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院士连获两项国际大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4-13
  • 开年以来,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院)院长,双聘院士、讲席教授王小云先后获得“最具时间价值奖”和“真实世界密码学奖”两个国际奖项。

    王小云,出生于山东诸城,密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1983年王小云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9获得第四届未来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最具时间价值奖

    近日,国际密码学会(IACR)公布了2020年“最具时间价值奖”(Test-of-Time Awards)的获奖论文,王小云院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005年发表于美密会(Crypto)上的论文,因在哈希函数分析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而获奖。

    “最具时间价值奖”是国际密码协会(IACR)自2019年起设立的,该奖项每年会从15年前的三大密码学会会议欧密会(Eurocrypt)、美密会(Crypto)和亚密会(Asiacrypt)中各选出一篇论文,以表彰他们对密码学领域产生的持久影响和重要贡献。

    真实世界密码学奖

    此外,王小云院士今年1月还获得了“真实世界密码学奖”(The Levchin Prize for Real- World Cryptography),同时获得该奖项的还有荷兰著名密码学者马克?斯蒂文(Marc Stevens)。

    “真实世界密码学奖”是2015年互联网企业家马克斯?莱文奇恩(Max Levchin)创立的。该奖项旨在表彰对真实世界密码学做出重大贡献,和在密码学实践及系统应用中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进展,每年最多颁发两个奖项。

相关报告
  • 《首位获奖华人!云大校长方精云院士获颁这项国际重磅大奖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28
    • 据云南大学新闻网消息,近日,在美国路易斯维尔举办的第104届美国生态学会颁发了2019年度“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应邀出席并领奖。 软科了解到,方精云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该奖项由美国生态学会主席颁发,旨在纪念享誉世界的杰出生态学家罗伯特·惠特克。 云南大学新闻网介绍,美国生态学会是生态学领域人数最多、国际影响最大的学会。评选委员会认为,方精云的工作“发展了惠特克所开拓的多个概念,建立了许多科学严谨的新标准——这是在惠特克时代无法达到的”。 方精云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先后发表论著420余篇,国际论文25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和PNAS发表论文17篇,国内外引用超过3.5万次。 方精云在开展生态学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学问题,通过科技政策咨询、参与政府决策、学科建设等方式,在我国气候变化谈判、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技评级体系建设、生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向中央政府提交咨询报告七份,一些重要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精云履历 1978.09—1982.07 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 1982.09—1983.09 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02—1983.07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10—1986.03 日本信州大学,森林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6.04—1989.0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9年6月至1997年5月,方精云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及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7年5月,加盟北京大学,担任该校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2016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部长; 201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8年3月,方精云获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2019年4月,任云南大学校长。 “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介绍 “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由美国生态学会设立,旨在纪念享誉世界的杰出生态学家罗伯特·惠特克。它被授予对生态学作出突出贡献的非美籍生态学家,每年仅有1人入选,是国际生态学界最具影响的奖项之一。
  • 《国际宇航联大会,把大奖颁给了中国科学家》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04
    • 戚发轫院士是我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在2019年国际宇航联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了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对推动空间科学技术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戚发轫院士是我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知名空间技术专家和卫星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多年来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基础。 这是继“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第二次获得IAF“名人堂”奖项。 此前,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了10月21日开幕的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大会。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也从媒体上看到了有关消息。之后马上向中国国家航天局进行了了解核实。的确,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原因就是美方没有及时发放签证。” 华春莹说,今年7月,中方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就向美方提交了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初步人员名单,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于10月12日前往美国驻华使馆面签,但直到会议开始那一天,中方代表团团长仍然没有获得美国签证,这导致中方代表团无法如期赴美参加今年宇航联大会的开幕式、局长论坛等重要活动。对此,1000多名现场观众都感到不可思议,用手机提出“在这个会议上,我想念一个重要的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去哪里了”,这个问题在会场大屏幕上被置顶,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戚发轫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当年我们“921”(工程)开始的时候,我、袁家军到美国去是不给签证的。袁家军是国际宇航联合会的副主席,在美国开会的时候,他要去参加会,等会开完了,才给他签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