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主要发电上市公司陷入亏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本报讯 记者赵紫原报道:7月27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国际”)发布2022年半年报。半年报显示,华能国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68.69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68%。受燃煤采购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影响,公司上半年业绩亏损,归母净利润为-30.0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7.60%,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26 元。

    据华能国际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亏损主要原因系燃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上半年,华能国际境内各运行电厂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 505.69元/兆瓦时,同比上升20.70%。但是,华能国际境内燃煤机组利用小时1946小时,同比下降220小时。

    煤价方面,2022年上半年煤价高企,华能国际共采购煤炭8821万吨,原煤采购综合价为840.27 元/吨,同比上涨41.20%。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为376.70 元/兆瓦时,同比上涨50.49%。

    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华电国际半年报显示,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持续提高,火电厂顶峰保供和调节服务压力持续增大。预计下半年,个别地区存在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风险,燃料价格居高不下,进口煤价格倒挂,火电企业存在经营和保供双重压力。

    电价方面,部分区域市场电价合理上浮依然存在一定限制,新能源固定电价的保障收购电量规模持续下降,市场交易以降价为主,绿电价格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新能源企业难以获得真实环境溢价。此外,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价格仅体现电能量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备用、调节服务价值,发电机组难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煤价方面,上半年,国内煤炭产量较快增长,价格高位运行,进口煤价格倒挂。下半年,受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安全督查、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供应增量存在不确定性。下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全面复苏,社会用电量也将得到提升。随着清洁能源转入淡季,火电将继续发挥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电煤耗用将较上半年出现增长。目前,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价格机制等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进口煤应急保障中长期合同替代补签全面落地难度较大,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燃料保供控价存在双重压力。

    碳交易方面,2021 年及后续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出台,预计配额发放逐步趋紧,存在发电成本增加的风险。碳市场的启动初期暂未纳入机构与个人交易,后期如机构与个人入市交易,存在发电企业履约成本增加的风险。

    此外,我国对电力企业的污染防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华能国际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以及环渤海地区的部分电厂,在废水、灰场、煤场等方面,面临一定的环保压力。

    实际上,受困于燃料成本高企,燃煤发电上市公司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中电联近期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电煤价格水平总体仍居高位,煤电企业仍大面积亏损。今年以来煤电企业采购的电煤综合价持续高于基准价上限,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大体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000亿元左右。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涨,涨幅远高于煤电企业售电价格涨幅,导致大型发电集团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

    以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部分核心上市公司大唐发电、华电国际、国电电力为例,2022年一季度,国电电力、华电国际分别实现营收467.84亿元、288.16亿元,同比上升19.83%、同比下降3.98%;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0.56亿元、6.1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0.66%、50.26%。大唐发电今年一季度亏损超4亿,单季净利润同比减144.32%。

    地方发电企业方面,处于负荷中心的广东省代表企业粤电力A,由于煤炭、天然气价格仍旧高企,上半年火电业务严重亏损,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5亿元—15.5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

    对于下半年的发展趋势,国海证券分析认为,随着进入用电旺季,叠加长协煤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业绩有望改善,随着长协煤政策的提出,以及长协合同换补签工作的落实,长协煤覆盖率有望提升,三季度燃煤成本有望回落,拉动煤电业绩改善。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dianli/2022/08/04/detail_20220804125925.html
相关报告
  • 《六大国际石油巨头上半年均陷入亏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7
    • 2020年上半年的原油市场可谓惊心动魄,原油价格大跌成为几十年罕见的“历史性事件”,加上疫情的影响,石油巨头们日子有些不好过。 近日,多家跨国油企发布了半年报,除了“全球油企老大”沙特阿美,壳牌、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雪佛龙和康菲石油等六大石油巨头均陷入巨额亏损。其中,BP和壳牌最为惨烈,分别亏损212.13亿美元、181.55亿美元。 相比而言,由于国内疫情更早得到有效控制,各行业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油企各方面表现也好于国际油企,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6月份已经实现净利润正增长。 “中国内部石化产品需求的快速复苏和外部原料成本下降支撑了国内油企的表现,国内油企运营表现要远优于境外油企。”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永浩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原油市场正在回暖 8月19日,OPEC+石油部长级会议召开,市场预期将会降低减产幅度,由每日减970万桶降至770万桶。同时,美国活跃钻油井数目连续15个星期减少,预期美国页岩油产量将会继续下降。 实际上,自7月份以来,OPEC+减产协议执行率在97%左右,石油生产国一直在削减产量,以控制供应并减少全球库存。 金联创原油高级分析师奚佳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疫情笼罩下的原油市场表现分外消极。但进入下半年后,随着基本面的缓和,全球原油市场逐渐迎来一轮复苏行情,原油价格也将“水涨船高”。 对于原油市场来说,有两个不确定因素依旧困扰着油价的走势,一是全球疫情的恢复情况,二是产油国的减产执行情况。 在奚佳蕊看来,全球抗疫取得阶段性进展,各国持续放开“封锁”,同时跟进的还会有重要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此前提下,全球的原油需求有望稳步增加,对原油价格形成支撑。同时,产油国有望继续维护减产成效,在补足了减产份额后,OPEC+将视原油市场供需状况,调整减产规模以维护油价回到相对合理的运行区间。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原油产量可能进一步下滑,低油价使得美国页岩油产业链受到冲击,油企的倒闭及油井的关停,令美国石油产业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全球原油总供应量下半年将继续缩水,因此油价有望进一步反弹。 根据EIA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全球原油市场将重现供应缺口,需求增速超越供应增速是导致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三季度原油供应缺口将逐步增大,四季度则适度收缩,下半年的平均供应缺口约为313万桶/日。若以此为依据,下半年国际油价将呈现冲高后适度回落的大致趋势。 奚佳蕊认为,虽然下半年依旧充斥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相对上半年而言,原油市场的整体形势将会有所回暖,预计下半年WTI和布伦特的主流运行区间分别为35美元/桶至55美元/桶和38美元/桶至60美元/桶。 中宇资讯原油研究组则判断,下半年油价将呈现阶梯式回升趋势,但价格上限不会太高,判断布伦特原油期货绝对价格在55美元/桶下方,WTI原油期货绝对价格将处于50美元/桶附近,布伦特2020年全年均值或处于45美元/桶至49美元/桶区间。 油企最难时期已经过去 今年3月份,原油价格暴跌让市场再次“见证历史”。彼时,欧佩克减产协商谈崩,沙特率先发起了石油“价格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开始蔓延带来的需求负面影响,油价快速下跌,布伦特油价一度跌至20美元下方。 国际油价大跌加上疫情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石油巨头们可谓一片哀嚎。 截至目前,六大国际石油巨头均已公布二季度财报。根据统计,这六大跨国石油公司二季度亏损总额达536.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48亿元),上半年总亏损为545.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9.72亿元)。 张永浩认为,国际油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的需求坍塌,导致石油炼制品消费量大幅下降。 但近日,“全球油企老大”沙特阿美给了市场一定信心,其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23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下滑50.5%。 沙特阿美CEO阿敏·纳赛尔表示:“全球石油需求正在复苏,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我们对石油的长期需求仍然相当乐观。” 中石化也在一季报发布时表示,正在逐步走出最困难时期。 事实上,下半年以来,原油市场逐步向好的态势也印证了上述表态。 对于国内油企尤其是三桶油来说,在经历了上一轮油价大跌后,在降本增效方面,颇有成效。随着原油市场的回暖,油企迎来利好。 根据国新办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石油石化企业6月份当月净利润同比增长7.90%,年内月度效益首次实现正增长。 中石化日前在投资者平台表示,低油价会给上游业务带来较大挑战,对于下游业务,低油价环境将会促进成品油消费,有利于炼油实现稳定、较好的毛利。同时,低油价也会有效降低化工原料成本,提升石脑油化工竞争力。2020年,公司将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大力降本减费,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应对低油价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称,在悲观预期场景下,由于拥有炼销一体化,中石化销售环节的优势将使得炼油盈利下滑对其整体业绩影响变小,长期来看,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回报依然是比较可观的。
  • 《五大发电主要上市公司2017业绩盘点: 陷求生泥潭,转型路漫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5
    • 摘要:经历了“狂欢2015”和“心跳2016”,几家龙头发电企业艰难度过了“求生2017”:营业收入均获增长的情况下,除大唐发电扭亏为盈外,其余四家2017年净利润分别锐减五至八成不等,且全部出现单季度亏损。 4月17日,随着国电电力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五大发电旗下主要上市公司至2017年业绩报告披露工作画上句号。 经历了“狂欢2015”和“心跳2016”,几家龙头发电企业艰难度过了“求生2017”:营业收入均获增长的情况下,除大唐发电扭亏为盈外,其余四家2017年净利润分别锐减五至八成不等,且全部出现单季度亏损。 火电亏损形势蔓延 “五大发电主要上市公司”均为其所在集团的火电资产整合平台,火电业务的经营情况在公司整体业绩中权重颇高。作为火电行业经营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电煤价格在2017年全年保持高位运行,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红色区间”,火电行业2016年出现的局部地区亏损演变为行业普遍情况,并蔓延到资产优质的五大发电上市公司。 2017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2%,2017年7月,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取消也变相提高了发电企业整体上网电价。而根据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CECI沿海指数综合价5500持续走高,2017年底已高达614元/吨(见表1)。火电“量价双升”带来的收益,仍难敌电煤价格的“一意孤行”。以煤炭销售为主业的中国神华,2017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近乎翻倍,煤价涨幅可见一斑。 国电电力年度业绩报告中指出,2017年,该公司下属部分火电子公司产生大额经营亏损。中国电力火电业务经营利润录得2.4亿元,但财务费用颇高,最终其火电业务年度亏损约1.9亿元,而其2016年火电业务利润约为15.28亿元。 其他三家虽未在业绩报告中指明旗下火电业务的亏损情况,但普遍存在的单季度业绩亏损问题已将经营压力展现无疑。 华电国际2017年二、三季度连续出现小幅亏损;2017-2018供暖季,由于天气等因素影响,电煤供应形势紧张,电煤价格持续攀高,在保供应与高煤价压力下,除华电国际外,其余四家均于2017年第四季度出现亏损。大唐发电在解除了煤化工业务对业绩的影响后,于2017年成功扭亏,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该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8.08%,同样因高煤价影响了火电业务盈利。 清洁能源收益稳增 火电业务全年整体亏损的中国电力,依靠水电扳回一城。2017年,中国电力水电业务总利润接近14.50亿元,对该公司总利润的贡献超过113%。实际上,中国电力水电业务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降低近4.4亿元,利润占比的提升主要由于火电收益大幅下降。但风电、光伏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清洁能源发电在几大上市公司的利润占比均稳步增加。 在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驱动下,风电、光伏发电的设备成本近年来已有明显降低,对补贴的依赖也开始减弱,弃电问题也有所好转。根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统计,2017年,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风电、光伏发电交易电量分别达到2300亿千瓦时和930亿千瓦时,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9.6%和76.6%。省间非水可再生能源交易达到490亿千瓦时以上。弃风弃光总电量从2016年的464亿千瓦时下降至412亿千瓦时,下降了11.3%,弃电率也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达到11%,成功实现了“双降”。 华能集团董事长曹培玺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电力产能比较富裕的情况下,调整装机结构,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对发电企业来说是趋势也是机遇。 各上市公司虽然是所属集团火电资产的整合平台,但出于产业政策要求与自身发展需求,均持续提高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截至2017年底,华能国际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15.49%,华电国际约为20%,中国电力27.54%,大唐发电约为30%,国电电力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最高,为37.54%。 整合或致格局生变 3月1日,国电电力、中国神华发布公告,双方拟以各自所持相关火电公司股权及资产,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这一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电电力控股,双方将向其中注入合计34家火电公司与6家联营公司的权益,上述资产涉及在运、在建装机容量超过7600万千瓦。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整体经营环境暂未出现大幅变化的情形下,此次资产整合将对五大发电主要上市公司原有格局产生影响。由于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合资公司的成立并不会直接对两家上市公司造成财务报表层面的影响,但数千万千瓦装机的火电资产整合,将有效避免同业竞争,扩大市场竞争优势。中国神华旗下火电资产多集中于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结合中国神华在煤炭业务方面的优势,国电电力在上述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加强。 根据中国神华2017年业绩报告,该公司2017年发电业务利润同比减少36.7%,低于上述五家上市公司,煤电一体化运作在煤电互保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而随着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国电电力与中国神华火电业务进一步整合,这项优势也将逐渐在国电电力未来的经营情况得到体现。 国电电力凭借较高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近年来经营情况好于体量相近的华电国际与大唐发电,2017年净利润在五家公司中居第一位。上述合资公司的成立,让国电电力在控股装机容量上大幅提高,在市场规模上得以缩小与华能国际的差距,此外,资产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将使其资产在盈利能力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夹缝中持续转型 2017年,尤其是年底供暖季期间的高煤价,对五大上市公司经营造成巨大冲击。各分析机构纷纷寄望于煤电联动与煤价下跌,能拉动各公司火电业绩的复苏。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用电价格的同时,并未提及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的调整,继2017年初“由于未达到联动要求暂不调整”后,上调上网电价的期望或将再次落空。而电煤价格虽在今年一季度明显回落,但整体仍处于高位,中电联相关负责人则认为,煤炭价格的下行仅是阶段性、季节性现象,日前进口煤政策的再度收紧,也将限制煤价下跌空间。 另一方面,能效、环保等政策要求趋严,市场电量占比不断提升,火电盈利空间承受多方挤压。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电力行业率先进入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作为化石能源的“原罪”,目前仍缺乏真正经济实用的控制手段,现阶段想要通过电力行业实现减排目标,只能继续在成本上施压,火电行业经营压力又将加大。 提高清洁能源占比的同时,各上市公司持续做强火电主业,力求机组清洁、高效。根据业绩报告,截至2017年底,华电国际60万千瓦及以上的装机比例达到51%,3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绝大多数完成供热改造,87台需要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的机组已改造完成82台。华能国际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60 万千瓦以上机组超过50%,包括14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国电电力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61.5%,超低排放改造完成71.56%。大唐发电超低排放改造完成95.1%。中国电力19台煤电机组均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在已有的外部压力下,发电企业为了达到政策要求、履行市场电量,在机组安全、能效、环保等方面还要继续自我加压。 2017年艰难的“求生之路”,也许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