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聚力推进生态农场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0
  • 今年以来,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市农技推广站、市植物保护站等农业职能部门,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涉农院校,以全市122家生态农场为农业生态技术基本实践单元,聚力推进农业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生态农场农产品稳产高质、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耕地保护推进生态农场土壤健康化。依托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与市级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探索构建监测体系,对22家生态农场的耕地土壤质量、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指标进行定点监测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肥施用、土壤障碍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有效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农技普及促进生态农场生产绿色化。重点打造生态技术综合应用场景,集成应用田菁轮作、生态用地合理化建设等绿色生态技术12项,构建生态农场生产运营监测系统,瓜秧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农场整体碳排放量较一般降低30.8%,固碳潜力较一般提升43.2%,生态效益显著。
    生物防治助力生态农场生物多样化。示范应用病虫害智慧识别监测、“天敌微生物菌剂植物源药剂”等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针对性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98项。示范推广捕食螨、丽蚜小蜂、小花蝽、授粉蜂等生物天敌12种,累计676万头,覆盖面积369亩,比上年每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45毫升。
    农机推广聚力生态农场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种植秸秆饲料化、肥料化、景观化和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全市建立示范点7个,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稳定在99.5%以上。开展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和种养循环绿色增产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养殖废弃物全量化循环利用水平达到100%,粮食增产同比超过5%。
    畜禽环控推进生态农场监测治理系统化。构建生态农场环境监测、治理体系,推进畜牧业环境控制及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开展养殖环境中水、土壤、气体的系统监测与治理,集成了牛粪垫料清洁回用、温室(恶臭)气体排放控制、畜禽粪便静态堆肥、污水黑膜发酵等环境监测治理技术8项,完成养殖场碳排放评价15批次,建立氨气排放控制试点17个,推动全市种养循环试点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6%,畜牧类生态农场技术指导实现全覆盖。
    水产生态循环实现生态农场水产品养殖精准化。重点开展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加州鲈等品种生态养殖技术,亩增产超8%,亩增收突破2500元;推广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实现设施水产养殖零排放、零污染目标;推广水质净化及尾水处理技术,养殖用水及尾水监测指标12项。
    接下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对接联系制度,聚合职能部门专业技术和涉农科技优势,梳理生态技术产品清单,示范推广农业生态技术,集中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场景,促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
  • 原文来源:http://12316.agri.cn/news/20241220/n994976531.html
相关报告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安徽亮出这些“金点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2
    •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连日来,安徽代表团多名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结合我省绿色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积极向大会建言献策,用安徽的“金点子”、好做法,助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开发“第二矿山”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铜陵市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今年1月,又被商务部列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较早开始了多样探索。 “目前铜陵市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超130万吨、回收率超90%。”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市长孔涛介绍,以试点工作为契机,我们积极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在工业领域,铜陵市依托国家级废七类“圈区”管理拆解园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废铜、废铝等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年处理量超100万吨、回收率超95%,其中废铜加工产量占全市铜加工材产量的近20%;在生活领域,该市构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物联网”三网融合模式,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85%以上。 孔涛认为,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不仅能够让城市更干净、更绿色,而且关乎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他介绍,我国是资源进口大国,战略性矿产如锂、镍、钴的进口依赖度超过80%。“据测算,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少用1.6吨铁矿石,动力电池湿法拆解钴、镍回收率超90%,相当于开发‘第二矿山’,可以显著减少对原生矿产的进口依赖,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为更好发挥试点效应,加快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孔涛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专项扶持资金,根据试点城市的建设规模、任务难度等给予资金支持。对试点城市内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散、小、乱”情况,孔涛表示,要充分发挥央企引领带动效应,支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优先在试点城市布点项目,进一步发挥央企的产业集聚效应,整合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促进试点城市尽快形成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 打造“水上农场”提升沉陷区治理综合效益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渔光互补等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沉陷区治理模式——“水上农场”。 “简单来说就是在沉陷区水面种粮食。”袁亮解释,这是安徽理工大学与有关企业合作的“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分区综合利用沉陷区,深部积水区发展“渔光互补”,浅部积水区探索“稻渔共生”,未积水区动态恢复,形成立体化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我们利用煤基固废物深加工成浮板,用于沉陷水面水稻种植,打造成‘漂浮绿色稻田’,同时,利用水面光伏发电,充电赋能水面种植农机与田间管理。”袁亮透露,该项目中期成果已获得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项目水质监测参数显示,试验区水质优于对照区域、优于种植前,水稻种植对试种区水质具有改善作用。 袁亮表示,打造“水上农场”是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也是促进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一种有效探索。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动,推进产学研合作,立项开展沉陷深水区水面水稻种植关键技术、浅水区采煤沉陷区水生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攻关及示范,摸清适种潜力,研发便捷、高效、机械化采收设备和技术优化调整基质配方,研制出低成本、可循环利用的营养基质。在此基础上,破解养分循环机制不清,以及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等因素影响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建立采煤沉陷区水面水稻种植+立体综合利用国家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