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初景利》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1
  •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社长、主编初景利在会上作《信息技术与文献情报工作应对》专题报告,他表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60年代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文献情报领域,文献情报工作一直受到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尽管对文献情报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但信息技术从根本上给文献情报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发展的生命力、变革的驱动力和转型的新动能。文献情报工作要直面挑战,变挑战为机遇,积极拥抱变革,利用技术推动图书馆的不断变革与创新发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相关报告
  • 《国内《图书情报工作》等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先后发布预印本政策声明》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杜杏叶
    • 发布时间:2022-12-29
    •   2022年4月起,随着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http://www.chinaxiv.org)子平台项目“图情档预印本平台”(http://lis.chinaxiv.org)的推出,国内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目前已有21种)纷纷加入共建行列,先后发布预印本政策声明,致力于为作者通过预印本平台(ChinaXiv)进行手稿存缴、快速传播和网络首发,为读者和学界共建可检索、可免费下载和开放共享的、学者自治的新型科研成果交流和学术传播模式提供服务。   其中,《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的两本期刊《图书情报工作》《知识管理论坛》预印本政策声明如下: (1)本杂志社及旗下《图书情报工作》《知识管理论坛》(以下简称“两刊”)是ChinaXiv的合作期刊,将与ChinaXiv建立“预印本平台发布-学术期刊发表”的业务协同关系,共同致力于研究成果的网络首发与快速传播,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 (2)本杂志社鼓励和支持作者在向两刊投稿前后,将论文手稿(初稿或投稿版)优先在ChinaXiv平台发布,或经期刊审稿后录用的版本(未发布稿)自行提交至ChinaXiv平台上发布。 (3)《图书情报工作》已经发表的论文,因与商业数据库合作,不支持再存缴到预印本平台。《知识管理论坛》实行开放出版,支持作者自行将发表的版本(后印本)存储在ChinaXiv平台上。同时,标注(或更新)预印本的DOI,并链接到文章的已发表版本。 (4)两刊正式发表的论文与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发布的论文手稿(预印本)不构成重复发表,鼓励论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快速而广泛的传播。 (5)已经在ChinaXiv平台发布的未投稿论文,两刊将根据论文的质量和期刊需要,择优遴选并通过同行评议后在期刊上正式发表。两刊同时接受ChinaXiv平台对优秀论文的推荐。 (6)两刊将与ChinaXiv共同开展论文检测-论文初评-论文润色-开放评阅-网络首发等附加服务,寻求论文质量与发布速度的平衡,加强论文发布后的后评议,构建图情档富有生机活力的新的学术社区。 (7)欢迎读者和作者加入ChinaXiv志愿者评审队伍,共同打造新型的、学者自治的学术交流系统,推动学术评价的改革与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   注: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http://chinaxiv.org)是中国科学院传播局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面向全国学术界(作者与读者、期刊与学术机构)存缴、保存、利用论文手稿及后续版本的预印本平台,旨在构建学者自治、规范可靠、开放共享的科研论文交流体系,致力于建设国家级的预印本交流基础设施,支撑构建国家科研论文与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ChinaXiv带给论文作者的益处: (1)第一时间获得文章的网络首发权。ChinaXiv对作者的投稿经过初步评议即可发布,大大缩短文章发布的时间,获得文章的网络首发权,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2)更好地满足作者对论文快速、便捷传播的需求。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的对接后,作者通过预印本发布再到期刊接受发表,可以兼顾“速度”和“发布”两大需求。 (3)显著提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作者将文章提交预印本平台,即融入了广阔的学术交流社区,可以被更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及学术界发现,学术影响力得到彰显。
  •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隆重召开并凝聚形成《南京共识》》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mawutong
    • 发布时间:2017-12-20
    • 2017年10月29日,“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在南京大学潘琦楼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与《图书情报知识》杂志社协办。论坛邀请了我国科技情报学界、社会科学情报学界、军事安全情报学界、医学情报学界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情报学报》、《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情报科学》、《竞争情报》、《图书与情报》、《现代情报》、《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代表参会。 苏新宁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潘云涛研究员和蒋颖研究馆员分别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共同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论坛主旨报告由来自不同情报领域的5位专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名誉理事长黄长著先生做了题为“我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马费成先生做了题为“信息链上的情报学”的报告;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情报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虎教授做了题为“军事情报学研究现状和发展前瞻”的报告;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吴晨生研究员做了“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趋势”的报告;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南京大学的苏新宁教授做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思考”的报告。 论坛还针对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情报学课程体系、情报学人才培养定位、军民情报学借鉴融合,以及情报工作的未来责任等召开了圆桌讨论会,来自全国情报学各个领域三十余位专家代表对上述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情报学界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创新理论,付诸实践,将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情报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学科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圆桌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李纲教授主持。 在黄长著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凝聚智慧,形成了会议《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定位南京共识》(以下简称《南京共识》)。《南京共识》指出:情报学者将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与安全为宗旨,推动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以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支撑情报资源共享的实现,以此支撑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一体化。新时代的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的重点应定位于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成为各项决策的有力支撑;情报工作以“先导”、“引领”,成为“耳目尖兵参谋”为目标,将情报机构打造成为国家的重要智库,充分发挥情报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情报学科体系建设应突破各自领域情报学研究的分离状况,促进军民情报学学科体系的融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发展道路;改革现有的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吸纳和鼓励不同学科的优秀硕士和博士进入情报学领域学习研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举,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同进。会议最后决定,延续会议精神,搭建(双)年度性的全国情报学学术会议平台,并形成情报学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