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中国领先的技术,或助推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繁荣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0-17
  • 外媒认为,今年进入停滞期的全球半导体市场,有望从明年开始重新恢复增长趋势。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市场研究机构IHS马基特公司最近发布预测称,“明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4480亿美元(1美元约合7.1元人民币),比今年(4228亿美元)增加5.9%”,“世界各国陆续开通商用5G通信,将带动半导体市场进入超级繁荣周期”。

    报道注意到,半导体市场2018年创下了485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但2019年随着存储芯片需求的急剧减少,整个市场陷入了停滞时期。

    对于明年可能恢复增长原因,韩媒分析称,正式进入5G时代之后,预计智能手机市场将大幅扩大,加上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IoT)、数据中心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带动半导体市场的增长。有不少预测认为,全球信息技术企业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可能不会大幅增加。

    带动庞大的需求增长

    另据美国electronics360网站报道,IHS马基特公司半导体制造部门高级主管伦·耶利内克说:“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历史上,每一次市场下滑都是随着技术创新的到来而结束,这种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需求的增长。”

    他说:“过去,这些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互联网的出现或iPhone的推出。如今,另一项历史性创新将在这些进展中占据一席之地:5G。然而,5G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技术行业的范围,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新的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对芯片的需求。”

    报道称,除了电信和设备制造商,5G将为那些创造新内容的人提供新机会,新技术将带来诸如医疗保健、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游戏和其他类型娱乐的改变。所有这些发展都需要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半导体行业来实现。

    这还没有把智能手机业务和利用5G开发出来的新手机考虑在内。IHS马基特公司说,仅今年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导体销售额就将达到877亿美元。继2018年和2019年智能手机销量下降之后,新的移动技术也将推动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量增长。

    中国5G商用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加快5G商用,把产业应用作为5G融合创新的重要场景和主阵地,抢抓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目前,中国5G商用已经全面展开,正在向纵深方向推进。

    据报道,今年6月,中国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引外媒热议。《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有机构预测数据显示,5G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5G商用化还将大大推动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

    德国《商报》网站发表文章说,中国较之前预期提前发放5G商用牌照,并通过分配频谱提前了5G建设步伐,这领先了许多欧洲国家。迄今,欧洲约三分之一国家还没有为5G频谱拍卖制定时间表。

    巴西Tecmundo网站指出,中国发放5G牌照,不仅将促进本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也有利于相关外国企业的发展。

    美国惠誉咨询公司日前发表分析报告说,中国5G发展受益于规模效应、稳健的中央协调政策和专业技术。中国的5G部署工作在稳步推进,获颁牌照的中国企业有完整的供应链,而庞大的移动设备用户数量也将推动5G发展。

    美国科技网站“科技关键”博客(TechCrunch)评论说,5G领域的各个商家,包括网络设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芯片制造商和应用开发商等都已加足马力,希望能好好把握中国5G发展的机会。

    今年9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在华发起设立5G创新与投资平台,该协会联合中移资本、华为、中兴、东证资本、CSDN、深创谷和德勤中国等发起设立“GSMA5G创新与投资平台”,旨在聚合移动通信行业内多家领先投资机构和学术界意见领袖,在当前5G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围绕AI、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技术、安全、终端与应用等领域挖掘优质创新企业,对接创投资本,推动5G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GSMA智库此前预测,到2025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5G用户都将会是在中国市场。

相关报告
  • 《5G有望带动半导体市场明年恢复繁荣》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0-14
    • 今年进入停滞期的全球半导体市场有望从明年开始重新恢复增长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最近发布预测称,“明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4480亿美元(约合536万亿韩元),比今年(4228亿美元)增加5.9%”,“世界各国陆续开通商用5G通信,将带动半导体市场进入超级繁荣周期”。半导体市场去年创下了485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但今年随着存储芯片需求的急剧减少,整个市场陷入了停滞时期。 正式进入5G时代之后,预计智能手机市场将大幅扩大,加上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IoT)、数据中心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带动半导体市场的增长。但不少预测认为,全球信息技术(IT)企业对用来储存数据的存储芯片的需求可能不会大幅增加。
  • 《全球半导体并购放缓,中国市场持续资本补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2
    • 不可否认,2022年芯片行业的资本热度依旧居高不下。宏观层面,欧、美、中、日、韩的计划将使得芯片行业的资本支出在2021年150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台积电、英特尔、格芯等上游晶圆制造大厂也相继宣布拿出巨额资金进行建厂、研发。 但与此同时,世界半导体产业正呈现出新一轮分化重组。开年来多个大宗重资产收购案接连告吹,为全球半导体并购形势蒙上一层阴影。而得益于“缺芯潮”及“造车热”,中国车芯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半导体并购案审查力度收紧 由于德国政府未批准交易,环球晶圆未能成功收购世创电子。据悉,这家台湾晶圆巨头企业本寄希望通过这笔收购,快速提高产能与市占率,并借此拉近与全球前两大硅片厂日本胜高和日本信越间的差距,但最终未能如愿。 这笔交易在得到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批准以及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有条件收购后,却卡在了德国政府。据报道,德国政府相关部门延长了审查期限,对这笔交易的审查超过14个月,而这个期限超过了并购截至日期。德国经济部一位发言人表示:"作为投资审查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所有必要的审查步骤。" 与此同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英伟达也放弃了从软银集团手中收购Arm。 因为Arm的芯片设计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工厂设备等领域,使中立性成为其商业模式的基础。对此,科技巨头们一致反对这次收购。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高通、微软、英特尔和亚马逊在内的一个组织向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提供了他们认为足以扼杀这笔交易的“弹药”。 此外,基于ARM在半导体产业所扮演的角色,这场交易还受到了中、美、英、欧盟等国家的监管。其中,英国作为ARM的起源地更是先后对这笔收购进行了两轮深入调查,而其调查的结果并不理想。在这种压力之下,英伟达只能放弃对ARM的执着。 而再早之前,博通曾于2017年11月向高通发出收购要约,遭到拒绝。据悉,彼时博通总部位于新加坡,双方进行了多轮交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和财政部随后介入,2018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博通收购高通。 这些并购案最终未达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遭遇了更为严格的审查力度。 随着半导体产业价值的提升,围绕着半导体产业的贸易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全球经济体都愈发注重芯片的战略地位,且持续保护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希冀将半导体产业链留在国内,以期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为此,全球各国政府也都加大了对跨境高科技交易的审查力度。以德国为例,2021年,德国当局进行了306项投资审查,而2019年只有78项,2020年为106项。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且最具潜力的半导体市场,在这轮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此前,高通在经历了21个月的监管障碍后,因未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最后一张通行证,不得不于2018年终止了以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交易。 对此,CINNO Research 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 Elvis Hsu表示,正在进行中的其他几个重大并购也或将告吹。随着格芯启动IPO上市计划,英特尔对格芯的收购已经很难达成;西部数据对铠侠的并购实现难度更高,因为全球闪存业务基本上掌握在美韩厂商手中,而铠侠是日本所剩无几的大型存储芯片公司,该笔并购一旦启动必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核;此外,三星对恩智浦的收购也呈现出更多不确定性。 另有相关人士透露,未来的半导体并购,如果是在设计公司之间发生,交易双方的业务不造成垄断,成功的可能性或将大一些,比如刚完成的AMD收购赛灵思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国市场监管总局也对AMD收购赛灵思提出了附加条件:持续向中国境内市场继续供应产品并确保其兼容性;不得强制搭售或限制单独购买;对第三方厂商的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而如果涉及到制造设备等重资产,各国监管部门不惜拿着“放大镜”对待此类交易。这种并购案在监管层面受到的阻力会比较大,通过审核的可能性较低,环球晶圆、英伟达和博通的收购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先前提到的失败案例多集中在欧美。一直以来以亲兄弟相称的欧美,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上开始明算账了。日前,欧美争相出台芯片发展战略,宣布投入天量资金,集中资源推动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本土化,以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全球结构性缺芯、地域冲突等影响。 2月4日,拜登政府提出已久的《2022美国竞争法案》在众议院通过。根据这份法案,美国将创立芯片基金,拨款520亿美元鼓励美国的私营企业投资半导体的生产。这项法案还授权450亿美元资金额度以改善美国的供应链以及加强制造业。 2月8日,欧盟也颁布了旨在与美国芯片法案抗衡的的欧盟“芯片法案”。按照计划,到2030年,欧盟将投入超过430亿欧元公共和私有资金,用于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到2030年,欧盟计划将其在全球芯片生产中的份额从目前的10%增加至20%。 中国市场持续进行资本补位 在头部半导体公司陷入“买买买”混战时,很多人却认为这并不会对国内上下游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事实上,近两年在地缘政治、中美高科技博弈的背景下,中国资本海外并购脚步骤缓。 而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初创公司,都同样面临着芯荒难题,要想解决“芯痛”,必须要“自力更生”,加强本土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国内企业也同样在用资本进行补位。 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近十年我国半导体行业共发生3100多起投融资事件,总投融资金额超6000亿元。 其中,投资金额最大的要数紫光集团于2017年一举拿下的由华芯投资,国开行注资的1500亿元融资,摩尔线程更是创造了成立仅100天就达成数十亿募资,沐曦也在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4轮融资。 而在国内“造车热”发酵下,国内汽车芯片产业近年来也再度成为资本争相押注的宠儿。 因同时涉及芯片和自动驾驶两大大热赛道,地平线近两年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看好。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仅2021年,地平线就官宣了6轮融资,C7轮融资金额高达15亿美元,投后估值50亿美元。其背后已公布的投资机构超过35家,包括五源资本、高瓴创投、云锋基金、国投招商、众为资本等投资机构,以及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产、舜宇光学等产业链企业的战略加持。 此外,芯驰科技也于2021年7月宣布完成近10亿元B轮融资,除多家基金与投融资公司外,宁德时代也通过晨道资本持续重仓加注。另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的黑芝麻智能则在9月完成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的战略融资和C轮融资后,又于2022年1月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为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 在饱受缺芯掣肘的形势下,车企也在疯狂入局,以深度绑定国内头部芯片企业。 除了以上提及的地平线外,本身具备一定半导体开发能力的比亚迪还投资了杰华特、华大北斗和纵慧芯光等,目的是借助资本补齐短板。广汽主要投资了芯钛科技、瀚薪科技、瞻芯电子,北汽产投则更聚焦IGBT、SIC、MCU、语音交互芯片、传输芯片等领域。吉利近两年也频频投资上游芯片领域,其战略投资的亿咖通科技2018年还与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芯擎科技,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微控制器等车芯领域制定了研发及量产计划。 上汽对于车芯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步增加。日前,上汽携手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并设立数十亿元规模的“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双方表示将积极推进汽车电子创业项目投资,未来还将成为开放式的平台,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持续推动车规级“中国芯”落地。 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还提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此外,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指出,要想解决“缺芯”问题,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芯片供应链。具体来看,建议由国家统筹资源,制定5-10年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应用端推行“国产化芯片”应用相关优惠政策,加快自主车规级芯片方案落地,并切实落实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和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还同时提出需要引导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华投资,以强化车规级芯片生产和配套能力,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应急储备机制。 事实上,为扶持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2014年、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二期相继成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基金和旗下巽鑫投资、鑫芯投资合计共持有83家实体公司股份,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700亿元。 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新的角色,这也给进一步的国产替代带来了机会窗口。在国内汽车智能芯片市场持续放量及缺芯的大背景下,不难预测,中国资本及上下游企业将持续拿起资本武器完成补位,国内芯片产业也将在其滋养下迎来发展高潮,有望跑赢时间,跑赢市场。(来源:盖世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