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雷克海峡亚中尺度结构的突变: 滑翔机观测和数值模式结果》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29
  • 与亚中尺度运动相关的强垂向速度能迅速改变混合层深度,增加混合层与海洋内区的物质交换。在等密线露头现象(ventilation)大量出现的南大洋,这些动力学是特别重要的。该研究报道了南德雷克海峡的一个观测场项目的结果,该海域中尺度涡十分活跃,锋面生命周期较长,且下锋面方向的风较强,垂向层结较弱,这为亚中尺度不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有两个滑翔机在沙克尔顿断裂带(SFZ)上游和下游进行观测。所获得的混合层深度和浮力梯度的时间序列可以用来计算位涡和分类亚中尺度不稳定性。尽管有相似的表面强迫,SFZ侧翼的区域显示出显著不同的特征。SFZ下游的混合层深度是上游的近两倍,水平浮力梯度也较大。SFZ上游亚中尺度运动变化被局限在地形致锋面的边缘,而在下游这些运动有更广泛的分布。与一维混合模型的比较说明了亚中尺度不稳定性在产生混合层变化中的作用。分辨亚中尺度的数值模式的结果表明,亚中尺度不稳定是准确再现上层海洋层结的关键。这些结果表明,在小空间尺度上,地形变化可以在生成显著亚中尺度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亚中尺度运动在夏季能够在局地活跃起来。

    图1.(a).分别由滑翔机SG-W和SG-E获得的混合层深度图和水平浮力梯度图; (b).SFZ 上下游之间各要素比较的直方图; (c).SFZ 上下游的各种亚中尺度不稳定发展的时间序列;(d).CTD和滑翔机SG-E 获取的密度剖面,SG-E观测、PWP模式和mPWP模式混合层深度的比较。

    (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动态2018年第十期 杨庆轩 编译)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次实现水下滑翔机在北极海域组网观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08
    • 2019年8月10号,“向阳红01”科考船由青岛母港启航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任务(简称“十北”)。8月25日,考察队在白令海公海完成观测后,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担“十北”水下滑翔机观测项目的实施工作,采用“海燕”水下滑翔机搭载温盐深和溶解氧传感器,对北极海域的水体与生化要素进行组网观测。 用时不到一小时,项目团队完成了三台滑翔机布放任务,并顺利通过了每台滑翔机的首个100米测试剖面,节省了现场作业时间,体现了 “海燕”良好的操控性。 三台“海燕”水下滑翔机入水后,向东航行,进行白令海公海区域东西方向断面观测。执行过程中,恰逢今年13号台风“玲玲”将经过白令海,“十北”现场团队与“海燕”保障团队沟通后迅速决策,改变水下滑翔机原定任务轨迹,调整滑翔机前往“玲玲”拟经过海域等待观测,通过路径规划、编队协作,实现了台风过境的全过程观测,完整记录了强气旋过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燕”滑翔机表现出了出色的观测性能、高可靠性、操作灵活、响应及时。通过22天的组网观测,“海燕”滑翔机获取了白令海公海东西方向断面连续、高密度水文和生化观测数据,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考察结束后,“十北”航次相关项目负责人对任务的完成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双方充分沟通和精心设计下,在“海燕”保障团队全力支持和高效保障下,在北极海域首次使用水下滑翔机组网观测,成功进行了水文环境要素和生化要素的同步观测。在任务过程中,经历了台风“玲玲”过境白令海时恶劣海况的考验,并对台风过境实施了全过程观测,体现了“海燕”水下滑翔机优异的质量性能”。 “海燕”水下滑翔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高度肯定,他认为:“第十次北极考察中,“海燕”水下滑翔机在白令海公海区域的组网观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连续的高密度水文和生化观测数据,获取了气旋过程对海洋影响的数据,对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海燕”滑翔机表现出了出色的观测性能,可靠性高,操控方便;保障团队有担当、使命感强、响应及时;实践证明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无人观测平台,非常适合在极地海域开展和推广;这次成功利用水下滑翔机开展组网观测,为我国认识极地、探索极地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 “海燕”水下滑翔机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和北京蔚海明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和6S现场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200、1000、1500、4000、万米、长航程系列产品。此次北极应用,也充分验证了“海燕”技术团队对分布不同海域的水下滑翔机同步控制能力。
  • 《水下滑翔机帮助监测南极环流中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14
    • 高科技自动水下滑翔机可以帮助测量南极环流深处的数据,数据规模是革命性的。海上滑翔机描述为“海洋观测能力的阶梯式改变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在2023年在研究船(RV)Investigator部署了三架海洋滑翔机。RV Investigator上的科学团队由澳大利亚南极计划伙伴关系和CSIRO领导。研究船工作区域位于南纬55度左右,大约在塔斯马尼亚和南极之间,是南极环流区域。其主要任务是调查为何地球上最强的洋流会将温水泄漏到极地海洋中。研究人员希望更详细地描绘这些漩涡和小规模过程,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跨水流传输热量方面所起的作用。 滑翔机从岸上驾驶,并被送入南极环极洋流的小规模(10-100公里)漩涡中。这些滑翔机已经在极地前线巡航了四个月,剖析了南极环极洋流,每四个小时传输一次数据。革命性的是数据的规模。通常情况下,在南大洋的旅行中,横断面相距100公里。但是滑翔机可以每两公里、三公里或四公里提供数据。发现漩涡能将热量向南移动。 除滑翔机外,CSIRO还与美国宇航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合作部署了SWOT卫星,帮助将滑翔机取回。滑翔机是与新卫星技术结合,使科学家获得了传统工具无法获得的细节信息。(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