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人员对晚白垩纪鸟类研究揭示喙的独特发育
中生代鸟类在大小、飞行适应性和羽毛组织方面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但喙形和发育的模式却相对保守。虽然新鸟类(即冠群鸟类)也同样表现出面部发育的限制,但与中生代鸟类(Mesozoic birds)相比,它们有相对多样性的喙形,这与其一系列的进食和行为生态有关。
2020年11月14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骨疗传统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丹佛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在Nature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此前未知的鸟类化石,其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晚白垩纪时代,通过对其研究揭示了喙的独特发育。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只乌鸦大小的鸟(Falcatakely forsterae gen.et sp.nov.)化石,这种鸟具有长而深的喙,这种喙的形态以前在中生代鸟类中没有出现过,并且其表面类似于冠群鸟类(例如巨嘴鸟)。这种鸟的喙由一个扩张的无牙上颌和一个小的带齿前颌组成。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单个骨元素和三维的喙状结构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展现出其面部发育类似于现代鸟类,但保留了非鸟兽脚类(nonavialan theropods)恐龙上颌-前颌组织的原始特征。Falcatakely鸟喙的模式揭示了发育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形态差异的增加,这在早期分支鸟中是没出现过的。这种表型(和假定的生态学)在该鸟中的表达强调了整合到现代鸟类、前颌骨占主导的喙不是喙增大的进化先决条件。Falcatakely的发现展示了中生代鸟类的角质喙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对鸟类的认知有了更深的扩展。
宋琪 编译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5-x
原文标题:Late Cretaceous bird from Madagascar reveals unique development of bea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