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 | 来自巴西的白垩纪鸟类为鸟类头骨和大脑的进化提供了信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04
  •   2024年11月14日Nature》第 635 卷 第 8038 期封面上展示了艺术家对生活在大约 8000 万年前的古鸟 Navaornis hestiae 的印象。Luis Chiappe、Guillermo Navalón 及其同事在本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该物种。2024年10月30日,这篇文章《Cretaceous bird from Brazil informs the evolution of the avian skull and brain》发布在《Nature》。

      本研究发现了一种保存非常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命名为Navaornis hestiae。研究人员通过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仪以数字方式重建了这只鸟的大脑。这种鸟生活在约8000万年前如今巴西所在的地方,其大脑比始祖鸟大,表明它比最早的鸟类恐龙具有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但它的大脑大部分区域,比如小脑,并不发达。该结果有助于回答鸟类认知随时间演化的更广泛的问题。该研究表明,纳瓦奥尼斯的颅骨几何形状显示了冠鸟和反鸟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程度,这两个群体上一次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是在 1.3 亿多年前2.Navaornis 对始祖鸟系统发育冠部茎鸟的详细颅内形态提供了长期寻求的见解,阐明了现存鸟类独特神经解剖结构的组装模式和时间。


    N. hestiae 的三维颅骨重建(部分)(来源:文章原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114-4
相关报告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中生代鸟类在大小、飞行适应性和羽毛组织方面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但喙形和发育的模式却相对保守。虽然新鸟类(即冠群鸟类)也同样表现出面部发育的限制,但与中生代鸟类(Mesozoic birds)相比,它们有相对多样性的喙形,这与其一系列的进食和行为生态有关。 2020年11月14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骨疗传统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丹佛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在Nature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此前未知的鸟类化石,其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晚白垩纪时代,通过对其研究揭示了喙的独特发育。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只乌鸦大小的鸟(Falcatakely forsterae gen.et sp.nov.)化石,这种鸟具有长而深的喙,这种喙的形态以前在中生代鸟类中没有出现过,并且其表面类似于冠群鸟类(例如巨嘴鸟)。这种鸟的喙由一个扩张的无牙上颌和一个小的带齿前颌组成。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单个骨元素和三维的喙状结构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展现出其面部发育类似于现代鸟类,但保留了非鸟兽脚类(nonavialan theropods)恐龙上颌-前颌组织的原始特征。Falcatakely鸟喙的模式揭示了发育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形态差异的增加,这在早期分支鸟中是没出现过的。这种表型(和假定的生态学)在该鸟中的表达强调了整合到现代鸟类、前颌骨占主导的喙不是喙增大的进化先决条件。Falcatakely的发现展示了中生代鸟类的角质喙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对鸟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扩展。 宋琪 编译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5-x 原文标题:Late Cretaceous bird from Madagascar reveals unique development of beaks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2期间南半球高纬区水循环响应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28
    • 国际地学刊物《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TOP 5%)近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凤鸣研究组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hydrological cycle during Oceanic Anoxic Event 2 at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New insights from IODP Site U1516”。该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耦合,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2(OAE 2)期间东南印度洋曼达岬海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连续性演化历史及其对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水循环的响应。 近年来,国际上深海地质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合作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将地球气候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列为其优先研究领域之一。此外,深入研究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过程、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对于人类更好地认识、预测和应对未来的全球变暖等系列危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发生在森诺曼期-土伦期界限(~94 Ma)的OAE 2,是白垩纪温室期内得到科研界关注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碳循环扰动事件,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多圈层耦合作用的典范。然而,迄今为止科研界仍缺少高纬度地区OAE 2的连续性沉积记录,尽管该地区具有对气候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的突出优势。2017年在东南印度洋中实施钻探的IODP 369航次,首次获取到了南半球高纬度地区OAE 2阶段形成的连续性岩芯沉积物,从而为上述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佳的载体和契机。 研究人员利用该航次在曼达岬海盆钻取的U1516站位岩芯沉积物,基于极好的钙质生物化石碳同位素和古生物地层年代约束,通过沉积学、粘土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方法,详细揭示了晚白垩纪阶段研究区沉积物来源、陆源区气候条件、海表生物生产力和海底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历史及其对OAE 2的响应。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而海底火山成因物质的贡献较小。其中,在OAE 2碳同位素发生显著性正向偏移的阶段,U1516站位的陆源河流物质输入量显著增加,并伴随着物源区的明显变化——由澳大利亚西南部近源地块(如珀斯盆地和鲁纹地块)转变为远源地块(如依尔岗克拉通和奥尔巴尼-弗雷泽造山带)。 研究人员认为上述物源变化反映了OAE 2期间温室气候条件下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水循环的加剧,由此引起了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河流系统的重组,且河流入海物质(碎屑、营养和有机质及淡水)通量的增加还促进了附近海域海表生物生产力的勃发及海底缺氧性沉积环境的发育。此时周边大火成岩省的强烈火山活动虽然对研究区没有直接的物质输入贡献,但由其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却有利于上述气候环境的形成与保持。在此基础上,陆源有机质和海表生物生产力来源有机质在缺氧性的底层水环境中得以大量地保存下来,从而形成了黑色页岩这种OAE 2阶段最典型的海洋沉积物,这进一步证实了当时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暖湿气候条件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红瑾博士研究生为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徐兆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铁刚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国家公派留学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出处及链接: Chen, H.J., Xu, Z.K.*, Bayon, G., Lim, D.I., Batenburg, S.J., Petrizzo, M.R., Hasegawa, T., Li, T.G.* Enhanced hydrological cycle during Oceanic Anoxic Event 2 at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New insights from IODP Site U1516.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2, 209: 103735. doi: 10.1016/j.gloplacha.2022.10373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818122000029?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