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东北太平洋暖团通过温带大气遥相关持续存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14
  • 东北太平洋(NEP)的大规模海洋热浪(又名为“暖团”),对区域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新东北纬向带上方的异常大气脊对维持这些暖团至关重要,也导致北美在寒冷季节出现异常寒冷的气温。先前的研究将这个脊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异常的遥相关联系起来。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来自温带的远程连接是否也有助于高压脊的形成。

    近期中国海洋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由地中海降水和潜热释放增加以及北大西洋降水减少所引发的行星波列,可以在西风急流的引导下将波能输送到新东北纬向带,并在那里诱发准正压脊。该项发现提供了对维持新东北高压脊的温带大气遥相关的见解,为北美暖团和温度波动提供了潜在的可预测性来源。(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032-x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淡水事件与冰川海洋环流的变化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8-09
    • 过去5万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北部高纬度地区的背景降温增强,阻止了北部东北部的太平洋地下变暖,因而增加了Cordilleran冰盖的淡水排放。结果表明,非线性的海洋-大气背景相互作用在冰川期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淡水排放响应中起着复杂的作用。 在最后一个冰川期(大约115000至12000年前),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被北美冰盖复合体覆盖,其中包括位于中部和东部的Laurentide冰盖(简称LIS),以及较小的Cordilleran的冰盖(简称CIS)。LIS是Heinrich Stadials(Heinrich是一种自然现象,冰川上的大型冰山断裂,穿越北大西洋)期间进入北大西洋的主要淡水排放事件的来源之一。有学者提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简称AMOC)的减弱也影响了北太平洋的环流。由于淡水是海洋分层的主要调节因子,因此北太平洋淡水通量历史的重建有助于阐明北太平洋气候的演变。然而,到目前为止,古气候重建已显示出与CIS的淡水通量相关的相互矛盾的结果。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在北太平洋东北部的一些沿海地区观测到大量的冰筏碎片(简称IRD)沉积物,表明融化冰山的淡水输入。CIS淡水事件与Heinrich Stadials的时间紧密关系表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之间融水事件的潜在动态联系。 研究证据表明,大量淡水进入海洋的剧烈沉积强烈影响了冰期的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在北大西洋地区,大量淡水排放到北大西洋的事件与称为Heinrich Stadials的明显寒冷时期有关。相比之下,北太平洋地区的淡水历史仍然不明朗,引发了关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气候联系的存在和可能的重要性的持续争论。在这里,我们发现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与Cordilleran冰盖向北太平洋东北部注入淡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过去的5万年中的硅藻O18记录显示表面海水O18降低了2到3‰,相当于盐度下降了大约2到4个PSU。与此同时,北太平洋东北部冰雹碎片的增加沉积和海面的轻微冷却发生在Heinrich Stadials 1和4期间,但不是在Heinrich Stadial 3期间。此外,同位素模型的结果表明,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赤道太平洋东部变暖对于将北大西洋信号传输到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关重要。相关的次表层变暖在Heinrich Stadials 1和4期间,变暖导致了Cordilleran冰盖的明显淡水排放。 通过比较数据模型,发现在过去5万年的北大西洋寒冷天气期间,AMOC的扰动可以与北太平洋东北部地区遥相关,通过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和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淡水排放事件。到目前为止,北太平洋淡水输入事件尚未被视为冰川气候模拟中的标准强迫成分;加入这种淡水强迫情景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可以协调代理数据中有关北太平洋海洋环流对AMOC变化的反应的差异。根据LGM边界条件的北太平洋软管试验,仅仅北太平洋融水排放导致北大西洋的次表层冷却,不太可能触发北大西洋冰雹事件以及相关的AMOC变化。鉴于冰川融水事件与冰盖动力学密切相关,因此非常需要将交互式冰盖动力学与北太平洋东北部开放的高分辨率代理记录相结合的气候模型,以进一步评估北大西洋之间和北太平洋之间的动态联系,以及北太平洋的局部反馈情况。 (傅圆圆 编译)
  •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增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3-23
    • 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和日本海岸附近的海表面温度(SST)创下有史以来的新纪录。美国国家环境研究所(NIES)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暖记录是不可能发生的。每年8月左右,西北太平洋海面季节性变暖。然而,日本气象厅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8月的气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值。持续到9月中旬的30℃以上的极端高温会加剧台风等热带气旋,给东亚各国造成严重破坏。尽管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已逐渐使西北太平洋变暖,但仍不清楚过去的人类活动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这种区域性暖SST发生的可能性。该研究通过分析1901~2020年的多个观测数据集和最先进的数值气候模式的实验结果,发现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从千年一遇增加到15年一遇。数值气候模式集合是定量区分地球系统的自然变异性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参与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第六阶段(CMIP6)的31个气候模型的集合包括一系列历史实验和未来情景实验,这些实验是由1850~2100年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以及自然火山和太阳变化引起的。据观察,在2001~2020年,西北太平洋8月SST的最高记录可能每15年出现一次,但在没有人为温室气体的情况下,或在20世纪,都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人类引起的海洋变暖可能从过去到现在影响了热带气旋、强降雨和海洋生物生存,除非采取巨大的缓解措施,否则这种现象将在未来继续持续下去。现在迫切地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改变目前的社会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相关论文链接:https://sci-hub.se/10.1029/2020GL090956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