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天然气跌入负值,难解能源困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2
  • 天然气价格负值常有,国际油价负值不常有。但每一次油气负值,都值得载入历史。

    随着冬季的靠近,近期,美国和欧洲的天然气相继再现负值。

    10月25日晚间,美国二叠纪盆地Waha枢纽的天然气价格跌至-2美元/百万英热左右,而在昨日,美国主要油气产区——德克萨斯州西部二叠纪盆地的天然气价格正在无限逼近零。

    此外,当地时间10月24日,欧洲荷兰天然气期货TTF下一小时(ICE Endex Next Hour)现货价格也一度跌至了-15.78欧元/兆瓦时,为有史以来的最低价格。

    近乎同一时间出现的两次负值,却有着相同的原因:储气问题。

    1、不堪重负的天然气管道设施

    美国二叠纪盆地Waha枢纽价格下行原因是产量远超过输气管能承受的输气量,导致当地天然气供应过剩。

    这不是二叠纪盆地Waha枢纽的天然气价格第一次进入“负值时间”。2020年初,二叠纪盆地Waha枢纽出现了第一次负值。其原因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供应量在短时间内挤满了储气设施和管输网络,导致天然气生产受阻。此后又七度跌入负值。

    每当输气管道必须进行维修或维护作业时,当地生产者还得减产或暂停输气。OTC全球控股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CampbellFaulkner表示,二叠纪盆地的输气管限制一直未得到缓解,致使当地更易于受到突然供应过剩与价格震荡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西德州天然气价格狂跌也是美国天然气储量充沛的表现。相比之下,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已经上升至6.185美元/mmbtu。

    2、用力过猛

    欧洲突然不缺气了。

    除了已经跌到负数的部分天然气现货价格,欧洲天然气期货一度大跌18%,自6月以来首次跌破100欧元/兆瓦时,造成欧洲天然气“异常”的原因实为欧洲在寻气的过程中用力过猛,储气过剩。

    第一,欧洲天然气库存将满。俄乌冲突以来,欧洲一直受断气之忧,叠加输气管道的接连泄露,欧洲从其他地方大力增加天然气采买,目前,欧洲已有多国天然气储存率高达90%。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数据,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已完成储气目标,其次波兰储气量达98.34%;据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数据,截至10月25日,德国天然气储存率为97.53%。

    第二,天然气过剩。近期,欧洲的LNG港口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LNG暂时停靠在海岸边等待卸货。据BBC10月25日报道,巨大的油轮正在等待。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海岸外,停放着数十艘装满液化天然气(LNG)的巨轮。财联社给出了具体数量 ,有超过35艘装载LNG的船只在西班牙和地中海附近漂流。

    尽管储气率已经接近极限,但目前仍有大批LNG油轮驶向欧洲。媒体统计显示,欧洲本月有望接收82艘LNG油轮,较9月增加19%。

    第三,欧洲今年的俄冬天并不是太冷。据天气预报显示,截至11月底,欧洲的气温仍然在10摄氏度上下。气候温暖,天然气需求下降,叠加欧洲“供暖设施”储备充分,欧洲的冬天并不难捱。并且,供暖季后,巴黎似乎还将出现夏季般的气温。

    3、寻找能源是欧洲的必修课

    对于欧洲来说,天然气紧缺是冲突以来一直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欧洲的能源危机有了喘息。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对于满载的欧洲来说,减少消费和需求仍然填补库存更重要。据数据情报公司ICIS的模型显示,如果各国不能减少燃料的使用,欧洲的天然气库存将在3月被消耗一空——即使是在俄罗斯天然气整个冬天依然维持低流量输欧,而且天气并非异常寒冷的情况下。

    对欧洲来说,冲突加速了人们节能环保的效率。欧洲仍然需要继续寻找能源,除了不断节俭,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能源多样性。

    虽然欧洲清洁能源的发展极为成熟,但是由于能源资源的不平衡,很容易陷入被动。长期以来,欧洲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对俄罗斯的依赖度分别高达30%、40%和46%左右,单一的供应渠道是欧洲早就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俄欧之间能源的廉价,以及长期以来供应的稳定,让欧洲忽略了这一隐藏风险。

    近年来欧洲接连遭遇极端天气,清洁能源的效果大打折扣,叠加“人祸”俄乌冲突,欧洲能源一下子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目前,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仍然趋紧。10月25日,据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预期,称天然气市场供不应求状况将持续至2025年,来自阿尔及利亚的论坛秘书长穆罕默德·哈梅尔说,尽管天然气生产领域的投资在增加,但与会国家预期今后三年内不会增加市场供应。

    除此之外,徘徊在港口甚至减缓行进速度的LNG船或会给欧洲造成巨大的财务压力。据波罗的海交所最新数据显示,LNG运输船在即期市场的日租金水平最高已达45万美元/天,较今年年初上涨了6倍。目前,欧洲在港口漂流的LNG船加上缓慢前行的有超过95艘,这意味着欧洲每天要承担超过4275万美元的债务。

    度过了储气危机的欧洲市场,接下来面临的将是无处安放的天然气和巨额账单,或许还伴随着重新上涨的天然气价格。欧洲的能源危机还未解决,面对着趋紧的天然气市场,度过了今年冬天的欧洲市场,下一轮的寻找能源之路将更加艰难。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4569.html
相关报告
  • 《欧盟设限“气价”难解能源困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1
    • 欧盟能源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会议,未能就此前欧盟委员会提议的天然气限价机制达成一致,将于12月中上旬再次讨论这一引发广泛争议的机制。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受能源供应紧张影响,欧洲多地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加剧通胀压力,加重民生负担。观察人士认为,欧盟试图通过对天然气实施限价缓解能源困境,但这一政策难以有效抑制天然气价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欧盟面临的能源困境,欧盟成员国之间难以弥合的分歧也令其“难产”。 ?限价意图:预防极端价格 欧盟委员会22日提议,从明年1月起实施一项天然气限价机制。一旦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格波动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该机制将启动并把天然气价格上限设在每兆瓦时275欧元。 根据提议,作为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期货价格连续两周超过每兆瓦时275欧元,并且TTF天然气价格和全球液化天然气价格之间的价差连续十个交易日达到或超过58欧元,该价格上限将会启动。欧盟委员会负责能源事务的委员卡德丽·西姆松表示,上述条件将确保在TTF天然气价格不再反映市场基本面时进行干预。 欧洲天然气价格近两年来多次明显上涨。去年夏季,欧盟各国努力赶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增加天然气库存,导致气价飙升。欧盟官员和媒体均将去年8月出现的极端价格作为价格上限参考依据。 数据显示,去年8月,欧洲天然气价格曾上涨至每兆瓦时275欧元以上,但未能连续两周保持在这一水平之上。西姆松说,当月欧洲天然气价格从每兆瓦时220欧元飙升至近320欧元,远高于当时全球液化天然气价格水平。 西姆松解释,干预市场会带来风险,限价政策是一种权衡,欧盟委员会因此提出设置较高的触发条件。如果天然气供应安全、市场稳定等受到威胁,欧盟委员会可立即暂停该机制。 限价效果:难起抑制实效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设置的价格上限比预期更高,可能达不到实效,反而影响能源市场运作。哥伦布咨询公司能源高级经理尼古拉斯·戈德堡认为,该价格上限“并不能阻止欧洲天然气价格过快上涨”。西姆松也坦言,限价不是降低价格的“灵丹妙药”,而是旨在引导市场预期。 目前,TTF天然气价格保持在每兆瓦时120欧元左右。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研究员西莫内·塔利亚佩特拉认为,欧盟设置的天然气价格上限“是个笑话”,即使在今年天然气供应最短缺的时候,也未能满足触发条件。该价格上限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严重损害对欧盟处理能源危机的信心。 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石油经济学教授彼得·奥斯蒙森表示,设置价格上限将削弱欧盟作为天然气买家的地位,影响供给方对欧盟长期稳定供应天然气的意愿。 欧洲能源交易所协会表示,对天然气限价可能导致场外交易增多,此类交易不在价格上限适用范围内,很难追踪,可能对欧洲能源市场供应和金融稳定构成重大风险。即使是短期干预也会产生严重、意外的后果,损害市场信心,可能会对欧洲能源市场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限价难点:内部分歧难解 对于是否引入天然气价格上限机制,欧盟国家近几个月争执不停。比利时、希腊、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强烈要求实施限价,认为这将帮助居民和企业缓解价格上涨冲击;德国、荷兰等国则认为此举可能导致欧盟更难获得天然气。 会议当天,有成员国支持价格设限,但认为启动该机制的条件过于苛刻;也有成员国对其可能造成的供应安全影响表示关切,呼吁采取更多保障措施。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工业和贸易部长约瑟夫·西克拉表示,欧盟能源部长对此存在非常不同的看法,需要开展进一步工作。 比利时根特大学能源研究员乔安妮斯·拉韦纳认为,设置天然气价格上限纯粹是政治工具,是欧盟平衡不同成员国意见的折中政策,难有作为。 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乔治·扎克曼表示,由于欧盟成员国利益诉求、财政实力、受能源危机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分歧难以弥合。欧盟应该放弃限价的想法,转向更有效和透明地解决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公平竞争问题。
  • 《欧美天然气价格暴跌到不要钱!能源市场岁月静好了吗?》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3
    • 要说2022年的历史性事件是真多,军武菌这几天就又一次见证历史了。 ▲雪夜下的北欧小镇 就在北半球即将进入冬天,各国忙着储备能源过冬而致使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美国西德州二叠纪盆地的天然气价格居然奇迹般的跌了。北京时间10月25日周二,美国西得克萨斯的二叠纪盆地瓦哈中心的天然气价格跌至零以下,降到每百万英热单位负2美元左右,要知道就在一个礼拜之前,这个价格还是每百万英热单位5美元,如此大幅度的降价,自2020年以来还是首次。 ▲美国得州天然气下跌指数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美国这回又在作什么妖? 能源市场又怎么了? 原来,这次德州天然气价格突然暴跌,原因是北美最大的能源基础设施公司金德摩根公司对其在墨西哥湾的两条重要输气管道进行的维修和养护,在输气管进行维修或维护作业时,就只能减产或者暂停输气,这种突发性事件就会导致当地出现供应过剩从而引发价格动荡。 另外,由于二叠纪盆地抽出的大部分天然气都是原油开采的副产品,因此当管道太满无法处理更多的天然气时,通常就会烧掉多余的天然气,因为这样就不必减少或停止石油生产了,如此一来也会造成价格下跌波动。这就有点像1929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农场主把新鲜的牛奶一桶桶的倒掉,学过中学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件事。 ▲大萧条时期奶农倾倒牛奶 我们先解释一下“倒牛奶”事件的基本原理。首先,是当时牛奶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一来,奶农储存、运输和销售牛奶的成本就超过了牛奶本身的售价,说白了就是越卖越亏。然后就是奶农们希望通过“倒牛奶”来减产保价,减少市场的牛奶供应量来抬高牛奶价格。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奶农无法让奶牛立刻停止产奶,产奶越多亏的也就越多,因此综合来看,当场倒掉对于奶农来说是损失最小的方法了。 2002年,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也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2004年,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 之所以提“倒牛奶”,是因为这次天然气出现“负气价”,本质上和牛奶的原理是一样的。一方面天然气需要通过特殊的压力容器储存,另一边天然气还会源源不断的产出来,两者相加就构成了天然气价格跌成负数的底层逻辑。其实早在2019年美国就已经出现了“负价天然气”的现象,当时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天然气生产商居然要花钱请人来买天然气。 除了美国,部分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也出现跌至负值的情况。说到这肯定有不少人觉得奇怪,俄国断气之后,欧洲不是出现能源危机了吗?不少民众还上街举牌抗议,怎么价格还跌了? ▲欧洲天然气价格正在下降 根据一些气象公司的推测,今年欧洲很有可能迎来一个暖冬,不会那么寒冷,随着欧洲的温暖天气的持续,欧洲各国也推迟了供暖季,这也意味着欧洲有更多的时间来补充本国的天然气储备,因此,目前欧洲人对于天然气的需求已经不向之前那样紧迫,因此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 当地时间10月24日,欧洲一部分天然气现货的价格就一度跌成了负数,达到了-15.78欧元/兆瓦时,为有史以来的最低价格,就连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基准荷兰,11月份的天然气期货价格跌幅也一度达到了16%之多。 ▲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 从整体来看,欧洲天然气的价格在短期内仍将处于低位,但由于前期价格跌幅过大,未来继续深跌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大。 能源市场岁月静好了吗? 虽然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天然气价格下跌,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和欧洲就完全没有能源问题。 美国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能源独立,但是其国内的能源问题依然不少。前面军武菌和大家说了二叠纪盆地天然气出现了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的情况,但是在美国,依然存在某些地区供给不足的情况。 比如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这6个州几乎每年都要从海外进口液化天然气来过冬。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bug,既然美国有的地方天然气用不完,那为什么不分一点,何必要费力从海外进口呢? 这个地区缺乏从美国国内运输天然气的管道基础设施,纵使国内天然气烧不完,也运不过来。 另外,美国在1920年通过了一个“海运商业法案”,又叫“琼斯法案”,其中就规定在美国境内航行的船舶必须是美国制造,并在美国登记;船舶的所有权至少有75%是美国公民拥有;船员也必须是美国公民。这么做的目的本来是未了支持美国本土就业和美国的国土安全。 但是却间接坑了美国东北部的这六个州,由于缺乏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液化天然气油轮,美国国内的液化天然气也能从海上运过来。在今年夏天的时候,六个州的州长就联合给美国能源部长写信,说应该放弃“琼斯法案”,这让就能用上国内的天然气不用花高价去外国的了。 从整体来看,虽然美国部分地区存在能源问题,但是他们的能源完全能满足本国所需,甚至还能对外出口。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今年打前5个月,美国大部分液化天然气都出口到欧盟和英国,9月,美国出口到欧洲的液化天然气更是达到了70%。 和已经基本实现能源独立的美国不同,欧洲在能源上基本上就得靠进口了。尤其是去年能源危机爆发后,欧洲更是大范围在全球采购液化天然气。 今年随着俄乌冲突升级,俄罗斯开始限制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失去俄罗斯的天然气一度让欧洲非常难受。但是美国及时救场,宣布将在今年向欧盟额外提供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并在2030年前额外提供约5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以帮助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 前不久北溪管道又被炸后,欧洲天然气供给再次雪上加霜,美国看准时机把天然气出口到了欧盟,并打算和欧盟联手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减少欧洲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确保欧盟能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但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以来,油气成本就一路上涨,今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又进一步涨价。去年租用一艘液化天然气船的成本大概是每天3万到30万美元之间,而到了今年租用一艘液化天然气船的成本就涨到了每天50万美元,随着冬季的临近,这个数字还有可能进一步攀升到每天100万美元。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而运输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价格的上涨,美国的“高价气”也因此让欧洲各国颇为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都批评过美国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价格过高。 因此尽管美国的天然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的能源困境,但是过度依赖美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个冬天,欧洲人会不会冻死人? 再来聊一个大家说的最多的话题,那就是欧洲人还能熬过这个冬天吗?自俄乌开战以来,军武菌就看到过很多人都在说欧洲离开俄罗斯的天然气,就熬不过这个冬天,还有一些报道说欧洲人把中国电热毯都买脱销了,还有收集木材留着烧火的,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欧洲人一到冬天就会冻死一样。 ▲关于电热毯卖爆欧洲的新闻 那么这个冬天,欧洲人会不会冻死人?就目前的情况看,情况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首先,在俄乌冲突升级之后,俄罗斯限制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俄罗斯一“断气”,欧洲就增加了从其他地方采买天然气的力度,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天然气储存率已经高达90%,基本上都达到了存储上限。 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数据显示,8月底欧盟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79.94%,基本上完成了之前设定的目标。截止到10月24日,欧盟整体天然气储气率为93.61%,其中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度较高的德国存储过冬所需的天然气比例更是高达97.5%,用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局长穆勒的话说“不仅提前完成了天然气储存的目标,而且储存的天然气足以维持两个月的寒冬。” ▲欧洲各国的天然气储量 尽管如此,依然有大批液化天然气油轮在源源不断地驶向欧洲,目前在港口外已形成拥堵的态势。据媒体统计显示,欧洲本月有望接受82艘液化天然气油轮,比9月的时候又增加19%。 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西班牙由于无法处理过剩的天然气,使得大约有35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目前只能在海岸闲置,另外还有大约有60艘油轮在欧洲西北部、地中海和伊比利亚半岛闲置或缓慢航行。 ▲天然气欧洲到港量 更重要的是,这次老天爷似乎也站在了欧洲这一边。根据欧洲一家天气预报公司的显示,目前,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温暖的天气,法国首都巴黎的最高气温将达到20度以上,伦敦、法兰克福、马德里这些欧洲主要城市的气温也比平时高得多。另外一份每日报告中也表示:“预计欧洲大陆的气温将普遍高于正常水平。”还有部分气象人士预测今年欧洲不太可能在11月经历长时间的寒流。 其实,如果各位学过中学地理的话,就会知道像德国、法国这些位于西欧的国家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是一种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类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是冬季,由于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温暖潮湿,哪怕是最冷的月份,平均低温也都在0℃以上。 ▲西欧大部分国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拿中国的南京来举例,2021年12月南京平均高温为12℃,平均低温1℃;2022年1月的平均高温是8℃,平均低温1℃,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也就是说巴黎、伦敦的冬天比中国的南京还要暖和,就更不用说位于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了,要知道罗马冬季平均气温是6°,相当于中国的成都。 当然,持怀疑态度的朋友可以亲自去欧洲体验一下,如果实在出不去的军武菌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打开手里智能手机里的天气app搜一下,看看巴黎、柏林和一些西欧的主要城市现在到底多少度。 但是话不能说太满,有了天然气储备充足和暖冬这两个buff的加持,欧洲人还是不能高枕无忧地度过这个冬天。毕竟老天爷的脾气谁也摸不透。比如今年夏天,欧洲就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温天气,连几百年前的饥饿之石都重见天日了,谁也不知道到了冬天又会发生什么。 ▲今年夏天由于干旱重见天日的饥饿之石 比如就有人预测,说虽然目前欧洲气温较往年季节水平偏高,但是不排除12月可能会出现极端寒冷天气的情况,11月3日,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还说欧洲将在7天内出现寒流,到时候将会迎来‘地狱般’的冬天”,因此如果未来出现寒潮,还是有重新引发能源供应担忧的可能。 其实目前对于欧洲人来说,真正寒冷的未必是冬天的温度,经济下滑和高通胀才是真正的严冬,寒意会传到每个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