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取消"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发射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服务
  • 编译者: lib_yaya
  • 发布时间:2015-12-28
  •   环球科技报道 记者 程君秋 据台湾“中央社”12月23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2日表示,原订2016年3月发射科学卫星上火星的计划,因关键研究仪器发生外漏问题而取消,为这项探索火星内部计划的未来投下变量。

      据报道,“洞察号”(InSight)被设计用来协助科学家研究地球等岩石行星的形成。如果错过这次发射时间,地球和火星要来到适合发射的直线位置还要再等2年,因此发射计划的取消,引发外界质疑这项研究计划的前景。

      NASA没有表示,这项计划是否还会有资金,本计划预算限制为4.25亿美元。NASA预期将在当地时间22日下午召开的电话会议上,讨论这项决定。

      NASA声明表示,由于地震计传出问题而取消发射计划。地震计置放主要传感器的真空容器出现外漏。地震计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所提供,CNES虽已经修复真空容器的焊接瑕疵,但显然问题还没解决。

      据报道,“洞察号”上周运抵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展开发射前准备工作。

相关报告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 《美国宇航局建造的温室气体探测器接近发射 》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18
    •     一台最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将测量来自太空的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在被送到旧金山Planet Labs PBC(Planet)的洁净室后,本月接近发射。该科学仪器由位于南加州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和建造,将成为非营利性碳测绘组织领导的收集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的努力的一部分。碳测绘仪成像光谱仪围绕为NASA空中战役和太空任务开发的技术构建,将提供有关“超级排放者”的目标数据 - 占全球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一部分的单个来源的一小部分。      该仪器是一种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可测量地球表面反射并被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吸收的数百波长的光。不同的化合物 - 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 - 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留下成像光谱仪可以识别的光谱“指纹”。这些人眼看不见的红外指纹可以精确定位和量化强烈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加速潜在的缓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