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 | 来自巴西的白垩纪鸟类为鸟类头骨和大脑的进化提供了信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04
  •   2024年11月14日Nature》第 635 卷 第 8038 期封面上展示了艺术家对生活在大约 8000 万年前的古鸟 Navaornis hestiae 的印象。Luis Chiappe、Guillermo Navalón 及其同事在本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该物种。2024年10月30日,这篇文章《Cretaceous bird from Brazil informs the evolution of the avian skull and brain》发布在《Nature》。

      本研究发现了一种保存非常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命名为Navaornis hestiae。研究人员通过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仪以数字方式重建了这只鸟的大脑。这种鸟生活在约8000万年前如今巴西所在的地方,其大脑比始祖鸟大,表明它比最早的鸟类恐龙具有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但它的大脑大部分区域,比如小脑,并不发达。该结果有助于回答鸟类认知随时间演化的更广泛的问题。该研究表明,纳瓦奥尼斯的颅骨几何形状显示了冠鸟和反鸟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程度,这两个群体上一次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是在 1.3 亿多年前2.Navaornis 对始祖鸟系统发育冠部茎鸟的详细颅内形态提供了长期寻求的见解,阐明了现存鸟类独特神经解剖结构的组装模式和时间。


    N. hestiae 的三维颅骨重建(部分)(来源:文章原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114-4
相关报告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中生代鸟类在大小、飞行适应性和羽毛组织方面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但喙形和发育的模式却相对保守。虽然新鸟类(即冠群鸟类)也同样表现出面部发育的限制,但与中生代鸟类(Mesozoic birds)相比,它们有相对多样性的喙形,这与其一系列的进食和行为生态有关。 2020年11月14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骨疗传统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丹佛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在Nature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此前未知的鸟类化石,其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晚白垩纪时代,通过对其研究揭示了喙的独特发育。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只乌鸦大小的鸟(Falcatakely forsterae gen.et sp.nov.)化石,这种鸟具有长而深的喙,这种喙的形态以前在中生代鸟类中没有出现过,并且其表面类似于冠群鸟类(例如巨嘴鸟)。这种鸟的喙由一个扩张的无牙上颌和一个小的带齿前颌组成。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单个骨元素和三维的喙状结构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展现出其面部发育类似于现代鸟类,但保留了非鸟兽脚类(nonavialan theropods)恐龙上颌-前颌组织的原始特征。Falcatakely鸟喙的模式揭示了发育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形态差异的增加,这在早期分支鸟中是没出现过的。这种表型(和假定的生态学)在该鸟中的表达强调了整合到现代鸟类、前颌骨占主导的喙不是喙增大的进化先决条件。Falcatakely的发现展示了中生代鸟类的角质喙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对鸟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扩展。 宋琪 编译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5-x 原文标题:Late Cretaceous bird from Madagascar reveals unique development of beaks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1d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3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凤鸣研究组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法国索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耦合,在国际上首次完整且详细地报道了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1d(OAE 1d)期间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记录,进而揭示了其触发机制和古气候环境效应,并为证实该事件的全球性分布特征提供了确凿证据。 近年来,国际上深海地质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合作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将地球气候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列为其七大战略目标之一。此外,深入研究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过程、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对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发生在晚阿尔布期-早森诺曼期(~100-101 Ma)的OAE 1d,是白垩纪温室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碳循环扰动事件之一,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多圈层耦合作用的典范。然而,迄今为止科研界仍缺少对气候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的高纬度地区OAE 1d的连续性沉积记录,因此该事件是否具有全球性分布特征依然成谜。2017年在东南印度洋中实施钻探的IODP 369航次,首次获得了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白垩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岩芯沉积物,从而为上述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和契机。 研究人员利用该航次在曼达岬海盆钻取的U1513站位岩芯沉积物,基于钙质生物化石碳同位素和古生物地层年代约束,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首次完整且详细地报道了OAE 1d事件期间研究区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记录。从多圈层相互作用视角,系统重建了当时的沉积物来源、海底火山活动、陆源区气候条件、陆源物质的入海及埋藏、海表生物生产力与海底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历史及其耦合关系,进而揭示了该事件的触发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 所研究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而海底火山成因物质的直接贡献较小。此外,汞元素记录显示南半球高纬度地区OAE 1d的形成与当时凯尔盖朗大火成岩省的强烈火山活动及由此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CO2密切相关。在该温室气候条件下,陆源区的水文循环及河流入海的碎屑物质、有机质和淡水通量明显增强,促进了海底缺氧性沉积环境的形成和陆源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尤为重要的是,高纬度(研究区)和低纬度(古特提斯洋/大西洋)地区之间OAE 1d记录的良好协同性有效证实了其全球性分布特征。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有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范庆超科研助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徐兆凯研究员、美国密苏里大学Kenneth G. MacLeod教授、德国奥登堡大学Hans-Jürgen Brumsack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铁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常凤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万世明研究员、法国索邦大学Laurent Riquier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傅德龙讲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栾振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段佰川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红瑾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徐兆凯研究员、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Dhongil Lim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国家专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韩国国家研究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出处及链接:  Fan, Q.C.?, Xu, Z.K.?*, MacLeod, K.G.?, Brumsack, H.-J.?, Li, T.G.?, Chang, F.M.?, Wan, S.M.?, Riquier, L.?, Fu, D.L.?, Luan, Z.D.?, Duan, B.C.?, Chen, H.J.?, Wang, W., Lim, D.I.*. First record of oceanic anoxic event 1d at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Sedimentary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Expedition 369.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2, 49: e2021GL097641.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