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强调中国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5-09
  • 在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危害。与健康风险相关的一种关键空气污染物是环境细颗粒物(PM2.5),它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微小颗粒组成。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称,PM2.5的年浓度不应超过5μg/m3。然而,中国目前的PM2.5水平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PM2.5。尽管该国正在稳步努力减少PM2.5足迹,但了解PM2.5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肺疾病流行病学的最新趋势是可取的。

    通过全面的合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现在总结了PM2.5对中国人群心肺影响的最新流行病学进展。他们的综述发表在《中国医学杂志》上,重点关注PM2.5如何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5-highlights-health-hazards-air-pollution.html
相关报告
  • 《空气污染减少对健康的巨大好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2-10
    • 空气污染的减少对健康产生了迅速而显著的影响,并降低了所有原因的发病率。 国际呼吸学会论坛环境委员会的研究审查了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的干预措施。它寻找在几种情况下实现这些结果的结果和时间,发现健康方面的改善是惊人的。例如,从爱尔兰禁烟的第一周开始,全因死亡率下降了13%,缺血性心脏病下降了26%,中风下降了3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下降了38%。有趣的是,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好处发生在非吸烟者身上。 “我们知道污染控制是有好处的,但实现这些好处的幅度和相对较短的时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来自ATSF的医学博士Dean Schraufnagel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至关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应立即采纳并执行世卫组织关于空气污染的指导方针。” 在美国,犹他州一家钢铁厂关闭13个月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炎和哮喘的住院人数减少了一半。每减少100克/立方米PM10(一种污染物),旷课率下降40%,每日死亡率下降16%。在工厂关闭期间怀孕的妇女不太可能早产。 1996年奥运会期间,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实施了一项为期17天的“交通战略”,关闭部分城区以帮助运动员按时参加比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在接下来的四周里,儿童因哮喘去诊所的次数减少了40%以上,去急诊室的次数减少了11%。哮喘住院率下降了19%。同样,当中国为北京奥运会实施工厂和旅行限制时,肺功能在两个月内得到改善,与哮喘相关的医生就诊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除了全市范围的政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也有益于健康。在尼日利亚,在怀孕9个月期间使用清洁炉灶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家庭,出生体重更高,分娩时的妊娠年龄更大,围产期死亡率更低。 该报告还审查了环境政策的经济影响。它强调,在《清洁空气法》颁布25年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估计,健康效益超出成本32 / 1,节省2万亿美元,并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之一。1990年至2015年间,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铅)的排放量减少了73%,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50%以上。 鉴于这些发现,施劳夫纳格尔博士有了希望。“空气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可以避免的健康风险,影响到每个人。城市的发展、工业化的扩大、全球变暖以及对空气污染危害的新认识提高了控制污染的紧迫性,并强调了不作为的后果,”他说。“幸运的是,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迅速和大量的健康收益。影响整个国家的全面政策可以在几周内降低全因死亡率。地方项目,如减少交通,也迅速改善了许多卫生措施。”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6日
  • 《《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17
    •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细化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分工为: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研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防护措施,于2019年12月底前发布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指南。为保护公众健康,切实履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门职责,针对空气霾污染问题,提出不同人群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防护,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健康防护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陕西省疾控中心、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有关单位,在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及各领域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   一、适用范围   针对空气霾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需求,从知识传播、信念培养和防护技能等方面,给出公众综合健康防护对策和建议。适用对象为公众个体等。适用区域为室外环境,居家室内环境,公共场所、学校、办公室等其它室内场所环境。   二、编制思路   以空气霾污染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不同人群的健康防护需求,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角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暴露情景及敏感人群的生活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人群、多类别个体防护措施,为公众科学合理防护提供指导。重点体现:个体要有防霾意识;防护场所要室内外并重;防护技能要分类分级;防护措施要科学合理。   同时强调,公众个体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切实加强自我健康防护,学习防霾知识,掌握防霾技能,正确使用防霾工具,减少自身暴露,维护自身健康。另外,公众个体作为霾污染排放的相关人,要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室外大气质量改善行动,特别是霾污染严重时,自身要减少空气霾污染的源头排放,尽量少烧煤、少开车、不烧烤等行为,坚持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三、主要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知识,有8条,主要针对霾的概念、分级、对人体的具体健康危害等给出科学合理的简易解释。   第二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信念,有4条,主要是从理念层面向公众进行倡导,确立主动健康防护的信念。   第三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措施和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有三个方面,主要针对室内外普通人群、重点人群以及重点场所,分类提出具体健康防护建议。   第四部分为霾天气防护器具的使用,分口罩和净化器两个方面,为公众在个体防护用具选择方面提供具体技术指导。简单来说,就是围绕霾污染的健康防护,重点回答要不要防,应不应该防,如何防护以及用什么工具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