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的创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一项由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联合完成的国际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新型纳米材料,能够高效从空气中水蒸气中获取清洁饮用水,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碳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ARC COE-CSI)主导,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Rakesh Joshi与诺贝尔奖得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Kostya Novoselov爵士共同领导。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约22亿人缺乏安全管理的饮用水,而地球大气中悬浮的约1300万亿升水(相当于2600个悉尼港的储水量)虽仅占地球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却成为重要的潜在淡水来源。研究团队基于这一背景,致力于开发一种可直接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技术。

    新型纳米材料的核心创新在于将钙离子嵌入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碳晶格材料,经含氧基团功能化后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研究团队发现,当钙离子插入氧化石墨烯的氧原子层时,钙与氧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材料的吸水能力。实验数据显示,氧化石墨烯单独吸附水量为X,钙单独吸附水量为Y,而钙插层氧化石墨烯的吸附量远大于X+Y,即“1+1>2”的协同效应。论文第一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任晓军(Carlos Ren)解释,这种增强效应源于钙与氧的配位方式改变了水与钙之间的氢键强度,使氢键更强,从而大幅提升吸水能力。

    为进一步优化性能,研究团队将钙插层氧化石墨烯制成气凝胶形式。气凝胶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之一,其内部布满微米至纳米级孔隙,极大增加了表面积,使水分吸附速度比标准氧化石墨烯更快。同时,气凝胶的海绵状结构简化了水分释放过程,仅需将系统加热至约50℃即可完成解吸,能耗极低。论文共同作者Daria Andreeva教授强调,这一设计使材料兼具高效性与可持续性。

    研究还依托澳大利亚国家计算基础设施(NCI)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分子模拟,揭示了钙与氧化石墨烯的协同作用机制。新英格兰大学阿米尔·卡顿教授领导的计算团队通过建模发现,钙离子的插入不仅增强了氢键,还优化了材料表面的水分吸附路径,为设计更高效的大气水生成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已引发业界关注。研究团队正与合作伙伴推进技术规模化,开发原型设备以进行实地测试。COE-CSI主任戴黎明教授指出,研究揭示了水分吸附过程的基础科学原理,尤其是氢键的作用,这些知识将为全球22亿缺水人口提供可持续的淡水解决方案,彰显了跨国科研合作的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科研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新型纳米材料有望成为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关键工具。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9038.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凝胶装置能将炎热空气转为饮用水》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9-18
    • 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地区可能即将看到新的希望:科学家现在能够轻松地将热空气转化为饮用水。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从稀薄的空气中创造可饮用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分子工程水凝胶,可以仅利用阳光的能量就从大气中提取出清洁的水。 研究人员能在低至40℃的条件下从大气中取水,并使其成为可饮用水,该温度与得克萨斯州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夏季的温度相当。这意味着有朝一日,在温度很高而清洁水很少的地方,人们只需在室外放置一个设备,就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水,而不需要额外的劳动。 科克雷尔工程学院沃克机械工程系和得克萨斯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教授余桂华表示,有了新型水凝胶,人们不仅能从稀薄的空气中抽水,还能释放水。这一过程快速高效、能耗低。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水凝胶能够形成被称为“微凝胶”的微粒,这些微凝胶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使该设备更接近现实。 研究人员介绍说,通过将水凝胶转化为微米级的颗粒,我们能以超快的速度捕捉和释放水。这种新型、高效的吸水剂,可以通过每天多次循环显著提高产水量。该装置每公斤凝胶材料可以产生3.5~7公斤的水,具体取决于湿度条件。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将其研究转化为有形的、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低成本、便携的创造清洁饮用水的方法在全球范围使用。这可能会改变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人民的生活,在那里,近60%的人缺乏基本的清洁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世界各地,尤其是干旱地区的人民,都能快速、稳定地获得清洁的饮用水。
  • 《重大油气发现!中国石化在四川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3
    • 5月13日,中国石化发布消息,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大突破,中原油田部署在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铁北1侧HF井试获日产31.45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该井垂深超过5300米,水平段长达1312米,刷新了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将有力推动普光地区形成新的规模增储效益建产阵地,也将为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经验,助力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大发展。 在数千米深的地下“穿针引线”。普光气田是我国首个投入规模开发的特大型深层高含硫气田,已高效开发20年。 为实现长期稳产目标,中国石化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补充,将目光锁定到普光二叠系。普光探区二叠系超深层页岩气资源量丰富,但资源大都分布在埋深超过4500米的超深领域,地表、地下“双复杂”导致地层速度变化快,追踪难度极大,被业界视为“深地禁区”。 为攻克这一“重量级”难题,中国石化持续展开攻关,探索形成创新处理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优质页岩钻遇率100%,钻探精度堪比“在千米深的地下穿针引线”,最终,成功钻探铁北1侧HF井。 自主研发压裂装备,在高压地层中开辟出纵横交错的“人造气路”。 针对铁北1侧HF井超深层页岩气藏存在的地层压力高、应力差大及灰岩夹层多等改造难点,攻关团队应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175兆帕超高压压裂装备,采用超高压高排量穿层扩缝等改造模式,“一段一策”现场动态优化参数,在地下5300米的高压地层中开辟出一条纵横交错的“人造气路”。 超深水平井体积压裂的顺利实施,可将气藏最深、最远处的资源全部收入囊中,助力实现气藏效益开发最大化。 中原油田首席专家彭君表示,目前,中原油田着手编制普光探区二叠系页岩气整体勘探开发方案,推动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同时,随着超深层地质评价、物探技术和压裂工艺的持续升级,也将进一步提升普光地区勘探开发效率,让“深地禁区”加速转变成为“深地粮仓”。 中国石化持续推动我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长期是油气进口大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对于中国能源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石化积极承担起为国找气的责任,在2012年底发现了涪陵页岩气田,拉开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序幕,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加拿大之外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 2017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产能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2020年,建成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一期项目;2024年,金页3井、资阳2井等多口深层页岩气探井打开增储上产新空间,持续为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