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并购放缓,中国市场持续资本补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2
  • 不可否认,2022年芯片行业的资本热度依旧居高不下。宏观层面,欧、美、中、日、韩的计划将使得芯片行业的资本支出在2021年150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台积电、英特尔、格芯等上游晶圆制造大厂也相继宣布拿出巨额资金进行建厂、研发。

    但与此同时,世界半导体产业正呈现出新一轮分化重组。开年来多个大宗重资产收购案接连告吹,为全球半导体并购形势蒙上一层阴影。而得益于“缺芯潮”及“造车热”,中国车芯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半导体并购案审查力度收紧

    由于德国政府未批准交易,环球晶圆未能成功收购世创电子。据悉,这家台湾晶圆巨头企业本寄希望通过这笔收购,快速提高产能与市占率,并借此拉近与全球前两大硅片厂日本胜高和日本信越间的差距,但最终未能如愿。

    这笔交易在得到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批准以及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有条件收购后,却卡在了德国政府。据报道,德国政府相关部门延长了审查期限,对这笔交易的审查超过14个月,而这个期限超过了并购截至日期。德国经济部一位发言人表示:"作为投资审查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所有必要的审查步骤。"

    与此同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英伟达也放弃了从软银集团手中收购Arm。

    因为Arm的芯片设计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工厂设备等领域,使中立性成为其商业模式的基础。对此,科技巨头们一致反对这次收购。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高通、微软、英特尔和亚马逊在内的一个组织向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提供了他们认为足以扼杀这笔交易的“弹药”。

    此外,基于ARM在半导体产业所扮演的角色,这场交易还受到了中、美、英、欧盟等国家的监管。其中,英国作为ARM的起源地更是先后对这笔收购进行了两轮深入调查,而其调查的结果并不理想。在这种压力之下,英伟达只能放弃对ARM的执着。

    而再早之前,博通曾于2017年11月向高通发出收购要约,遭到拒绝。据悉,彼时博通总部位于新加坡,双方进行了多轮交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和财政部随后介入,2018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博通收购高通。

    这些并购案最终未达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遭遇了更为严格的审查力度。

    随着半导体产业价值的提升,围绕着半导体产业的贸易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全球经济体都愈发注重芯片的战略地位,且持续保护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希冀将半导体产业链留在国内,以期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为此,全球各国政府也都加大了对跨境高科技交易的审查力度。以德国为例,2021年,德国当局进行了306项投资审查,而2019年只有78项,2020年为106项。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且最具潜力的半导体市场,在这轮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此前,高通在经历了21个月的监管障碍后,因未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最后一张通行证,不得不于2018年终止了以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交易。

    对此,CINNO Research 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 Elvis Hsu表示,正在进行中的其他几个重大并购也或将告吹。随着格芯启动IPO上市计划,英特尔对格芯的收购已经很难达成;西部数据对铠侠的并购实现难度更高,因为全球闪存业务基本上掌握在美韩厂商手中,而铠侠是日本所剩无几的大型存储芯片公司,该笔并购一旦启动必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核;此外,三星对恩智浦的收购也呈现出更多不确定性。

    另有相关人士透露,未来的半导体并购,如果是在设计公司之间发生,交易双方的业务不造成垄断,成功的可能性或将大一些,比如刚完成的AMD收购赛灵思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国市场监管总局也对AMD收购赛灵思提出了附加条件:持续向中国境内市场继续供应产品并确保其兼容性;不得强制搭售或限制单独购买;对第三方厂商的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而如果涉及到制造设备等重资产,各国监管部门不惜拿着“放大镜”对待此类交易。这种并购案在监管层面受到的阻力会比较大,通过审核的可能性较低,环球晶圆、英伟达和博通的收购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先前提到的失败案例多集中在欧美。一直以来以亲兄弟相称的欧美,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上开始明算账了。日前,欧美争相出台芯片发展战略,宣布投入天量资金,集中资源推动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本土化,以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全球结构性缺芯、地域冲突等影响。

    2月4日,拜登政府提出已久的《2022美国竞争法案》在众议院通过。根据这份法案,美国将创立芯片基金,拨款520亿美元鼓励美国的私营企业投资半导体的生产。这项法案还授权450亿美元资金额度以改善美国的供应链以及加强制造业。

    2月8日,欧盟也颁布了旨在与美国芯片法案抗衡的的欧盟“芯片法案”。按照计划,到2030年,欧盟将投入超过430亿欧元公共和私有资金,用于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到2030年,欧盟计划将其在全球芯片生产中的份额从目前的10%增加至20%。

    中国市场持续进行资本补位

    在头部半导体公司陷入“买买买”混战时,很多人却认为这并不会对国内上下游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事实上,近两年在地缘政治、中美高科技博弈的背景下,中国资本海外并购脚步骤缓。

    而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初创公司,都同样面临着芯荒难题,要想解决“芯痛”,必须要“自力更生”,加强本土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国内企业也同样在用资本进行补位。

    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近十年我国半导体行业共发生3100多起投融资事件,总投融资金额超6000亿元。

    其中,投资金额最大的要数紫光集团于2017年一举拿下的由华芯投资,国开行注资的1500亿元融资,摩尔线程更是创造了成立仅100天就达成数十亿募资,沐曦也在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4轮融资。

    而在国内“造车热”发酵下,国内汽车芯片产业近年来也再度成为资本争相押注的宠儿。

    因同时涉及芯片和自动驾驶两大大热赛道,地平线近两年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看好。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仅2021年,地平线就官宣了6轮融资,C7轮融资金额高达15亿美元,投后估值50亿美元。其背后已公布的投资机构超过35家,包括五源资本、高瓴创投、云锋基金、国投招商、众为资本等投资机构,以及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产、舜宇光学等产业链企业的战略加持。

    此外,芯驰科技也于2021年7月宣布完成近10亿元B轮融资,除多家基金与投融资公司外,宁德时代也通过晨道资本持续重仓加注。另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的黑芝麻智能则在9月完成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的战略融资和C轮融资后,又于2022年1月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为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

    在饱受缺芯掣肘的形势下,车企也在疯狂入局,以深度绑定国内头部芯片企业。

    除了以上提及的地平线外,本身具备一定半导体开发能力的比亚迪还投资了杰华特、华大北斗和纵慧芯光等,目的是借助资本补齐短板。广汽主要投资了芯钛科技、瀚薪科技、瞻芯电子,北汽产投则更聚焦IGBT、SIC、MCU、语音交互芯片、传输芯片等领域。吉利近两年也频频投资上游芯片领域,其战略投资的亿咖通科技2018年还与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芯擎科技,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微控制器等车芯领域制定了研发及量产计划。

    上汽对于车芯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步增加。日前,上汽携手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并设立数十亿元规模的“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双方表示将积极推进汽车电子创业项目投资,未来还将成为开放式的平台,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持续推动车规级“中国芯”落地。

    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还提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此外,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指出,要想解决“缺芯”问题,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芯片供应链。具体来看,建议由国家统筹资源,制定5-10年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应用端推行“国产化芯片”应用相关优惠政策,加快自主车规级芯片方案落地,并切实落实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和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还同时提出需要引导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华投资,以强化车规级芯片生产和配套能力,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应急储备机制。

    事实上,为扶持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2014年、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二期相继成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基金和旗下巽鑫投资、鑫芯投资合计共持有83家实体公司股份,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700亿元。

    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新的角色,这也给进一步的国产替代带来了机会窗口。在国内汽车智能芯片市场持续放量及缺芯的大背景下,不难预测,中国资本及上下游企业将持续拿起资本武器完成补位,国内芯片产业也将在其滋养下迎来发展高潮,有望跑赢时间,跑赢市场。(来源:盖世汽车)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2/03/10/detail_20220310119216.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芯声”》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31
    •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半导体行业实现自给自足。我们不应该与全球市场脱钩。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副会长白石(Jimmy Goodrich)如是说。 日本宣布7月23日起将对中国实施新的出口限制。再次引起了半导体产业以及科技行业对于全球化的讨论。半导体产业反复强调半导体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这是一个无法因为某个国家的某个政策会改变的事实。 从美国的《芯片法案》发布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为了本国半导体产业“不落于人”都开始引入激励措施。但事实是,如同海洋已经将整块大陆分割成了大洲,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已经无法因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国家的政策而逆转。 近期,SIA提交了一些对于美国《芯片法案》设置的“护栏”条款的意见。虽然言语婉转,但依然透露出美国半导体公司已经感受到《芯片法案》对自身产业的反作用。 01 SIA:希望重新评估一部分条款 《芯片法案》对获得制造奖励的公司施加了许多限制。例如,资金的接受者被限制在“外国关注的国家”进行某些制造能力扩张(“扩张回拨”)也被限制与“外国关注的实体”联合研究和技术许可(“技术回拨”) 。该法案要求在违反这些限制的情况下返还CHIPS资金(“追回”)。 根据《芯片法案》建立的单独先进制造业投资信贷还包括一项“重新获得”条款,该条款要求在与商务部采用的护栏大致一致(尽管包括某些例外)的情况下,申请信贷的公司退还税收优惠。 除了《芯片法案》,美国国会还多次推出草案,名为《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NCCDA),要求在芯片制造、AI等量子科学等领域,限制对中国高科技的投资。近日也有传闻,白宫甚至可能先美国国会一步,推出对华投资审查的行政令。 对于投资审查,白石说,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政府具体想要解决什么顾虑,他猜测美国政府可能担心一些投资有金钱以外的价值,特别是包含了技术转让或管理知识或know-how的转让。白石表示,从产业看来,产业希望政府的重点能缩小到一小部分投资上,只关注和国家安全有明确关联的投资,而且要保证公平——要在国际上保证别的国家不会填补美国带来的空缺。 SIA认为商务部提议的实施该框架的法规的某些方面比国会预期的更具限制性。例如,虽然国会明确免除了用于制造遗留半导体的现有设施的“扩张回拨”,但商务提案的某些方面削弱了资金接受者维持其现有遗留设施商业可行性的能力。同样,虽然国会限制资金接受者与外国相关实体进行联合研究或技术许可,但商务部提案以过于广泛的方式扩大了这一限制,限制还包括专利许可和参与标准制定组织等普通商业活动。 虽然SIA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因为中国在半导体研究,设计、制造、封装、设备和材料的所有领域都在不断增长。但SIA也承认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全球供应链和整个经济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中国同时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约占全球所有芯片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也是半导体供应链的主要部分,前端产能约20%,后端产能近40%。 SIA 希望在有针对性的方面修改拟议的法规以避免不必要的供应链中断并使适当的普通商业活动能够继续进行。 02 跨国半导体公司积极维护与中国关系 在美国政府带着自己的小团体频频做出针对其他国家产业健康发展的动作的同时,全球公司都在选择维持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空中客车公司近期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大众计划在华投资10亿欧元开发纯电汽车……路透社文章说,对华投资正在淹没“脱钩”言论。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说:“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全球制造重心。” 半导体公司也不例外,荷兰ASML CEO温彼得(Peter Wennink)和美国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安蒙(Cristiano Amon)在3月访问中国,美国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4月来到中国,三位CEO都受到了中国商务部部长的会见。 美国高通CEO在专访中表示,对于与中国市场及中国客户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深感自豪,还表示,随着高通业务持续拓展,高通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从移动通信行业不断向汽车、计算、VR、工业等领域扩展。英特尔CEO在北京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英特尔最佳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英特尔也在不断加深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 英伟达CEO黄仁勋5月接受采访时称,拜登政府为抑制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发展而实施的出口管制“捆住了(英伟达的)手脚”,让公司无法在其最大的市场销售先进芯片。黄仁勋还补充说:“如果我们被剥夺了中国市场,我们是没有应急措施的,(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黄仁勋说,中国市场不可代替;若无法与后者进行贸易,将对美国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 03 《芯片法案》的“彻底失败” 黄仁勋在专访中还表示,如果持续保持当下对中国的限制,《芯片法案》最终会彻底失败。因为失去中国市场的美国科技行业也会失去发展的源动力,到时候即使美国拥有芯片产能也没有人再需要它。黄仁勋认为,“如果(中国)不能从美国购买,他们就会自己制造。美国必须小心,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产业市场。”中国企业有潜力厚积薄发,实现自我成长,而这本是某些人不想见到的。遏制打压阻挡不了一个有决心的国家的产业发展,只会增强这个民族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强推对华“脱钩断链”、人为干扰市场行为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纽菲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半导体公司不能缺席中国市场”,对此,商务部长王文涛指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吸引外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这些都将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来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04 全球化的“覆灭” 如何逆转半导体的全球化? 在全球合作已经如此成熟的背景之下,停止或者逆转半导体的全球化是一件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都很高的过程。逆转半导体的全球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去填补本地化所带来的成本升高。同时全球化的停止必然带来技术的流通放缓,这意味着在研发出新技术之前,一个本地企业只能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而这会带来时间成本。同时半导体的生产会需要一些自然资源,为了限制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产业,这些资源也会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如此发酵,半导体市场的逆全球化会带来全球贸易的混乱。 混乱的贸易格局,无法为任何人带来幸福。 人类用漫长的时间探索出互惠互利的全球市场格局,但却要因为人性打破全球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数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拓展,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但身处其中的一些人,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快速增长与全球化息息相关。 商业化的大规模先进半导体生产是人类所做的最复杂举措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成功靠国内资源成功发展了供应链如此众多的部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就支持这一行业的资源和国内市场规模而言,中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多个国家地区政府表现出了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当地企业去依然“叛逆”地选择了中国。 如果说有一个确定的因素可以影响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格局,那一定是行业的创新。与其成为彼此的敌人,或许共同寻找新的机遇才是最好的选择。
  • 《2018全球半导体市场数据分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02-25
    • “芯片国产化”是国家未来长期重要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半导体行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 近几年全球半导体领域发生了多起并购,其中不乏中国资本的参与,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已成业界共识。预计今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产业链框架搭建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氛围也更加浓厚。围绕存储器芯片、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的产业集群纷纷落地。中国半导体产业强势崛起将会带动更多商机,同时本土设备及材料厂商也会在这波发展浪潮中同步受益。 一、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在全球GDP里面的地位 2017年,全球GDP总额约为83万亿美金,其中电子相关的产业贡献约1.5万亿美金,大概占全球GDP的1.8%。这个比例跟我们平时的感觉比较像,一个年收入100万的家庭,一年大概花费1-2万购买各种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电冰箱等。未来,随着我们在电子设备上花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这也是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全球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 电子产业里面半导体产业占比约为1/3,2017年半导体产业总值约为4300多亿美金,2018年产值4700亿美金。半导体产业总值从1996年的1400多亿美金增长到今天的不到500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平均在6%左右。 而5000亿美金的半导体销售额中的1/3要花在成本上。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资本支出包括买设备和建厂每年大概花费1100亿美金;另外购买生产芯片的原材料在2016年花费400亿美金,2017年花费481亿美金,2018年预计为500亿美金。 超过4700亿美金的半导体销售额主要来自哪些企业呢? 我们看一下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其中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三星在整个销售额中占比约为20%,2018年的产值预计为800多亿美金,第2名英特尔约为700亿美金。英特尔占据半导体榜首的位置大概二三十年的时间,直到2017年才被三星超过,2018年由于内存涨价的原因英特尔落后三星比较多。 据统计,全球前15名的半导体厂商大概占整个行业的80%,所以半导体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行业。当前,全球前15大半导体厂商里面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所以我们追赶的路还很长。如果按照应用划分,5000亿美金的销售额中1000多亿是存储产品,其中DRAM内存就贡献了1100亿美金,NAND闪存销售额大概为600多亿美金,接下来是数字芯片、模拟芯片等。 2018世界前10大半导体厂商的门槛大概在120亿美金左右,中国华为海思有望进入2019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厂商。如果从增长率的角度看,2018年主要的增长还是来自存储产品,存储公司不管是三星、SK海力士还是美光,其增长速度都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包括东芝还能实现高成长也是因为存储,上半年很多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公司会买东芝显卡做加速,所以其上半年增速比较快,但下半年增速就慢下来了。 全球存储市场份额是怎么划分的呢?1400亿美金的市场中DRAM和Flash占了大部分。从增长率上看,经过2017年的疯狂增长以后,2018年的速度仍然很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涨价,而不是来自于出货量的大幅度提升。所以近几年半导体的高速成长里,部分原因是涨价造成的泡沫。从储存应用上看,主要还是电脑和通信市场,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的手机从最早的10多G存储到了今天200多G,硬盘产品也慢慢地被SSD产品所替代。 看完销售再看资本支出,这个指标是很重要预测未来2~3年半导体产业景气程度的预警。从2017年开始,半导体行业的资本支出开始快速地上升,全球前5大半导体公司2018年的资本支出比2017年增加了16%,而2017年的资本支出已经比2017年年初预期高了35%。全球前3大半导体厂商(三星、英特尔、台积电)中的三星2017年的资本支出达到了250亿美金,2018年也达到了200多亿美金,这个数字是非常吓人的,要知道中国大陆的半导体销售额才300多亿美金,全部销售额拿出来给三星做资本支出和原材料采购可能都不够。资本支出里面终于有了中国大陆厂商,就是中芯国际。中芯国际每年大概会花20多亿美金的资本去建新厂和购置新设备。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也是非常集中的,前5大厂商就占了整个资本支出的65%左右,三星一家大概占20%-25%。 投资这么大,厂商得到了什么呢?投资多的公司,如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工艺发展速度非常快,投资少的公司自然开发进度就会慢,想追上这些先进的工艺并不容易。当前中国半导体的资本支出已经等于欧洲、日本的总和。2014年,中国半导体资本支出大概不到它们的1/4。四年后的2018年,中国的支出已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的总和。所以,中国半导体的投资速度在增长,整个产业也在进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