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碳普惠工作,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10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发布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旨在规范碳普惠工作,鼓励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北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普惠是一种创新机制,通过量化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的减碳行为并赋予其价值,鼓励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出行和节能节电等低碳行为。 《管理办法》涵盖碳普惠方法学管理、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共六章35条。它明确了碳普惠工作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相关部门职责,并对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评估,优先支持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碳普惠项目将进行分类管理,一类项目需通过管理服务平台申请登记并实现全过程管理,二类项目无需登记但可申请信息公开。 减排量管理方面,一类项目的减排量经审定可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并用于配额清缴抵销和碳中和等。此外,《管理办法》构建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碳普惠体系健康运行。 该办法为碳普惠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鼓励社会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碳普惠行动,传递“低碳行为有价值”的信号,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北京市将进一步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c3MDAwNA==&mid=2652273131&idx=1&sn=cd836a1de5b0024d30bab91e593f005f&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许露露
    • 发布时间:2023-10-12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日前, 北京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碳达峰 碳中和 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争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行动方案》主要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 《行动方案》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本原则方面重点体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科技引领、超前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科技资源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突出"企业主导、联合攻关",探索"揭榜制"、"赛马制"、"里程碑制"等新型科研组织和考核方式;三是突出"场景驱动、重点突破",探索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低碳发展方式与转型路径;四是突出"示范带动,开放合作",构建上下联动、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协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与超大型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碳减排碳达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碳减排碳达峰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2030年前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市级"双碳"科技创新体系与绿色产业技术应用体系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行动方案》从 四个方面,部署了3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底层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适应北京市重点领域碳减排趋势,结合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突破氢能关键技术,加速氢能多领域规模化推广应用;加速储能技术进步,推动多路径储能技术突破,加快电力储能技术和全固态动力锂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汽车新能源化,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推动能源互联与供需互动技术,保障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 电网安全 高效运行。发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积极探索负碳与碳转化前沿技术,重点培育可能突破的技术点。二是加速升级迭代,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结合本市新能源和外调绿电快速增长现状,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设备及装置、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系统、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氢的规模化储运技术及装备、车用燃料电池、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中深层地热技术与装备,打造能源技术装备迭代验证平台,增强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场景驱动,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能源消费端碳排放占比较大的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节能降碳需求,加快推动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循环园区、节能社区、低碳农业和生态碳汇六大板块的应用场景建设,集成创新性成果开展场景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样板工程,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落地推广。四是加大示范引领,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针对重点区域和行业乃至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区域开展综合技术示范,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实施,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引领津冀协同发展。
  • 《北京市聚力推进生态农场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0
    • 今年以来,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市农技推广站、市植物保护站等农业职能部门,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涉农院校,以全市122家生态农场为农业生态技术基本实践单元,聚力推进农业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生态农场农产品稳产高质、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耕地保护推进生态农场土壤健康化。依托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与市级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探索构建监测体系,对22家生态农场的耕地土壤质量、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指标进行定点监测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肥施用、土壤障碍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有效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农技普及促进生态农场生产绿色化。重点打造生态技术综合应用场景,集成应用田菁轮作、生态用地合理化建设等绿色生态技术12项,构建生态农场生产运营监测系统,瓜秧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农场整体碳排放量较一般降低30.8%,固碳潜力较一般提升43.2%,生态效益显著。 生物防治助力生态农场生物多样化。示范应用病虫害智慧识别监测、“天敌微生物菌剂植物源药剂”等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针对性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98项。示范推广捕食螨、丽蚜小蜂、小花蝽、授粉蜂等生物天敌12种,累计676万头,覆盖面积369亩,比上年每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45毫升。 农机推广聚力生态农场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种植秸秆饲料化、肥料化、景观化和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全市建立示范点7个,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稳定在99.5%以上。开展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和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养殖废弃物全量化循环利用水平达到100%,粮食增产同比超过5%。 畜禽环控推进生态农场监测治理系统化。构建生态农场环境监测、治理体系,推进畜牧业环境控制及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开展养殖环境中水、土壤、气体的系统监测与治理,集成了牛粪垫料清洁回用、温室(恶臭)气体排放控制、畜禽粪便静态堆肥、污水黑膜发酵等环境监测治理技术8项,完成养殖场碳排放评价15批次,建立氨气排放控制试点17个,推动全市种养循环试点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6%,畜牧类生态农场技术指导实现全覆盖。 水产生态循环实现生态农场水产品养殖精准化。重点开展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加州鲈等品种生态养殖技术,亩增产超8%,亩增收突破2500元;推广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实现设施水产养殖零排放、零污染目标;推广水质净化及尾水处理技术,养殖用水及尾水监测指标12项。 接下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对接联系制度,聚合职能部门专业技术和涉农科技优势,梳理生态技术产品清单,示范推广农业生态技术,集中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场景,促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