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17
  •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细化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分工为: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研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防护措施,于2019年12月底前发布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指南。为保护公众健康,切实履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门职责,针对空气霾污染问题,提出不同人群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防护,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健康防护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陕西省疾控中心、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有关单位,在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及各领域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

      一、适用范围

      针对空气霾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需求,从知识传播、信念培养和防护技能等方面,给出公众综合健康防护对策和建议。适用对象为公众个体等。适用区域为室外环境,居家室内环境,公共场所、学校、办公室等其它室内场所环境。

      二、编制思路

      以空气霾污染问题为导向,重点围绕不同人群的健康防护需求,从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角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暴露情景及敏感人群的生活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人群、多类别个体防护措施,为公众科学合理防护提供指导。重点体现:个体要有防霾意识;防护场所要室内外并重;防护技能要分类分级;防护措施要科学合理。

      同时强调,公众个体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切实加强自我健康防护,学习防霾知识,掌握防霾技能,正确使用防霾工具,减少自身暴露,维护自身健康。另外,公众个体作为霾污染排放的相关人,要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室外大气质量改善行动,特别是霾污染严重时,自身要减少空气霾污染的源头排放,尽量少烧煤、少开车、不烧烤等行为,坚持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三、主要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知识,有8条,主要针对霾的概念、分级、对人体的具体健康危害等给出科学合理的简易解释。

      第二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信念,有4条,主要是从理念层面向公众进行倡导,确立主动健康防护的信念。

      第三部分为霾天气人群健康防护措施和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有三个方面,主要针对室内外普通人群、重点人群以及重点场所,分类提出具体健康防护建议。

      第四部分为霾天气防护器具的使用,分口罩和净化器两个方面,为公众在个体防护用具选择方面提供具体技术指导。简单来说,就是围绕霾污染的健康防护,重点回答要不要防,应不应该防,如何防护以及用什么工具防的问题。

  • 原文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
相关报告
  • 《回顾强调中国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5-09
    • 在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危害。与健康风险相关的一种关键空气污染物是环境细颗粒物(PM2.5),它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微小颗粒组成。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称,PM2.5的年浓度不应超过5μg/m3。然而,中国目前的PM2.5水平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PM2.5。尽管该国正在稳步努力减少PM2.5足迹,但了解PM2.5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肺疾病流行病学的最新趋势是可取的。 通过全面的合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现在总结了PM2.5对中国人群心肺影响的最新流行病学进展。他们的综述发表在《中国医学杂志》上,重点关注PM2.5如何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 《Science子刊解读!空气污染真会让COVID-19的流行变得更加致命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8
    •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Air pollution and COVID-19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an ecological regression analy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的人群或许更易死于COVID-19。在对美国超过3000个县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暴露于细小颗粒物(PM2.5)的暴露量只要发生小幅增加,人群死于COVID-19的风险就会增加10%以上。 研究者Jeremy Jackson说道,空气污染会让流感和其它肺部疾病变得更加严重,因此PM2.5会增加人群死于COVID-19疾病的风险毫不奇怪;这篇论文的发表有一段非常曲折的历史,其并未遵循研究人员所收集的至少20年数据的通常模式;目前研究人员的研究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而且该研究也刺激了来自全球各地类似45项或50项其它研究。生物统计学家Xiao Wu说道,风险增加的发现并不能准确指出谁更有可能会屈服于病毒,但我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鼓励政策制定者重新审查空气污染给人群健康所带来的危害。 分析可调节的因素如何加剧COVID-19患者的症状并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对于指导政策和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疾病流行相关的死亡率至关重要;诸如此类研究也能为在疾病大流行中修订美国国家PM2.5标准和其它环境政策提供非常有力的科学依据。此外,一些县级机构也能够指导重要即时政策的行动,从而改善公众的健康;这些行动可能包括将个人防护设备和医院病床分配给历史上空气污染较高的地区。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冠状病毒在全县范围内的死亡数据,并将其与2000-2016年美国各地估计的每日PM2.5的浓度进行比较,研究者发现,污染的小幅增加(每立方米呢仅1微克)或与一个县人群死亡率上升11%有关。研究者Jackson说道,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安全的空气污染水平过高,而大多数科学家们或许都会同意这一点。全球变暖本身并不会对流行病产生影响,但通过让人群改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或许就能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洁安全。 在全球包括纽约在内的很多城市,PM2.5的水平在疾病大流行封锁期间会显著下降,而当恢复人群的正常生活时PM2.5的水平又会快速上升;最后研究者Jackson说道,空气污染水平的反弹让我们非常沮丧,但非常重要的是,实际上,全世界都做了一个大规模的试验,如果我们下定决心来减少空气的极端污染,或许对于控制疾病的流行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