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科技:探索光伏制氢的“中国方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随着氢能在全球的火爆,光伏制氢产业也迅速被点燃。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将占氢气供应结构的70%。届时,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广阔市场蓝海将全面展现。
    目前,在已披露的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光伏写入了辽宁、山西、西藏、广东、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内蒙古、陕西和吉林省等11个省、市区的最高行动纲领,且被列入2021年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其中,辽宁、云南、吉林等多省将培育氢能发展列为重点。
    为推动国内氢能产业链技术薄弱环节开展技术示范,促进国内自主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于2020年成立。作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服务商,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科科技”)深耕光伏行业多年,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之一。
    早在2019年,晶科科技发布光伏产业2020十大趋势时表示,到2025年,“光伏+储能”制氢系统技术的极大进步,将具备大规模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即将光伏电池、充电电池、电解氢装置相结合,通过数字技术控制电池充放电和氢气生产,届时制氢成本将降至0.15-0.25美元/立方米。各国将纷纷建设光伏储能制氢项目。
    随着氢能产业逐步兴起,晶科科技积极切入新赛道,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先手布局。在海外,晶科科技与国际气体巨头企业携手,探索光伏制氢的“中国方案”。在国内,晶科科技创新开拓,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落地实施。
    2020年,晶科科技与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基于AP在制氢领域的丰富经验及领先技术,将“制氢”与“绿电”充分结合,共同推进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助力社会和工业领域脱碳减排,进一步提高能源体系的韧性。
    成立以来,晶科科技致力于光伏电站运营、光伏电站转让和光伏电站EPC等,涉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转让等环节,以及光伏电站EPC工程总承包、电站运营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等多个业务领域。
    2020年5月19日,晶科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功登陆A股后,晶科科技整体实力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可,入选上证180指数样本股。
    晶科科技专注于光伏发电行业下游产业链,目前已成为一家在光伏电站运营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在全国民营企业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9月末,公司自持电站的总装机量3.07GW,在建自营电站规模630MW。
    一直以来,晶科科技开创的智能运维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拥有超过7年的光伏电站运维经验,运维团队有500多位专业运维技术人员,管理着超过350个电站,并在上海及海宁建有2个远程智能化集控中心。截至目前,运管电站规模超过4.7GW。
    项目开发方面,晶科科技同样表现优异。截至2020年9月末,晶科科技合计完成开发项目1.66GW(不含EPC),储备项目超过1GW。
    未来,晶科科技将持续在国内外布局投资光伏电站、扩大规模,同时加大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合作模式去开拓更加广泛的业务领域,深入挖掘“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推进光伏新能源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应用。晶科科技也将依托强大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全球化竞争优势,与行业内外合作伙伴及地方政府通力协作,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相关报告
  • 《光伏+渔业 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的双赢探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09
    •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记者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面对传统光伏项目用地紧张的瓶颈问题,该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相关科研团队率先开展“光伏+渔业”模式创新,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开发,开辟出新能源与水产养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相关科研负责人介绍,光伏渔业是在不影响水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现代化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通过在养殖水域架设光伏阵列,既保留了原有水产养殖功能,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种“一水两用”的模式不仅显著提升单位面积水域的经济效益,还可通过减少水面蒸发抑制藻类繁殖,形成有利于鱼类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相较于传统地面光伏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光伏渔业展现出独特优势。江苏省农科院创新团队积极与国家能源集团、长江三峡集团等新能源头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致力于在渔光一体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开展适于光伏渔业系统生产的绿色丰产种类筛选与养殖,研究不同光伏支架结构遮阴场景下水产全生育期温、光、饲料等高效利用与水产疫病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江苏区域光伏渔业高效绿色养殖模式,相关成果“光伏农(渔)业耦合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经科技成果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该团队已发布江苏省渔业协会团体标准《光伏渔业池塘建设通用技术规范》,为光伏渔业池塘的新建、扩建或改建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 该《规范》明确了光伏渔业池塘建设的场址选择、规划与布局、建设施工等关键环节。在场址选择方面,要求符合光伏电站选址和渔业水质标准,确保池塘符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满足光伏发电与渔业生产的配套设施需求。在规划与布局上,强调养殖平均产量不低于同地区、同模式平均养殖产量的80%,同时充分考虑光伏发电系统对养殖池塘环境的影响,以及运行维护的便捷性。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运营维护的重要性,要求明确养殖区、光伏区的运维责任主体,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与安全培训,确保光伏渔业池塘的长期稳定运行。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光伏+渔业”创新模式正在逐步推广,未来将持续深化“新能源+”跨界融合研究,重点突破相关前沿技术,建立江苏不同区域“光伏+渔业”可持续高质量低碳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和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江苏方案。
  • 《中国样本的力量:光伏扶贫探新路 太行山上种太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9
    •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张世祥)在河北省曲阳县的荒山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并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荒山上安装光伏电池板,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种太阳”。如今,随着“种太阳”步伐的快步推进,一座座荒山逐步变成“金山”,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悄然改变。   据了解,三峡新能源河北曲阳光伏电站是业内较有名气的扶贫电站。曲阳光伏电站在不断地探索开发、推先创优的过程中实现着不断地创新与超越。曲阳光伏电站首先大胆提出“光伏+扶贫”概念,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认可,同时在与地方合作共赢发展基础上,积极融入地方,成为曲阳县“四万一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开发荒山荒坡 带动农民脱贫   2012年9月,三峡新能源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曲阳县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200兆瓦的山地光伏项目,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可向当地提供约2.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煤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600吨,减少粉尘排放7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9万吨。   曲阳光伏电站所在地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曲阳县齐村乡,全乡90%以上的面积为寸草难生、没有可利用价值的石头山,当地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十年就有九年旱,年年都是吃不饱饭”。多年来,老百姓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如何让荒山变废为宝,携手地方经济大发展,是三峡新能源曲阳项目建设伊始首先考虑的问题。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三峡新能源坚定不移走产业扶贫之路,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案例,点燃产业扶贫的星星之火。虽然产业不同,模式不同,却统一指向尽可能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的靶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曲阳光伏电站建设中因地制宜将荒山荒坡变废为宝,变“输血”为“造血”,与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不同,光伏扶贫项目属于持续造血式扶贫,老百姓脱贫之后不容易返贫。曲阳电站建设中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给当地老百姓丰富了创收渠道。据统计,曲阳光伏电站建设至今已惠及齐村、产德、孝墓3个乡镇10余个贫困村,使得10000余农民收入增加,扶贫效果显著。   当地老百姓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草都不长的石头山还能长出钱来,这太行山变成了太阳山,变成了聚宝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整体脱贫,无疑是三峡新能源在河北曲阳全力打造“光伏+扶贫”模式的闪光一笔。   针对曲阳县地处保定“光谷”,山地较多的有利条件,曲阳光伏电站作为国内较大的山地光伏建设项目,创造了山地光伏坡度较大、建设时间较短、造价较低等多个全国先进标杆,为国内山地光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有效引领了曲阳县乃至河北太行山区山地光伏的大发展。特别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光伏场区占地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荒山。曲阳项目建成后,成了国内山地光伏的典范,也带动了其他央企、民企在河北投资山地光伏的热情。曲阳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总结建设经验、不断加强企地共建、不断探索新能源发展新路子新办法,在提升自身质量的同时,社会影响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发展一个项目 带动两个产业   三峡新能源充分考虑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在坚持荒山利用的同时,把建设山地光伏与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提出“绿色能源、生态开发”和将太行山建成太阳山、花果山的理念,邀请水利部沙棘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和农业主管工程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到曲阳光伏电站进行实地考察,逐步形成了惠民富国的“生态光伏”理念。   生态光伏就是在集中式光伏发电场内进行生态农业经济活动,或者是在生态农业经济活动中放置光伏发电板进行光伏发电。一般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在不改变土地的原有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光伏区内发展生态作物,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进行生态治理并发展新的生态经济。即:一个光伏项目,带动两个产业(光伏、沙棘或其它),实现农光互补或林光互补。   目前,三峡新能源开发的“沙棘+光伏”生态光伏模式已在甘肃金昌大寨滩光伏发电站开始实施,按照“沙棘+光伏”开发模式,三峡新能源将在河北沽源光伏电站建设沙棘示范经济林,并以沙棘示范经济林种植园为中心,带动沽源县和周边其他县发展沙棘生态林,形成沙棘加工产业链,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不仅为当地培育一个生态农业产业,增加就业,还有效起到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全面推行创新 打造样板工程   曲阳光伏电站始终坚持“绿色能源、生态开发”的理念,始终遵守项目开发走科技创新之路的方针,力求带动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力争建设精品样板工程。项目一期建设采用山地钢梁幕墙式即放弃螺旋地桩基础颠覆传统支架电池组件安装方式,造型新颖。山地快速锚栓式及山地微孔浅井式打桩技术的成功探索已在国内山地光伏建设中传播应用。项目三期大胆采用组串式逆变器建设,经运行分析能提高2%-3%的发电量,当前国内许多大企业多次来电站参观考察,对其高效能颇为青睐。项目五期成功完成集电线路建设创新探索,采用的冬季混凝土基础快速成型施工技术,将大开挖方式改为人工配风镐掏挖的方式,省去了支模时间,同时由于土层自身的保温作用,基础达到强度的时间减少。这项技术已在冬季施工中使混凝土基础快速成型而得到推广应用。山地桩机牵引式的应用又为山地大坡度施工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项目4-2期引进GIS组合电器,为升压站设备占地面积小、安全、稳定、免维护做出了改进,缩短了工期,为提前并网提供了保障。同时4-2期工程建设采用无线通讯代替光缆传输,提高了电站稳定性。   探索企地共建 实现互利共赢   曲阳党支部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成立了前期攻关组、工程建设突击组、电力运行提升组、综合协调组四个攻关小组,明确了小组职责、分工等。曲阳党支部在探索企地共建的但路上,通过如何处理地方关系、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创建了《中共齐村镇党委与三峡新能源曲阳发电有限公司党支部企地共建实施方案》。形成了企地领导机制、规定了共建内容、明确了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