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不仅是三峡库区鱼类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放眼整个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正面临严峻挑战。曾几何时,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科学价值,长江经济水产品一直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支柱,渔业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但是,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导致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濒危或消亡。 鱼类捕捞量逐年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有鱼类17目52科178属370种,其中,特有鱼类42种,重要经济鱼类36种。其他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和大鲵等。在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中,除鲥鱼近年来未捕获外,被列为国家一级或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白鳍豚、扬子鳄、江豚、胭脂鱼、淞江鲈等均能生存繁衍,但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濒危物种增多,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主要经济鱼类趋于低龄化和小型化;鱼类种群数量减少,一些重要经济鱼类已经不能形成实际产量。 捕捞产量的下降是长江渔业严重衰退的一个直观反映。统计表明,上世纪70年代,长江每年鱼类的捕捞量为20余万吨,而最近几年的捕捞量下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捕捞机械化程度和技术的提高,使得捕捞能力极大增强,而捕捞量反而下降,故长江鱼类捕捞量的下降是反映长江渔业资源下降的最直接指标。长江主要经济水生物动物补充量急剧下降。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绒毛蟹和日本鳗等长江主导水生经济动物,苗种发生量急剧下降,已不能形成鱼汛。“四大家鱼”鱼苗曾经是水产养殖的惟一苗种来源,由1950年至1960年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0亿尾,长江口的中华绒毛蟹和日本鳗已经不能形成明显的苗汛。   水生生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同时,长江鱼类群结构显著变化,多样性丧失。据了解,长江“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已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20%-30%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长江下游江段有70多种淡水经济鱼类,近20年来,除河口区凤鲚资源相对稳定外,鲈鱼、银鱼、鲻鱼及一些贝类生物都已大幅度减产,而中华绒毛蟹、刀鲚资源明显下降。长江下游渔获中,小型鱼、虾、蟹类占渔获物总量的50%左右,群落结构小型化明显。专家认为,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表明物种多样性正逐步丧失。 此外,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由于过度利用和环境不断恶化,其物种数量大幅度下降,许多原来数量比较大的物种已大幅度下降,有的物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水生动物的受威胁程度高。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10年间,年平均产量近50万公斤,年产量最高可达160万公斤,现在已基本绝迹。中华鲟、胭脂鱼等已从重要的经济鱼类沦为濒危物种。根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统计,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水生动物中,受威胁鱼类比例18.25%(69种)、两栖类47.59%(69种)、爬行类32.53%(54种),在全国内陆水域受威胁比例最高。 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是祸根 专家认为,过度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等因素是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或相牵连、或相互叠加,致使水生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过去和当前正在进行的水电开发使得长江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鱼类原有的栖息地和产卵地丧失,鱼类洄游受阻。据了解,到2005年,长江流域已建设水库45000多座,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有2400多座。专家分析,水电开发的结果是水坝的上游由流水性的流动河流变成相对静止的水库,流水性鱼类的生境大幅度减少,产卵场被水库淹没,生物群落由流水生态型向静水生态型演变,大批在生活史中需要流水生态的水生生态失去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水坝和水库,阻止了需要洄游的鱼类成体和幼体的上下自由迁移。对于部分大型水利枢纽,在水坝的下游,由于水库的运行调度,改变了坝下水文季节节律,影响了坝下游鱼类的繁殖和生长,部分高坝泄水,导致气体过饱和现象,会对坝下数百公里河流中鱼类产生负面影响。 长江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江湖的季节水位关系,一方面导致湖泊在鱼类生长期的水面减小,另一方面导致在长江繁殖的鱼苗无法进入湖泊生长繁育。按照已有水电建设规划实施水电开发,对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将产生深远影响,流水性鱼类,特别是众多的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将面临灭绝的威胁。 此外,江湖阻隔和围垦导致鱼类栖息地大幅度丧失。据统计,近50年来长江全流域共减少水域面积12000平方公里,仅22个重要湖泊就减少湖容567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江汉湖群尚有湖泊1006个,湖面8300平方公里,因围垦填湖现在已锐减到309个,湖面已不足2656平方公里,面积减少了68%。这极大减少了水生生物的栖息面积。同时导致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丧失,鱼类等水生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威胁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岸的化工、农业、城镇得到快速发展,排污量随之增大,长江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流域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6%,目前流域、排污总量约占全国的34%,尽管长江干流和部分湖泊的水质状况良好,仍然适合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衍,但是部分支流和多数湖泊,水质污染较严重,检测到的污染物有40多种,特别是一些持久性污染物和重金属超标,对长江鱼类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持久性影响。

相关报告
  • 《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上,江苏立下了这个小目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2-27
    • 从省政府网站获悉,进一步强化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到2020年境内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 《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江苏境内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水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基本遏制。到2035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态,基本实现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生态环境优良的目标。 四大重点任务助力保护工作升级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划定了开展资源保护与增殖、拯救珍稀物种、加快生境保护与修复和加强执法监管四大重点任务。 明确要健全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对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退捕渔民,应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制定捕捞渔具准入目录,取缔对水生生物资源破坏较大的渔具渔法。要科学实施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濒危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扩大珍稀濒危物种放归和放流幼鱼的种类、数量、范围,补充野生资源。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 《意见》要求健全部门协作、水域联合、交叉检查等合作执法和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犯罪行为,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责任。
  • 《长江经济带70年发展成就巨大,面临三大挑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根据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1952年是266.2亿元,2018年达到402985.24亿元,长江经济带2018年的经济总量是1952年的1513.84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倍数从891.43倍到2290.96倍不等。全国2018年的GDP是1952年的1325.93倍。   长江经济带1952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99.5元,2018年达到67306.67元,长江经济带2018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676.57倍,全国2018年的人均GDP是1952年的542.19倍。显然,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   1952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46.55%,经济总量占全国39.2%,2018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42.91%,经济总量占全国44.76%。新中国70年来,长江经济带以减少的人口占比,贡献了更大的经济总量占比。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沿海沿江的国家或地区总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原因是沿海沿江地区有更好的运输条件,水运具有成本优势,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分工与交易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从西到东,从中部横跨中国,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依托长江水道这一运输优势,长江经济带有理由在未来继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长江经济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   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仍然突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等等。   2019年两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指出,问题依然严峻,很多问题触目惊心,长江真的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2018年,上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贵州的3.27倍,是云南的3.64倍,是四川的2.76倍。2018年,江苏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贵州的2.79倍,是云南的3.10倍,是四川的2.36倍。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富有,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富有。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带来更大压力。   三是增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的挑战。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货运量显著增加,而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尽管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开通了中欧班列,也打通了入海通道,但运输成本依然不可与水运相比,长江水道依然是长江流域宝贵的运输通道。   由于种种原因,长江的通航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等级航道之间的衔接能力也有待提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运的供需矛盾,提升长江水系航道等级,提升三峡过坝通航能力,满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要保障坝区通航安全,减少航运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袁正,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