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凝胶装置能将炎热空气转为饮用水》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9-18
  • 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地区可能即将看到新的希望:科学家现在能够轻松地将热空气转化为饮用水。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从稀薄的空气中创造可饮用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分子工程水凝胶,可以仅利用阳光的能量就从大气中提取出清洁的水。

    研究人员能在低至40℃的条件下从大气中取水,并使其成为可饮用水,该温度与得克萨斯州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夏季的温度相当。这意味着有朝一日,在温度很高而清洁水很少的地方,人们只需在室外放置一个设备,就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水,而不需要额外的劳动。

    科克雷尔工程学院沃克机械工程系和得克萨斯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教授余桂华表示,有了新型水凝胶,人们不仅能从稀薄的空气中抽水,还能释放水。这一过程快速高效、能耗低。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水凝胶能够形成被称为“微凝胶”的微粒,这些微凝胶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使该设备更接近现实。

    研究人员介绍说,通过将水凝胶转化为微米级的颗粒,我们能以超快的速度捕捉和释放水。这种新型、高效的吸水剂,可以通过每天多次循环显著提高产水量。该装置每公斤凝胶材料可以产生3.5~7公斤的水,具体取决于湿度条件。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将其研究转化为有形的、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低成本、便携的创造清洁饮用水的方法在全球范围使用。这可能会改变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人民的生活,在那里,近60%的人缺乏基本的清洁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世界各地,尤其是干旱地区的人民,都能快速、稳定地获得清洁的饮用水。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kj/202309/t20230914_4970538.shtml
相关报告
  • 《从空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的创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一项由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联合完成的国际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材料,能够高效从空气中水蒸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碳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ARC COE-CSI)主导,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Rakesh Joshi与诺贝尔奖得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Kostya Novoselov爵士共同领导。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约22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饮用水,而地球大气中悬浮的约1300万亿升水(相当于2600个悉尼港的储水量)虽仅占地球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却成为重要的潜在淡水来源。研究团队基于这一背景,致力于开发一种可直接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技术。 新型纳米材料的核心创新在于将钙离子嵌入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碳晶格材料,经含氧基团功能化后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研究团队发现,当钙离子插入氧化石墨烯的氧原子层时,钙与氧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材料的吸水能力。实验数据显示,氧化石墨烯单独吸附水量为X,钙单独吸附水量为Y,而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吸附量远大于X+Y,即“1+1>2”的协同效应。论文第一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任晓军(Carlos Ren)解释,这种增强效应源于钙与氧的配位方式改变了水与钙之间的氢键强度,使氢键更强,从而大幅提升吸水能力。 为进一步优化性能,研究团队将钙插层氧化石墨烯制成气凝胶形式。气凝胶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之一,其内部布满微米至纳米级孔隙,极大增加了表面积,使水分吸附速度比标准氧化石墨烯更快。同时,气凝胶的海绵状结构简化了水分释放过程,仅需将系统加热至约50℃即可完成解吸,能耗极低。论文共同作者Daria Andreeva教授强调,这一设计使材料兼具高效性与可持续性。 研究还依托澳大利亚国家计算基础设施(NCI)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分子模拟,揭示了钙与氧化石墨烯的协同作用机制。新英格兰大学阿米尔·卡顿教授领导的计算团队通过建模发现,钙离子的插入不仅增强了氢键,还优化了材料表面的水分吸附路径,为设计更高效的大气水生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已引发业界关注。研究团队正与合作伙伴推进技术规模化,开发原型设备以进行实地测试。COE-CSI主任戴黎明教授指出,研究揭示了水分吸附过程的基础科学原理,尤其是氢键的作用,这些知识将为全球22亿缺水人口提供可持续的淡水解决方案,彰显了跨国科研合作的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新型纳米材料有望成为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关键工具。
  • 《宁波材料所在铁兰启发的有机凝胶进行光热空气集水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31
    •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传统的淡水制备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及复杂庞大的设备要求,因此很难普及。近年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通过合理设计的光热蒸发器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来驱动丰富的海水资源转变成淡水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前期发展了一系列用于光热淡水收集的高分子复合材料(Nano Energy, 2020, 68, 104311; Nano Energy, 2020, 68, 104385; ACS Sustain. Chem. Eng., 2020, 8, 13, 5328; Nano Energy 2019, 60, 841;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9, 11, 15498; Solar RRL 2019, 3, 1900004等)。除了丰富的海水资源,地球大气中也存在着巨大的水汽资源(约50000 km3),虽广泛分布缺很少被利用。通过材料在空气中吸湿,进而在太阳能作用下实施光热蒸发,以实现空气集水的技术正在兴起。 铁兰属植物(Tillandsia Species)是一类典型的附生植物,其生存不依靠根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通过其叶片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即能很好存活。在叶片内部渗透压的作用下,被吸附的水分可实现从最外组织到内部网络定向运输,并最终储存在叶片内部完善的组织系统内,以实现连续、快速的水分吸收(图1)。 受此启发,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吸湿型光热有机凝胶(POG),以实现太阳能驱动的光热空气制水。聚甲基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的亲水性共聚高分子水凝胶网络可以将吸湿性的有机溶剂(甘油)容纳其中。类似于铁兰植物,POG内吸湿性的甘油介质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赋予其内部快速的水扩散,并通过聚合物链溶胀的形式将水储存在其内部,最终实现POG连续、快速、高容量的吸湿性能。另外,通过实验证明和理论分析,聚合物网络上亲水性的官能团也能协同增强POG的吸湿行为。最终,在90%的相对湿度下,该POG在12小时内展现出6.12 kg/m2的吸湿性能,并具有16.01 kg/m2的超高平衡水分吸附(图2-3)。另外,互穿的光热高分子网络聚吡咯-多巴胺(P-Py-DA)赋予POG优秀的光热性能,可以实现可控的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分释放,以获取被吸附的水分(图4a-b)。户外实验结果表明,该POG在实际的室外实验中淡水日产量达到2.43 kg/m2,且收集到的淡水中的离子浓度的含量完全符合WHO和EPA的饮用水标准(图4c-g)。本研究为太阳能光热空气集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体系,且该有机凝胶的聚合物骨架和吸湿介质的选择具有高度可设计性,后期可通过更合理的设计进一步的提高其空气制水性能。 该工作以题为“Tillandsia-inspired Hygroscopic Photothermal Organogels for Efficient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的论文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0,DOI: 10.1002/anie.202007885。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03226)、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SLH036)、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X2018032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30695)及王宽诚国际交叉团队(K.C.W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GJTD-2019-13))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