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实现水下滑翔机在北极海域组网观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08
  • 2019年8月10号,“向阳红01”科考船由青岛母港启航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任务(简称“十北”)。8月25日,考察队在白令海公海完成观测后,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担“十北”水下滑翔机观测项目的实施工作,采用“海燕”水下滑翔机搭载温盐深和溶解氧传感器,对北极海域的水体与生化要素进行组网观测。

    用时不到一小时,项目团队完成了三台滑翔机布放任务,并顺利通过了每台滑翔机的首个100米测试剖面,节省了现场作业时间,体现了 “海燕”良好的操控性。

    三台“海燕”水下滑翔机入水后,向东航行,进行白令海公海区域东西方向断面观测。执行过程中,恰逢今年13号台风“玲玲”将经过白令海,“十北”现场团队与“海燕”保障团队沟通后迅速决策,改变水下滑翔机原定任务轨迹,调整滑翔机前往“玲玲”拟经过海域等待观测,通过路径规划、编队协作,实现了台风过境的全过程观测,完整记录了强气旋过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燕”滑翔机表现出了出色的观测性能、高可靠性、操作灵活、响应及时。通过22天的组网观测,“海燕”滑翔机获取了白令海公海东西方向断面连续、高密度水文和生化观测数据,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考察结束后,“十北”航次相关项目负责人对任务的完成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双方充分沟通和精心设计下,在“海燕”保障团队全力支持和高效保障下,在北极海域首次使用水下滑翔机组网观测,成功进行了水文环境要素和生化要素的同步观测。在任务过程中,经历了台风“玲玲”过境白令海时恶劣海况的考验,并对台风过境实施了全过程观测,体现了“海燕”水下滑翔机优异的质量性能”。

    “海燕”水下滑翔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高度肯定,他认为:“第十次北极考察中,“海燕”水下滑翔机在白令海公海区域的组网观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连续的高密度水文和生化观测数据,获取了气旋过程对海洋影响的数据,对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海燕”滑翔机表现出了出色的观测性能,可靠性高,操控方便;保障团队有担当、使命感强、响应及时;实践证明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无人观测平台,非常适合在极地海域开展和推广;这次成功利用水下滑翔机开展组网观测,为我国认识极地、探索极地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

    “海燕”水下滑翔机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和北京蔚海明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和6S现场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200、1000、1500、4000、万米、长航程系列产品。此次北极应用,也充分验证了“海燕”技术团队对分布不同海域的水下滑翔机同步控制能力。

  • 原文来源:http://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9127.htm
相关报告
  • 《中国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机完成白令海海域观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0
    • 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9月10日在白令海公海区域成功回收了执行观测任务的水下滑翔机,这是中国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机完成白令海海盆和陆坡区连续、高密度观测。   白令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海上通道,其环境变化可直接影响北冰洋入流水的性质,进而影响北极海洋环境。因此,白令海一直是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调查区域。   “该滑翔机是在本航次开始北上途中布放,成功进行了45天的观测,航行500海里,获取229个海洋温盐剖面,成功实现白令海海盆和陆坡区连续、高密度观测。这在我国极地考察中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在极区海洋采用无人平台开展自主长期业务化监测的能力。”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红霞说。   据介绍,中国此前8次北极科学考察均在白令海海域开展了断面重复调查。本航次则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机进行观测,可以更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并且观测范围更大、效率更高。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具有能源消耗小、续航力强、实时性好的优点。尤其在环境恶劣的极地,滑翔机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极地环境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据介绍,此次布放的水下滑翔机为中国自主研发,主要用于观测调查海域的水文环境,可获取从表层到千米深度的温盐剖面数据。水下滑翔机可以沿设定轨迹进行观测,其运行轨迹类似“V”字,下沉到海面以下1000米后再上升至海面,并将相关观测数据传输回国内,之后重复该过程,约4至5个小时可以完成一个“V”字剖面。   陈红霞表示,本航次滑翔机数据已传回国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已经完成滑翔机数据的初步处理。该数据可为开展白令海海盆和陆坡区动力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记者:申铖)
  • 《我国首次利用自主研发水下滑翔机开展大洋湍流观测》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7-05
    • 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队成员“向阳红01”科考船正在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六航段任务。近日,本航段领队、海洋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主任乔方利研究员、项目现场负责人郭景松博士及其团队成员在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布放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水下滑翔机“海燕”。这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大洋利用自主研发滑翔机开展大洋湍流观测,获取的数据对海洋预报、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比于传统的无人无缆潜水器,水下滑翔机耗能小、成本低、航程大、部署便捷,具备在水下全天候独立工作的能力,并且可以搭载科考所需的任务传感器,如湍流传感器、温盐深传感器等进行数据采集。 当地时间4月7日上午,水下滑翔机的投放作业正式开始。虽说滑翔机的体积不大,但要想将其成功投放并不容易,不仅要控制其投放姿态,还要防止触碰到天线及传感仪器,避免影响后续数据的采集。充分的前期准备加上现场队员的精准操作,水下滑翔机投放作业一次成功。经过八天的连续作业,当地时间4月15日,水下滑翔机已按计划完成规定作业,回收工作随即启动。虽然通过滑翔机甲板控制系统可以在1公里范围内将其精确定位,但回收工作也存在诸多难点:发现难、精准操船难、无损害回收难等。为此,船上临时党委组织了两次专门会议,两次现场打捞实验,反复总结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回收规范。从发现“海燕”到回收成功,整个作业过程仅用了1个小时,创造了国产自主研发水下滑翔机在深海大洋作业的成功先例。 湍流是海洋当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对它的了解会对海洋预报以及气候变化的预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完成对仪器的清洗维护后,队员将会把滑翔机采集到的科考数据传回至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