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5
  • 中国环境报讯: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近日实地调研、现场督导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立行立改情况。他强调,要大力加强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坚定不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不断瘦身“水中大熊猫”生境堪忧》后,李锦斌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好整改落实。11月28日一大早,李锦斌来到位于望江县境内的武昌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察看了解情况;随后,他来到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心,仔细了解江豚种群分布、迁地保护进展等情况。

      当天下午,李锦斌从安庆海事码头乘船沿长江下行,沿途察看安庆江豚保护区总体情况。来到安庆市迎江区,李锦斌沿江堤察看城东污水处理厂入江排污口,看在线监测,问处理工艺,谈达标排放。在安庆港中心港区五里庙集装箱作业区,李锦斌考察了码头泊位整改前后对比情况。

      调研期间,李锦斌主持召开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专题汇报会。他强调,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强化“两个维护”,大力实施以长江江豚等为代表的濒危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李锦斌指出,要以加强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着力点,切实构筑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网络。要重规划,强化科学保护,科学编制规划、分析评估、界定范围,确保江豚栖息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要重整改,强化立行立改,制定整改清单,完善整改方案,逐条逐项抓好落实。要重修复,强化生境保护,深入开展江豚自然保护区专项治理行动,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重法治,强化依法保护,清理取缔各种非法利用和破坏江豚等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生境的行为。要重投入,强化政策保护,强化各类要素支持。(记者 潘骞)

相关报告
  • 《江苏南京市市长蓝绍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水利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0
    • 系统谋划沿江生态保护、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沿江地区功能布局与产业转型、沿江空间特色塑造等重点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认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致力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 描绘“一张蓝图”,以规划指引严管。蓝绍敏代表说,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明确“生态优先、拥江发展”的战略思路,系统谋划沿江生态保护、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沿江地区功能布局与产业转型、沿江空间特色塑造等重点问题。 建设“一个中心”,以科技支撑严管。蓝绍敏代表说,汇聚整合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环境科技资源,全力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扬子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城、海”协同治理、生态系统水陆统筹整体修复、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预警和饮用水风险防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示范”。 打造“一大平台”,以监控助力严管。蓝绍敏代表说,下决心打造长江生态监控平台,启动实施“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实现长江生态的智慧展示、沿江生产的智慧监视、滨江风貌的智慧显示。 形成“一套体系”,以法治保障严管。蓝绍敏代表说,认真落实《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这部全国首部聚焦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率先将长江保护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整合“一支队伍”,以协同落实严管。蓝绍敏代表说,建立完善长江综合执法机制,协调整合水上公安、海事、水务、交通、生态环境等执法力量,打造一支联合执法、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强化海事、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建立统一行政执法信息平台,不断提升长江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效能。
  • 《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重要位置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1
    • 继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后,习近平总书记4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宜昌市和荆州市、湖南岳阳市以及三峡坝区等地考察时再度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确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发展导向,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重要位置,是对世界流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也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实践。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对世界流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相关实证研究显示,长期来看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质量会呈现逐步由坏变好的变化趋势。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由坏向好的转变不会自动发生,既需要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痛、高昂的代价。在流域经济发展实践中,不少国家或地区走过弯路。如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内陆的黄金水道,也是流域内几个国家重要的饮用水源。但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当流域各国重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治理时,付出了巨大且惨痛的代价。1986年11月发生的瑞士巴塞尔桑多斯化工厂失火事件,导致投资300多亿马克的莱茵河治理工程前功尽弃。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这一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作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内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也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总体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生态主轴。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等。长江经济带地位如此重要,又处于特殊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必须慎之又慎、经得起历史检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具体体现。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学界亦主动建言献策。近日,由湖南省社科院绿色发展研究团队撰写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2017)》向社会发布,首次从流域、区域、省(市)域三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包含绿色城市、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三大重点领域。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区域发展战略最重要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如《长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长江流域各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新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