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发布2019冠状病毒病全球研发路线图》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3-08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6日的媒体通报会上正式发布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全球研发路线图,明确了包括病毒自然史、流行病学、疫苗、诊断试剂、治疗工具、临床管理、伦理考量、社会科学等9大关键领域的核心优先事项。

    谭德塞介绍,世卫组织与全球传染病防治研究合作组织(GLOPID-R)于2月11日至12日共同举办全球研究和创新论坛,召集400多名科学家开会确定研究重点。会上就数百个想法进行了讨论和辩论,对研发路线图的制定做出了贡献。

    谭德塞强调,路线图将专注于当下可以拯救生命的研究,以及疫苗和治疗工具的长期研究重点。协调研究至关重要,这样世界各地的不同研究团队就能相互取长补短,世卫组织就能给出更好的建议,各国才能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拯救生命的决策。为此,世卫组织开发了一套核心规程,概述了应该如何进行研究的标准,并收集关键数据,以便能够对相同事物作出比较,并能够汇集众多研究数据。谭德塞还指出,迄今为止,世卫组织已收到40项诊断试剂的审批申请,有20种疫苗正在研发,对许多治疗工具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世卫组织在全球研发路线图报告中指出,COVID-19的流行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尚无针对COVID-19经过验证的疗法或疫苗,缺乏快速的现场诊断测试,并且在许多其他关键的研究和创新领域也存在重大研究空白。与此同时,此次疫情爆发期间,全球研究人员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也是史无前例的,促进了各国科学家间的协作,使得研究行动的执行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为了进一步加强协调,全球研究路线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

    路线图明确了9个研发优先领域,包括交叉研究重点,并针对短期、中长期优先事项制定了未来一年内实施部分研究行动的时间表。

    9个研究优先领域包括:

    1、病毒的自然历史、传播和诊断:支持诊断产品的开发以改善临床过程;病毒复制、释放和自然疾病史;开发工具以研究、监测病毒表型变化和潜在适应性;免疫力特征;建立疾病模型;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2、关于病毒起源的动物和环境研究,以及人畜共患的管理措施:识别宿主动物来源和传播途径;增进对动物向人类传播的社会经济和行为风险因素的认识,确定潜在感染的动物物种和处于高风险的社区、职业群体,以及贸易和消费相关风险;针对在人畜接触环境设计和测试降低风险的策略。

    3、流行病学研究:描述COVID-19的传播动态,并了解疾病在各范围内的传播情况;描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以促进对COVID-19的有效临床和公共卫生反应;评估管控和缓解措施的影响。

    4、临床管理:定义COVID-19感染自然史;确定改善COVID-19感染患者临床结果的干预措施;确定最佳的临床实践策略以改善护理过程(包括早期诊断、出院标准、患者和接触者的最佳辅助治疗);确定如何最好地将关键研究与受影响地区能够招募患者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开发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试验之间数据收集的通用性,加强试验之间的协作。

    5、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医护人员的保护:了解控制措施在医疗和社区环境中预防继发性传播的有效性;优化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性以减少传播风险;新冠病毒传播环境的最小化;了解影响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行为及文化因素。

    6、候选疗法的研发:确定用于临床评估的候选人;多个主方案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协作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候选疫苗的研发:确定用于临床评估的候选人;使用方法学上合理、伦理上可接受的疫苗试验设计,开发用于2b 期、3期阶段疫苗评估的多国主方案,确定候选疫苗在广泛使用之前是否安全有效。如果可行,应进行疫苗功效试验。

    8、伦理学:识别关键知识鸿沟和研究重点;制定明确定义的研究治理框架,以使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世卫组织、全球研究界、专家、公共卫生官员、资助者和伦理学家)之间进行有效和合乎道德的合作;持续的教育和能力建设,以促进跨领域研究的有效合作。

    9、社会科学:制定指导方针和标准操作程序,以实现缓解流行病的各项机制;开发全球研究网络;了解流行病控制决策的非预期后果;了解如何减轻社会和经济影响等。

    此外,该报告还就如何协调和优化全球研发资金给出建议。世卫组织指出,全球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提供资金,支持针对COVID-19的研究行动以拯救生命。建议建立协调的供资系统,以更有效的应对流行病;将资金主要集中在确定的研究重点上,避免孤岛和不健康的竞争,并鼓励多学科合作;加强启动紧急资金的协调;考虑使用简化和通用的申请表;定期召集资助者,通过世卫组织研发路线图的全球协调机制(GCM),促进工作协调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全球传染病防治研究合作组织正在协调资助者,在路线图中列出的9大优先领域上优化全球研究资源,避免重复。

相关报告
  • 《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冠状病毒药物研发与技术情报专辑》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28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本文对Cortellis药物研发综合情报平台的冠状病毒综述报告《Disease Briefing:Coronaviruses》(2020年1月30日)重要内容进行摘编,旨在通过全面梳理冠状病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当前疫情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冠状病毒是一组有包膜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属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已知26种,并根据不同的抗原交叉反应和遗传组成被分为4个属(α、β、γ和δ),其中只有α-和β-属含有对人致病的毒株。 全球第一例已知冠状病毒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于1937年被分离出来,是引发鸡群重度感染的病原体;第一例人冠状病毒于1965年由Tyrrell和Bynoe从人类鼻腔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结果显示,该病毒已在人类中存在至少500-800年,起源于蝙蝠。 长期以来,冠状病毒作为重要的动物病原体,可引发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呼吸道及肠道疾病。已知冠状病毒中,有6种可引发人类疾病,包括: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和MERS-CoV。其中,前4种为局部流行性疾病,主要引起轻度自限性疾病,而后两种可引发重症。 2002年和2012年发现的SARS-CoV和MERS-CoV属于β-冠状病毒,并由于其对人类的高威胁性被列入WHO高威胁清单。冠状病毒引发的高患病率对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2]。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爆发的大规模呼吸系统疾病中分离得到的2019-nCoV,成为第七个能够引发人类疾病的离散冠状病毒种属,表征为β-冠状病毒。
  •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报告》》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28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月26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全国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情况 2、 当日报告新增病例概况 3、 重症病例发病情况 4、 全国诊疗服务情况——重要时间间隔 5、 全国18岁以下小年龄组确认病例发病情况 6、 农村疫情情况 7、 全国疫情特点小结 8、 疫情趋势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