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 | 来自巴西的白垩纪鸟类为鸟类头骨和大脑的进化提供了信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04
  •   2024年11月14日Nature》第 635 卷 第 8038 期封面上展示了艺术家对生活在大约 8000 万年前的古鸟 Navaornis hestiae 的印象。Luis Chiappe、Guillermo Navalón 及其同事在本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该物种。2024年10月30日,这篇文章《Cretaceous bird from Brazil informs the evolution of the avian skull and brain》发布在《Nature》。

      本研究发现了一种保存非常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命名为Navaornis hestiae。研究人员通过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仪以数字方式重建了这只鸟的大脑。这种鸟生活在约8000万年前如今巴西所在的地方,其大脑比始祖鸟大,表明它比最早的鸟类恐龙具有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但它的大脑大部分区域,比如小脑,并不发达。该结果有助于回答鸟类认知随时间演化的更广泛的问题。该研究表明,纳瓦奥尼斯的颅骨几何形状显示了冠鸟和反鸟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程度,这两个群体上一次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是在 1.3 亿多年前2.Navaornis 对始祖鸟系统发育冠部茎鸟的详细颅内形态提供了长期寻求的见解,阐明了现存鸟类独特神经解剖结构的组装模式和时间。


    N. hestiae 的三维颅骨重建(部分)(来源:文章原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114-4
相关报告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中生代鸟类在大小、飞行适应性和羽毛组织方面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但喙形和发育的模式却相对保守。虽然新鸟类(即冠群鸟类)也同样表现出面部发育的限制,但与中生代鸟类(Mesozoic birds)相比,它们有相对多样性的喙形,这与其一系列的进食和行为生态有关。 2020年11月14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骨疗传统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丹佛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在Nature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此前未知的鸟类化石,其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晚白垩纪时代,通过对其研究揭示了喙的独特发育。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只乌鸦大小的鸟(Falcatakely forsterae gen.et sp.nov.)化石,这种鸟具有长而深的喙,这种喙的形态以前在中生代鸟类中没有出现过,并且其表面类似于冠群鸟类(例如巨嘴鸟)。这种鸟的喙由一个扩张的无牙上颌和一个小的带齿前颌组成。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单个骨元素和三维的喙状结构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展现出其面部发育类似于现代鸟类,但保留了非鸟兽脚类(nonavialan theropods)恐龙上颌-前颌组织的原始特征。Falcatakely鸟喙的模式揭示了发育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形态差异的增加,这在早期分支鸟中是没出现过的。这种表型(和假定的生态学)在该鸟中的表达强调了整合到现代鸟类、前颌骨占主导的喙不是喙增大的进化先决条件。Falcatakely的发现展示了中生代鸟类的角质喙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对鸟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扩展。 宋琪 编译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5-x 原文标题:Late Cretaceous bird from Madagascar reveals unique development of beaks
  • 《巴西:中国技术助力水电站改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2
    • 巴西圣保罗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交界地带的巴拉那河上,宏伟的朱比亚水电站引人注目。7月24日,中国三峡(巴西)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朱比亚水电站3号机组的技术改造,为这座运营50多年的水电站注入了新动力。 朱比亚水电站和位于其上游60公里处的伊利亚水电站,均位于巴拉那河中下游,地形落差大、水能丰富,拥有约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自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营以来,由于维修不足、设施整体严重老化,技术改造非常迫切。三峡巴西公司自2016年接管运营两座水电站后,就着手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两座水电站靠近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几个电力消耗大的城市,是巴西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电网的骨干电站。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巴西电力系统的影响,项目方决定同时对两座水电站进行发电机、水轮机、辅助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大大缩短了机器停运时间,保证电力生产的可持续性。 “这就像在修理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进行维修时还不能影响汽车行驶。”三峡巴西公司发电副总经理伊万德罗表示,在实施多重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要保证电力生产与供应,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巴西是开创性的。 目前,两座水电站的9台机组改造工作已经结束。“这一技术改造对巴西国家电力系统至关重要。”巴西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前总经理路易斯·巴拉塔介绍,巴西大型水电站建设年代均比较久远,目前近一半的水电站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这两座水电站改造采用了新技术,其规模化改造升级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项目采用属地化经营,三峡巴西公司雇用的当地员工与中方派出的10名工程师并肩工作。“中国同事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模式,我们也分享了巴西的管理经验。在与中国团队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在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都有不少收获。”三峡巴西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凯撒·泰奥多罗认为,巴西和中国同为水电大国,都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双方合作是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为了让巴方更好了解中方的管理理念,中方团队还邀请一些巴西同事到中国参观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如今,当技术改造现场出现问题时,他们会主动询问是否有中国经验可以借鉴。双方真诚的沟通不断形成合力,让我们的工程建设越来越顺利。”中方技术专家张春辉说。 近年来,巴西政府提出“国家绿色增长计划”,并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水电在内的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巴西电力能源交易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巴西92%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占比再创新高,其中水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73.6%。 伊万德罗说,随着水电站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巴西的水电行业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