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在量子纳米光子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1-07
  • 【内容概述】近日,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李志强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题为“Gradient polaritonic surface with space-variant switchable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in 2D moiré superlatti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通过渐变二维体系对纳米光进行开关与调控的新机制,为新型纳米光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并为下一代超小型多功能光子芯片的研发开辟了全新途径。四川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研究人员首次在二维材料中发现了一种空间渐变的多功能光子平台,这是一种具有空间不均匀光学响应的超薄介质,通过二维材料中光子与物质耦合产生的准粒子(即极化激元),能够把光压缩至纳米尺度从而进行精确调控。相比传统调控技术,这种新型光子平台具有损耗低、尺寸小和光压缩能力强等巨大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尖端纳米光子学功能,例如原子厚度薄层中的变换光学、波前工程等,为下一代光子芯片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研究人员在堆叠二维材料形成的莫尔超晶格中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纳米光调控机制。转角双层石墨烯中存在具有不同堆叠方式的区域,就好像国际象棋棋盘的黑白区域,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边界(即畴壁)。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畴壁的局部应变方向,能够实现极化激元与畴壁相互作用的开关操作和连续调控,这一现象源于畴壁中的一维(拓扑)量子态随着应变方向改变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进一步展示了莫尔畴壁超晶格可以构成天然的渐变极化激元表面,畴壁网络的空间变化可以在约10纳米(十万分之一毫米)的尺度实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开关与空间调控,进而实现极化激元波前、相位和传播方向的操控。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IxNzI4Mg==&mid=2654046126&idx=1&sn=e9d677964bd38766cdb31d0198e97f2b&chksm=bc21d3fbec0fcfd0411f2a32574016b9996a8e55e4ab0bb895b86c26ab85349f8d658b592e36#rd
相关报告
  • 《四川大学科研团队在量子纳米光子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10
    • 近日,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李志强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题为“Gradient polaritonic surface with space-variant switchable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in 2D moiré superlatti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通过渐变二维体系对纳米光进行开关与调控的新机制,为新型纳米光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并为下一代超小型多功能光子芯片的研发开辟了全新途径。四川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量子科技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战略科技方向,而光子技术则是这一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如果我们将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把它们集成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并进行纳米尺度的精准操控,信息处理能力就能够在速度和功能上迎来质的飞跃。这种光子芯片堪称一个“超级光子大脑”,与现有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其性能突破将如同智能手机之于二十年前的翻盖手机,产生跨越式发展,将在医学制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催生革命性创新,也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如何在纳米尺度对光进行低损耗的精确控制,一直是科学界极具挑战的难题。 在本论文中,研究人员首次在二维材料中发现了一种空间渐变的多功能光子平台,这是一种具有空间不均匀光学响应的超薄介质,通过二维材料中光子与物质耦合产生的准粒子(即极化激元),能够把光压缩至纳米尺度从而进行精确调控。相比传统调控技术,这种新型光子平台具有损耗低、尺寸小和光压缩能力强等巨大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尖端纳米光子学功能,例如原子厚度薄层中的变换光学、波前工程等,为下一代光子芯片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该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研究人员在堆叠二维材料形成的莫尔超晶格中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纳米光调控机制。转角双层石墨烯中存在具有不同堆叠方式的区域,就好像国际象棋棋盘的黑白区域,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边界(即畴壁)。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畴壁的局部应变方向,能够实现极化激元与畴壁相互作用的开关操作和连续调控(图1),这一现象源于畴壁中的一维(拓扑)量子态随着应变方向改变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进一步展示了莫尔畴壁超晶格可以构成天然的渐变极化激元表面,畴壁网络的空间变化可以在约10纳米(十万分之一毫米)的尺度实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开关与空间调控,进而实现极化激元波前、相位和传播方向的操控(图2)。 近年来,随着二维畴壁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研究展示的畴壁超晶格将有望实现集成光子芯片的功能,在纳米尺度对光子进行灵活多样的“可编程”开关和操控。此研究工作为纳米光的量子调控提供了全新方案,将大大推动“莫尔量子光子学”的发展,为新型光子芯片研发及其在上述多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 图1.通过莫尔畴壁应变方向实现纳米光的开关操作与连续调控 图2.渐变莫尔超晶格对纳米光的空间开关与空间调控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纳米棒材料组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7-12-07
    •   微纳加工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由于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一般加工分辨率在几十纳米量级上。后者则可在更小的尺度(包括分子尺度)上实现加工,被认为是一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有效途径。然而,“自下而上”的组装方法由于科学认知和实验技术的不足,导致其在低缺陷、大面积、组装过程、组装结构等四个方面存在持续的挑战。相对而言,组装结构面临的障碍最大。这其中,一个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装对称性的可调控。组装对称性可调控对于组装结构多样性和组装体功能的丰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由于形状互补性,组装结构对称性受到组装单元的形貌限制,四方单元易于形成四方密排结构,而球型则形成六方密排对称结构。由于在组装动力学过程中组装单元间的复杂力平衡和热力学最小原理的要求,打破形状依赖的组装结构对称性似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刘前课题组与吴晓春课题组、邓珂课题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Ivan I. Smalyukh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一种新概念的主导控制力,首次实现了纳米金棒的四方对称性组装,一举突破了一直以来八面体金棒只能是形状依赖的六方对称结构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也在八面体银和钯纳米棒上得到了实现,展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多尺度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这种控制力主导了非形状依赖的组装过程,并很好的解释了四方对称比六方对称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打破形状依赖组装对称性的新途径,为组装结构的多样性和纳米材料组装结构的可设计、可控提供了了有力工具,将为推动纳米组装技术的进步提供助力。   该工作是刘前课题组前期研究(Nanoscale, 2014, 6, 3064;Langmuir 2013, 29, 6232;Chem. Commun., 2012, 48, 2128; Langmuir 2011, 27, 11394)的进一步拓展,已于 11月10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10, 13743)。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11-4。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国家基金委和欧盟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