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的创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一项由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联合完成的国际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材料,能够高效从空气中水蒸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碳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ARC COE-CSI)主导,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Rakesh Joshi与诺贝尔奖得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Kostya Novoselov爵士共同领导。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约22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饮用水,而地球大气中悬浮的约1300万亿升水(相当于2600个悉尼港的储水量)虽仅占地球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却成为重要的潜在淡水来源。研究团队基于这一背景,致力于开发一种可直接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技术。

    新型纳米材料的核心创新在于将钙离子嵌入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碳晶格材料,经含氧基团功能化后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研究团队发现,当钙离子插入氧化石墨烯的氧原子层时,钙与氧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材料的吸水能力。实验数据显示,氧化石墨烯单独吸附水量为X,钙单独吸附水量为Y,而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吸附量远大于X+Y,即“1+1>2”的协同效应。论文第一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任晓军(Carlos Ren)解释,这种增强效应源于钙与氧的配位方式改变了水与钙之间的氢键强度,使氢键更强,从而大幅提升吸水能力。

    为进一步优化性能,研究团队将钙插层氧化石墨烯制成气凝胶形式。气凝胶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之一,其内部布满微米至纳米级孔隙,极大增加了表面积,使水分吸附速度比标准氧化石墨烯更快。同时,气凝胶的海绵状结构简化了水分释放过程,仅需将系统加热至约50℃即可完成解吸,能耗极低。论文共同作者Daria Andreeva教授强调,这一设计使材料兼具高效性与可持续性。

    研究还依托澳大利亚国家计算基础设施(NCI)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分子模拟,揭示了钙与氧化石墨烯的协同作用机制。新英格兰大学阿米尔·卡顿教授领导的计算团队通过建模发现,钙离子的插入不仅增强了氢键,还优化了材料表面的水分吸附路径,为设计更高效的大气水生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已引发业界关注。研究团队正与合作伙伴推进技术规模化,开发原型设备以进行实地测试。COE-CSI主任戴黎明教授指出,研究揭示了水分吸附过程的基础科学原理,尤其是氢键的作用,这些知识将为全球22亿缺水人口提供可持续的淡水解决方案,彰显了跨国科研合作的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新型纳米材料有望成为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关键工具。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9038.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凝胶装置能将炎热空气转为饮用水》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9-18
    • 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地区可能即将看到新的希望:科学家现在能够轻松地将热空气转化为饮用水。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从稀薄的空气中创造可饮用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分子工程水凝胶,可以仅利用阳光的能量就从大气中提取出清洁的水。 研究人员能在低至40℃的条件下从大气中取水,并使其成为可饮用水,该温度与得克萨斯州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夏季的温度相当。这意味着有朝一日,在温度很高而清洁水很少的地方,人们只需在室外放置一个设备,就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水,而不需要额外的劳动。 科克雷尔工程学院沃克机械工程系和得克萨斯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教授余桂华表示,有了新型水凝胶,人们不仅能从稀薄的空气中抽水,还能释放水。这一过程快速高效、能耗低。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水凝胶能够形成被称为“微凝胶”的微粒,这些微凝胶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使该设备更接近现实。 研究人员介绍说,通过将水凝胶转化为微米级的颗粒,我们能以超快的速度捕捉和释放水。这种新型、高效的吸水剂,可以通过每天多次循环显著提高产水量。该装置每公斤凝胶材料可以产生3.5~7公斤的水,具体取决于湿度条件。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将其研究转化为有形的、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低成本、便携的创造清洁饮用水的方法在全球范围使用。这可能会改变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人民的生活,在那里,近60%的人缺乏基本的清洁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世界各地,尤其是干旱地区的人民,都能快速、稳定地获得清洁的饮用水。
  • 《国内海上风电基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2
    • 3月19至20日,我国南海海域首批两台大直径单柱复合筒风机基础在三峡新能源阳江沙扒一期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安装完成,标志着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新型基础应用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对解决海上风电浅覆盖层嵌岩基础施工有重大意义。 本次安装的单柱复合筒基础由三峡上海院设计,江苏道达海上风电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施工。该基础是国内首次应用在大型风机基础上,也是南海首个大直径纯钢型的新型基础形式,该批单柱复合筒基础筒裙直径36米,筒高9.5-12.5米,单柱直径达10米,总高度55.2-58.2米,总重约2200吨,通过吸力泵使筒内外形成压差,在负压的作用下沉贯入持力层。 由于国内单柱复合筒基础成功施工经验不足,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阳江项目团队对设计、建造、运输、安装下沉全过程严格把控。 充分考虑土体循环弱化特性,并对单柱复合筒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变形、沉降、土体刚度弱化、筒基贯入等进行多方面计算。 邀请业内经验丰富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把关及细化,确保运输、沉放、灌浆等施工过程有十足把握,提前落实好船舶等资源。 采用5000吨起重船“华西5000”和大型自航驳船“汇宗海”等大型船舶进行海上施工,并设计专用工装结构,精准控制吸力筒内外压差,保持水平度,在缓慢下沉过程中达到设计标高,首台施工,为了保障万无一失,整个施工过程放慢节奏,但两台基础全过程施工仅用40小时,全部负压下沉达到设计标高,最终水平度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在当前海上风电平价化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作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利器,三峡集团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的重要指示精神,阳江项目团队将加强与设计院及各参建单位合作,深化海上风电技术的研究应用,致力于成为“海上风电引领者”,努力将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成为高质量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