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传染病的实时流行病学鉴定:武汉市2019-20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2-03
  • 目的:病毒学检测表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武汉市2019-20年肺炎爆发的最可能原因。我们证明,在进行病毒学检测之前,非病毒学描述特征可以确定该肺炎暴发是由一种新的病原体引起的。

    方法:从两个医学社交媒体网站实时收集疫情特征,比较可以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十个现有病原体特征。目前的暴发是由“X病”(即以前未知的病因)引起的,而不是由一种已知的病原体引起的,这一估计是随着暴发的继续而更新的。

    结果:在病毒鉴定前一周,即2019年12月31日,X病引发疫情的概率被评估为32%以上。在2020年1月5日通过实验室检测排除了一些特定病原体后,推断X病的概率超过59%。

    结论:我们从数量上证明了非典型肺炎的暴发与一种新病原体的致病性是一致的。该方法仅使用常规观察到的非病毒学数据,即使在病毒学检测结果可用之前,也可以帮助进行风险评估。

  • 原文来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medrxiv/early/2020/01/28/2020.01.26.20018887.full.pdf
相关报告
  • 《新型病原体的实时流行病学鉴定:2019-2020年中国武汉市非典型肺炎暴发的分析》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3-12
    • 病毒学测试现在已经明确表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引起中国武汉2019-2020年非典型肺炎的爆发。我们证明非病毒学描述性特征可能已经确定病毒爆发是由病毒学检测之前的新型病原体引起的。从两个医学社交媒体站点实时收集持续爆发的特征,并将这些与先前引起非典型肺炎病例的11种病原体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推断出当前爆发可能是由于“疾病X”(即先前未知的病因)而不是已知的病原体之一,并且随着爆发的继续,更新了这一估计值。在病毒鉴定之前一周的2019年12月31日,疾病X导致爆发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表示)超过29%,在2020年1月5日通过实验室测试排除了一些特定的病原体后,推断出X病的可能性超过49%。本文定量显示了新型非典型肺炎病例的爆发与新型病原体的病因一致。本文提议的方法仅使用常规观察到的非病毒学数据,可以在进行病毒学检测结果之前帮助正在进行的风险评估。
  • 《“武汉肺炎”疫情三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1-22
    •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1月21日消息,截至20日,国内新增新型肺炎77例,目前共确诊291例。 21日,官方通报的确诊病例数仍在增多。截至当天20时,河南新增1例、上海4例、台湾1例、天津2例、浙江1例。 疫情发展至今,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解答:新型冠状病毒从哪里来?如何传播?会有疫苗、药物吗? 《中国科学报》梳理了相关进展,并就此采访了专家。 病毒从哪里来?如何传播?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此次疫情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但它到底从哪里来?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员郝沛等人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上在线发表论文。研究发现,武汉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具有较强的对人感染能力。 该论文提出,武汉冠状病毒S-蛋白中与人体ACE2蛋白结合的5个关键氨基酸有4个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后的氨基酸,整体性上非常完美地维持了SARS病毒S-蛋白与ACE2蛋白互作的原结构构象。 “目前看来,武汉新冠状病毒与SARS在受体结合途径上很相似。”21日下午,该论文第一作者郝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郝沛指出,尽管如此,病毒传播能力不仅包括与受体结合的问题,也涉及到病毒的复制以及攻击能力等。所以,不能下结论“能结合受体,就一定是传播能力强”。 此外,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内的5位专家先后发声,详解病毒来源及可能的传播机制。 “这是第7个已知的冠状病毒,都是从某个哺乳动物、野生动物传来的,中间有一个宿主,然后再感染人类。早期所有病人都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从动物跳到人类,有适应性变异。因此,推断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 ——1月20日,高福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高级别专家组发布会上表示。 “华南海鲜市场相当多的是野生动物。即使已经被关闭之后,仍陆续出现被感染病例。同时,在全国其他省市、国外发现的病例中,几乎都跟武汉有关系,证实了有人传人的传染。 它的源头是什么动物,基本上还不清楚。只是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是来自一个野生动物可能性比较大,比如说像竹鼠、獾这一类这些。 目前的重点是要防止它的传播,要害之处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超级传播者,这些超级传播者,它们的生物规律很难讲清楚,它们在体内,是怎么由传播者变成超级传播者的,这个不清楚。” ——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每一种野生动物身上都携带病毒,一般情况下不会感染其他物种。但由于病毒的多样性极其复杂且持续变异,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病毒跨种传播。一旦动物病毒突破物种屏障,就可能产生新的疫情。”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疫苗、药物有了吗? 目前,尚未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药物化学家李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当前应对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我国尚需在药物和疫苗方面有所准备。 “像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来了之后再做药物研究肯定来不及。做一个药物需要时间,往往需要十年时间、几十亿美元,要应急研发来解决疫情防控的问题就不太现实。” 李松认为,“科学的预判,超前的部署”非常重要。 李松记得,SARS期间,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很好的认识。可惜的是,尽管当年部署了很多任务,但SARS过后,针对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大都没有继续下去。 饶子和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自2003年后,针对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脚步稍慢,以至于目前未开发出可以上市的特效药。 饶子和认为,制药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项工作。做出药之后,病没有了,药往哪里放?“因此,科学家应承担起这个责任。”国家的科研机构应加大推进药物研发的力度,以应对今后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疫情紧急状况。 各地防控措施有哪些? ▲国家卫健委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武汉 1月21日,武汉市对进出武汉人员加强管控。武汉市旅游团队不组团外出,公安交管部门对进出武汉的私家车辆进行抽检,检查后备箱是否携带活禽、野生动物等。 1月20日,武汉设置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和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名单。 1月19日,武汉再次部署出境离汉人员检测排查工作。 ▲上海 1月20日,上海加强对可疑病例的甄别和筛选,对一些可疑病例人员、密切接触的人员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深圳 1月20日,深圳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和专家小组,全力救治患者,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密切接触者跟踪管理,启动全市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春节即将来临,人员流动频繁,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尽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活动,如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愿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