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隆重召开并凝聚形成《南京共识》》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mawutong
  • 发布时间:2017-12-20
  • 2017年10月29日,“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在南京大学潘琦楼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与《图书情报知识》杂志社协办。论坛邀请了我国科技情报学界、社会科学情报学界、军事安全情报学界、医学情报学界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情报学报》、《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情报科学》、《竞争情报》、《图书与情报》、《现代情报》、《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代表参会。

    苏新宁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潘云涛研究员和蒋颖研究馆员分别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共同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论坛主旨报告由来自不同情报领域的5位专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名誉理事长黄长著先生做了题为“我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马费成先生做了题为“信息链上的情报学”的报告;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情报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虎教授做了题为“军事情报学研究现状和发展前瞻”的报告;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吴晨生研究员做了“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趋势”的报告;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南京大学的苏新宁教授做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思考”的报告。

    论坛还针对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情报学课程体系、情报学人才培养定位、军民情报学借鉴融合,以及情报工作的未来责任等召开了圆桌讨论会,来自全国情报学各个领域三十余位专家代表对上述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情报学界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创新理论,付诸实践,将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情报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学科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圆桌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李纲教授主持。

    在黄长著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凝聚智慧,形成了会议《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定位南京共识》(以下简称《南京共识》)。《南京共识》指出:情报学者将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与安全为宗旨,推动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以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支撑情报资源共享的实现,以此支撑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一体化。新时代的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的重点应定位于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成为各项决策的有力支撑;情报工作以“先导”、“引领”,成为“耳目尖兵参谋”为目标,将情报机构打造成为国家的重要智库,充分发挥情报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情报学科体系建设应突破各自领域情报学研究的分离状况,促进军民情报学学科体系的融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发展道路;改革现有的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吸纳和鼓励不同学科的优秀硕士和博士进入情报学领域学习研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举,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同进。会议最后决定,延续会议精神,搭建(双)年度性的全国情报学学术会议平台,并形成情报学学术传统。

相关报告
  • 《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24日-27日,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林业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等208家单位,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科技与管理工作者,共计92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员主持,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先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先生,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任海研究员,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先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副主任周文能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围绕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濒危动物与植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做了发言,并对本次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等。本次会议共有11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人就各自研究领域分别做了精彩发言。大会围绕保护生物学科学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两个方向共设置保护演化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与保护生理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及动物疫病、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新技术、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社会公益保护地、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未来等10个专题分会场,共计204个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积极参与,就科研与保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踊跃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共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参会人员多,报告质量高,涉及领域广,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发挥科学研究在保护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 《【问题建议】南京大学专家指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科发展出现三方面新特点》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1
    • 【问题建议】南京大学专家指出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科发展出现三方面新特点 (本文根据《图书馆建设》4月9日刊载《21世纪前20年我国图情学科发展现状与国际影响力的比较研究》整理编写) 近日,南京大学教授、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继元反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各学科建设已有长足的进步,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下简称图情学)也不例外。从我国图情学领域的英文发文量上看,目前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但被引次数上相对较低,在质量及跨学科性丰富度上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图情学科出现以下三方面发展特征。 一、我国图情学科研究规模不断扩大。21世纪初,我国图情学科发文量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随着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图情学科发文量于2013年迎来了一场小爆发,发文增长率现已成为全球第一。虽然研究规模与美国的相比,差距仍然悬殊,但不可否认,我国已然成为全球图情学科的第二大研究体。 二、我国图情学科研究成果质量较高。虽然我国早期发文量较低,但篇均被引频次、CNCI指数都位列前排,篇均被引频次更是多次获得第一。可见,从一个侧面我国图情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或质量有所提高。 三、我国图情学科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从引文涉及学科数量来判断各国图情领域跨学科性的丰富度,美国保持明显优势,英国、中国、加拿大三国差距不大,西班牙仅涉及57中学科,位列最末。五个国家涉及的主要学科类别差别不大,主要为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心理学、大众传媒、医学、运筹学与管理学等。其中,我国图情学科与医学的交叉研究明显低于其他四国,与地理学的合作是我国图情跨学科研究的一大特点。 对此,建议: (一)聚焦高被引文献数量。从21世纪初期到2019年成为世界图情学科发表英文论文量第二的国家,我国图情学科的研究规模发展显著。近年来发文量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与美国还有明显差距,但已和其他国家拉开差距。学科发展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大对图情学科的投入,加强学者间的沟通,促进产出的同时,还需要鼓励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加入,为我国图情学科研究规模的不断壮大添砖加瓦。研究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质量的监管,要平稳迈步,切不可片面追求数量,成为“前进的瘸子”。虽然数据显示我国图情情报学领域研究成果篇均被引频次高,在国际上也受到认可,但从高被引文献数量的角度出发,我国文献占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数量上远低于美国,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的高质量文献数在国际上占比不足的问题。因此,我国图情学科应该在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持续关注高质量文献的输出,提高高被引文献的数量,争取在国际图情领域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图情学科在的国际地位。本文认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话语权不仅可以通过在外文期刊上发表文献获得,还可以通过提高本国期刊刊文质量,将更多的中文期刊推上国际舞台,使我国图情学科的研究成果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也要求我国学者不能一味追求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忽视国内高水平期刊。 (二)打造跨学科特色品牌,多方位合作交流。首先,打造特色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毫无疑问能提高一个学科的专业性与竞争性的方法之一。跨学科研究中发现,我国图情学科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明显多于其他四个国家,利用好这一跨学科性特征,加强与地理学的联系合作,形成强势跨学科研究领域,有利于扩大我国图情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次,要注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还能促进其不断创新,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图情学科交叉研究的丰富性亟待提高,与医学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这次新冠疫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国家高层已将人民健康和生命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医学与图情学的研究项目和经费会越来越多,其发展前景大好,是未来跨学科研究的一大发展方向。因此,加强与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联系,不仅能促进图情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从图情学科的视角发现新观点、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