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和梅毒患病率和发病的差异——来自2008至2010年中国南京省的队列研究结果》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5-07-07
  • 中国大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的梅毒估计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很高。本研究使用应答者驱动的抽样方法在研究人群中招募MSM,并对其进行随访,监测其HIV、梅毒的发病率及高危行为的改变情况。开展面对面的访谈收集研究对象高危行为、人口学特征和吸食毒品情况的信息。为了比较现患病例和新发病例的区别,开展了两个巢式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组为在基线和随访期内观察到的HIV或梅毒阳性患者,同时使用密度抽样方法为每个病例匹配6个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新发病例相比,现患病例中自述有无保护肛交性行为的比例更高。回归分析表明,无保护肛交是HIV现患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在HIV新发病例中却不显著。这种差异或许可以解释为降低感染风险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梅毒在HIV现患病例中不是一个危险因素,但却与HIV新发病例密切相关。定制干预措施诊断无保护肛交和其他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HIV和梅毒的患病率与发病率。

相关报告
  • 《2000至2010年间中国吡嗪酰胺和莫西沙星耐药性结核病基因分型和患病率的变化情况: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发现》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12-07
    • 近期,来自中国CDC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及301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调查了中国结核病患者中吡嗪酰胺(PZA)和莫西沙星(MOX)耐药的发生率、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对结核杆菌菌株的人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成果于2016年12月5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纳入的所有结核菌株均采集自全国结核病流行调查。通过分析菌株NTF区域中的RD105和IS6110区对每个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BACTEC MGIT 960系统来检测结核分离株对PZA和MOX的药物敏感性。 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000年有241个菌株(66.4%)被归类为北京基因型,显著低于2010年的北京基因型菌株比例(76.2%),p值小于0.01;现代北京基因型的比例从2000年的49.6%显著增加至2010年的68.1%(p<0.01),而2000年与2010年古代北京基因型的比例则无显著差异(p=0.676)。此外,研究发现,2010年的PZA耐药菌株比例(15.0%)显著高于2000年(9.6%),p值等于0.04;2010年检测到的MOX耐药分离株数量(7.7%)多于2000年(3.0%)。 综上所述,过去十年间,北京基因型在结核杆菌谱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比例从2000年至2010年显着增加,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比例的上升是主要原因。此外,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PZA和MOX的耐药菌株比例均显著增加。
  • 《美国洛杉矶男男性接触人群甲基苯丙胺使用者HIV和性传播感染患病率和发病率升高》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8-09-07
    • 来自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艾滋病鉴定预防和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近日发表的文章显示,甲基苯丙胺的使用与男男性接触者(MSM)中HIV / STI感染的增加有关。 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286名使用甲基苯丙胺的男男性接触者参加了一项减少甲基苯丙胺使用和性风险行为的研究。 参与者在基线时检测HIV / STI,每3个月检测一次,为期9个月。 在基线时,115名参与者(40.2%)为艾滋病毒阳性; 3名参与者发生血清转化(发病率= 2.6 / 100人年)。 基线检测确诊77例STI病例(21例衣原体,18例淋病,38例梅毒); 经过9个月的随访,确诊了71例STI感染(22例衣原体感染,24例淋病,25例梅毒); 其中78%发生在艾滋病毒感染阳性的参与者中。 尽管为降低甲基苯丙胺使用的男男性接触者的性风险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艾滋病毒/性传播感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仍然在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