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上,江苏立下了这个小目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2-27
  • 从省政府网站获悉,进一步强化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到2020年境内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

    《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江苏境内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水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基本遏制。到2035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态,基本实现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生态环境优良的目标。

    四大重点任务助力保护工作升级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划定了开展资源保护与增殖、拯救珍稀物种、加快生境保护与修复和加强执法监管四大重点任务。

    明确要健全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对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退捕渔民,应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制定捕捞渔具准入目录,取缔对水生生物资源破坏较大的渔具渔法。要科学实施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濒危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扩大珍稀濒危物种放归和放流幼鱼的种类、数量、范围,补充野生资源。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方式。

    《意见》要求健全部门协作、水域联合、交叉检查等合作执法和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犯罪行为,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责任。

相关报告
  • 《谨防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有关路径进一步掏空长江“生态宝库”》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14
    • 据《农民日报》(2018.12.18)报道,过去的一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包括加强内陆渔政执法监管力度,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巩固赤水河流域禁捕成果,启动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等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工作等,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快速下降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河流集水文循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于一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资源利用、开发建设、生产运营等人类活动繁多,水生生物保护不易,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工作没有少做,值得充分肯定。 null 但是,对于报道中提到的“加快推进全人工环境下的长江江豚繁育研究,连续3年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这个工作方向,深感和保护长江河湖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价值追求有异,也并非真正的爱心所至,想江豚、想长江所想,听江豚、听长江所诉,急江豚、急长江所急,解江豚、解长江所困。然而其思想理念、工作实践也是多年延续下来的,在长江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形势下,不但没有任何纠正、弱化,反而呈现极力推崇和强化之势,非常不利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就地整体性保护恢复,还长江“生态宝库”本色。 null 鉴此,希望有关部门、保护界和公众能够考虑: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中,类似“加快推进全人工环境下的长江江豚繁育研究,连续3年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这样的工作方向及其部署落实,和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意义、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的相符性究竟如何,将带给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福兮、祸兮? null 特别是大力推崇、积极践行这样的保护路径,把长江原生物种迁移别处从而掏空长江,把长江野生动物人工化从而不具自然性,长江没有了“生态宝库”这个最主要的特征,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保护长江的重要思想理论、重大决策部署、宏伟目标蓝图,和各地各界努力管控减免人类活动威胁为长江系统恢复创造最有利条件的生动保护实践,诸如:“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究竟是什么关系,有无明显背离之处?
  • 《长江江苏靖江段6万平米“人工鱼巢”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4
    • 人民网泰州12月11日电 (记者朱殿平)“人工鱼巢投用以来,平均每平方米附着鱼卵数量为56.48粒,田螺也由历史研究中从未出现到占采集样本总量的39.1%,生态浮岛植物3个月吸收的固体氮相当于23600立方米江水的含氮量……”日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潘建林代表验收专家组宣布: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态补偿和修复工程生态效果明显,通过验收。 近年来,随着长江干流各类水利工程、航道工程的兴起,鱼类栖息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帮助长江鱼类繁衍生息?2016年9月,江苏省靖江市农委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制定了长江靖江段水生生态修复方案,选择在江面开阔的双涧沙水域搭建6万平米的“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产床”。在大江大河里做大型生态修复工程,靖江在国内是第一家。 在验收会现场,生态浮岛上栽种的美人蕉受到专家们一致称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徐东坡解释说,浮岛表面栽种植物有两个目的,一是吸收氮磷净化水体,二是植物根系深入水中,可与人工悬挂的网具形成一个天然鱼巢。在经过12种植物栽种对比试验后,美人蕉因具备能够自然萌发新芽、根系发达、具有观赏性等优势,最终入选。 据靖江市农委副主任朱杰介绍,工程项目区水域面积达6万平米,布设500个生态浮岛,浮岛的底部悬挂人工鱼巢,用于粘性鱼卵附着,在浮岛区的底部外围,100条水泥沉船形成人工鱼礁,整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鱼类生息繁衍场所。2017年5月,工程实施完毕,靖江市农委委托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工程效果监测和评估。 “靖江的这个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性的项目,包括生态浮床、人工鱼巢、底栖生物放流,能够实现立体式的生态修复,吸引鱼类积聚。”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处处长董加河说,这项工程创新之举较多,为我国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目前,长江南通、镇江段正在实施的水生生态修复工程均借鉴了靖江经验。 (责编:张妍、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