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增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3-23
  • 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和日本海岸附近的海表面温度(SST)创下有史以来的新纪录。美国国家环境研究所(NIES)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暖记录是不可能发生的。每年8月左右,西北太平洋海面季节性变暖。然而,日本气象厅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8月的气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值。持续到9月中旬的30℃以上的极端高温会加剧台风等热带气旋,给东亚各国造成严重破坏。尽管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已逐渐使西北太平洋变暖,但仍不清楚过去的人类活动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这种区域性暖SST发生的可能性。该研究通过分析1901~2020年的多个观测数据集和最先进的数值气候模式的实验结果,发现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从千年一遇增加到15年一遇。数值气候模式集合是定量区分地球系统的自然变异性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参与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第六阶段(CMIP6)的31个气候模型的集合包括一系列历史实验和未来情景实验,这些实验是由1850~2100年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以及自然火山和太阳变化引起的。据观察,在2001~2020年,西北太平洋8月SST的最高记录可能每15年出现一次,但在没有人为温室气体的情况下,或在20世纪,都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人类引起的海洋变暖可能从过去到现在影响了热带气旋、强降雨和海洋生物生存,除非采取巨大的缓解措施,否则这种现象将在未来继续持续下去。现在迫切地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改变目前的社会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相关论文链接:https://sci-hub.se/10.1029/2020GL090956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www.nies.go.jp/whatsnew/20210114-2/20210114-2-e.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团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Top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IF=9.116)上。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旨在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特定事件发生频率或强度等特征的相对贡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热点方向。归因结果是决策者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适应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极端事件归因研究长期聚焦陆地热浪、干旱或极端降雨等,对海洋极端事件的关注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有关气候变暖致灾风险的全面认知。 海洋热浪是一定海域内发生的较长时间海水异常偏高的现象。2021年7月,日本海及邻近海域的西北太平洋区域发生了破纪录的海洋热浪事件,沿岸一些区域温度异常甚至超过4℃,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为了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该次海洋热浪事件发生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利用了CMIP6模式多成员集合归因试验:一组为包含了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在内的全强迫模拟试验(ALL);另一组为仅包含自然强迫的模拟试验(NAT)。通过对比两组试验中与此次热浪强度相当的事件发生概率,发现人为强迫使得类似事件的风险增加43倍,这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平均海表温度的增暖而不是由于海温变率的变化。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条件归因的思路,基于与本次事件相似的环流型和相似的ENSO相位和非相似条件的比较,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反气旋系统和拉尼娜均可使得类似强度海洋热浪发生概率加倍。研究首次在同一方法框架下,量化并客观比较了人为强迫、自然强迫等外强迫因素、大气环流和ENSO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对类似海洋热浪事件的贡献。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德磊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尹宝树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齐继峰副研究员、朱聿超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陆春晖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Li, D., Chen, Y., Qi, J., Zhu, Y., Lu, C. & Yin, B., (2023). Attribution of the July 2021 Record-Breaking Northwest Pacific Marine Heatwave to Global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ENSO.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4(1), pp.E291-E297.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metsoc.org/view/journals/bams/104/1/BAMS-D-22-0142.1.xml
  •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结构决定台风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响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观测与模拟团队在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Upper ocean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ntrasting typhoon-induced chlorophyll-a respons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我所硕士研究生蒋悦,通讯作者为王云涛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田新亮教授、厦门大学柴扉教授和海洋二所的林生博士后、陈双玲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于建民。 论文利用2002年9月-2019年8月西北太平洋共记录的476个台风,对应12,259个台风数据点,结合卫星遥感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资料,获取了台风易发生区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和台风分布规律。 通过对台风特征、上层海洋结构特征的合成分析,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海洋响应强度的因素。研究发现高强度、低移速的台风能够驱动更为显著的温度和叶绿素响应。此外,台风前的海洋环境在决定海洋响应中起主导作用。在台风前混合层深度较浅的地方,海表冷却通常较强。 上层叶绿素a的响应强度高度依赖于上层海洋结构和台风所带来的动力作用,即台风到达前上层海洋的混合层深度和台风所引起的混合深度。台风诱发的风应力旋度在海洋内部产生垂向混合和上升流,导致混合层加深。当台风驱动的混合突破了原有的混合层深度时,能够为上层海洋提供高营养水体,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显著增加。 该研究运用统计方法,证实了不同台风引起海洋叶绿素差异的机制、定量评估了台风对上层海洋的影响特征,得出结论上层海洋垂向结构是决定海洋响应强度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以利用台风特征和海洋环境特征预测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并在全球范围探讨不同海域的海洋对台风的响应。 论文引用:Jiang, Y., Wang, Y., Tian, X., Lin, S., Chen, S., Yu, J., & Chai, F. (2023). Upper ocean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ntrasting typhoon-induced chlorophyll-a respons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2930.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