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北极热液喷泉有助于寻找地外生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2014年,当科学家们在北冰洋的极光热液系统中发现了一个热液喷泉时,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甚至认为它是当时所存的最无趣的喷泉之一。然而,在2019年对该地点的后续考察和进一步分析之后,研究人员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们认为,这个喷泉的发现改变了对超缓慢扩张的洋中脊的理解,增大了深海铜矿和金矿储量的评估,成为了寻找地外生命的天然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成果对超慢脊冷却、全球海洋矿物分布和地质环境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与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有关。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论文第一作者German表示,这个冰盖海洋下最大的一个热液喷泉是研究与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生命的重要窗口。该喷泉可能成为一个天然实验室,为探索土星卫星之一的土卫二等其它具有地下海洋的太阳系天体做准备,这些天体可以为生命提供宜居条件。

    此外,German表示他们对海底矿床的了解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关于热液喷泉点的矿产资源调查结果表明,高含量铜和金预示着这里在未来可能形成热液矿床。以往的研究认为这类小型火山系统无法维持足够长的热液循环来形成大型热液矿床。(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arctic-hydrothermal-vent-site-could-help-in-search-for-extraterrestrial-life/
相关报告
  • 《德国新航次将揭开红海热液喷泉的面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组织的新航次(M194 hexplore)对红海扩张脊热液喷泉生态系统展开了新研究。红海是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之间的年轻扩张洋盆,海底热液沿着洋盆扩张脊源源不断地涌出,形成大量热液喷泉。由于活跃的岩浆活动,这里水温常年不低于20°C,深海水温也比大多数海域高数十倍。除了高温,这里还广泛分布着水下高盐盐水池和富金属离子热液流体,这些极端条件给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末次盛冰期期间,红海经历了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深海生态系统仍在恢复中。因此,红海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有助于增加对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认识。 高温、高盐度的极端条件给深海探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红海热液喷泉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研究团队使用拖曳式视频观测系统和水柱传感器来定位喷口,采用水下机器人ROV Kiel 6000进行热液栖息地采样和记录。ROV Kiel 6000将首次从热液极端系统中收集离散的、高质量的流体样本,对于了解与热液活动相关的潜在地质过程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熊萍 编译)
  • 《Nature:海底热液喷口可能有助于南大洋储存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南大洋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汇,但Fe和  Mn缺乏限制了该地区生物碳泵的效率。海底热液喷口作为这些微量元素的潜在来源,对南大洋真光层的贡献一直存在争议。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近期领导的一项研究展示了南大洋的东南太平洋(55-60°S, 89.1°W)完整的溶解态和总可溶性微量金属元素深度剖面图,提供了在2000-4000米深度存在Fe和 Mn富集的证据。 Fe和 Mn富集与3He的富集同时出现,表明这些微量元素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通过模拟水体轨迹,研究指出东南太平洋中脊和南极太平洋中脊可能是微量元素的来源区域。这些微量元素有可能在20年内通过海洋循环到达南大洋的表层混合层,从而支持南大洋初级生产力的定期供应,对南大洋的生物碳泵和初级生产力有重要影响。 这项研究提供了南大洋洋中脊区域海底热液活动对生物碳泵潜在影响的证据,有助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张灿影 编译;熊萍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