效抗菌活性的栓系大环肽类抗生素进行了鉴定和优化。这类分子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阻断革兰氏阴性菌用于转运外膜脂多糖的蛋白质机器复合物LptB2FGC,从而阻断细菌脂多糖从内膜向外膜的运输。从栓系大环肽衍生的临床候选药物zosurabalpin(RG6006)在体外细胞和小鼠感染模型中有效地治疗了高度耐药的CRAB分离菌,绕过了其对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这种抗生素化学类型代表了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模式,可用于目前治疗选择不足的CRAB侵袭性感染患者,并进一步确定LptB2FGC作为抗菌药物开发的可行靶点。 革兰阴性菌非常难以杀死,因为它们的胞质膜被一层外膜包围,阻断了大多数抗生素的进入,外膜的不可穿透性是由于其中存在一种大型两亲性糖脂——脂多糖(LPS)。外膜的组装需要将LPS通过从胞质膜到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桥进行运输。维持外膜的完整性对于细菌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而其破坏可能会增加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寻找形成这种跨膜转运蛋白的七种脂多糖转运(Lpt)蛋白的抑制剂。最近发现了一类新的针对鲍曼不动杆菌中LPS转运机制的抗生素。 在第二篇论文(A new antibiotic traps lipopolysaccharide in its intermembrane transporter)中,研究团队检查了这类抗生素的活性机制,表明它们以底物结合状态捕获脂多糖运输复合物,使之难以转运脂多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结构、生化和遗传方法,表明这些抗生素捕获了LPS转运蛋白的底物结合构象,从而使该LPS转运机制失效。这些抑制剂通过识别由Lpt转运体及其LPS底物组成的复合结合位点来实现这一目标。这项研究确定了一种不寻常的LPS转运的抑制机制,揭示了Lpt转运体的可成药构象,并为将这一类抗生素扩展到其他革兰阴性病原体提供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两项研究表明,这种新化合物zosurabalpin在应对高度耐药病原CRAB中展现出前景,目前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以深入开发这一化合物的临床应用。这些研究还识别出了脂多糖转运体的一个特定构象,可作为成药靶标,以开发类似化合物莱定向针对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 《Nature:发现一类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生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3
    • 许多威胁生命的细菌对现有抗生素的抵抗力日益增强。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和Polyphor公司(Polyphor AG)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具有独特活性和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生素:嵌合拟肽类抗生素(chimeric peptidomimetic antibiotics),这是对抗抗菌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重要一步。通过破坏外膜合成,这类抗生素有效地杀死革兰氏阴性细菌。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himeric peptidomimetic antibiotics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抗菌素耐药性的快速出现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尤其是对碳青霉烯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这些细菌性病原体会引起严重的感染,甚至威胁生命。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针对这些微生物进入市场的最后一类新抗生素,它们的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迫切需要具有新的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生素,尤其是因为全球对作为最后治疗手段的抗生素粘菌素的耐药性正在上升。 一类对抗危险细菌的新型抗生素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并描述了一类新的具有广谱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活性的合成抗生素。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苏黎世大学化学系的John Robinson说:“这类新的抗生素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至关重要的外膜蛋白相互作用。根据我们的结果,这类抗生素会与复杂的称为脂多糖的脂肪样物质结合,并与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中的必需蛋白BamA结合。” 通过之前未发现的作用机制破坏外膜合成 BamA是所谓的?桶折叠复合物(?-barrel folding complex, BAM)的主要成分,而BAM是外膜合成必不可少的。在靶向这种必需的外膜蛋白后,这类抗生素会破坏细菌外膜的完整性,并使细菌细胞破裂。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具有重要的功能,可以保护细菌细胞免受有毒性的环境因子(例如抗生素)的破坏。它还负责营养物和信号分子的摄取和输出。Robinson说,“尽管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抗生素靶向外膜生物发生所需的这种关键蛋白。” 临床前研究中的先导分子 这项研究是苏黎世大学与Polyphor公司紧密合作进行的,其中Polyphor公司可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一家苏黎世大学初创公司。这家位于阿尔施维尔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如今计划将这类抗生素中的一种化合物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论文共同通讯作者、Polyphor公司首席科学官Daniel Obrecht说:“ POL7306是属于这类新型抗生素的第一种先导分子,目前正在临床前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