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效的控制措施解释了中国近期确诊的COVID-19病例呈次指数增长的原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5-21
  •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联合洪堡大学在Science发表论文“Effective containment explains subexponential growth in recent confirmed COVID-19 cases in China”。

    文章指出,中国大陆在COVID-19疫情早期阶段确诊病例有明显的次指数增长,与预期的无约束暴发的初始指数增长形成对比。这表明封锁政策可有效的隔离易感人群。为此,文章引入了一个精简的模型,该模型包含有症状的感染者的隔离,以及响应控制政策或行为变化的整个人群的隔离实践,该模型准确地观察到了疫情增长趋势。文章分析表明,针对易感人群并改变传播过程“终端”行为变化的策略在遏制流行病方面非常有效,特别是在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感染期较长或持续时间未知的情况下。文章认为,虽然大规模爆发期间,接触者追踪策略不可行,实施更严格的措施可以帮助快速减少新感染的人数,从而迅速提高干预的可行性但并不明显影响公众日常。实施强制性宵禁等严厉措施可能对个人以及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不应轻率地决定是否使用这些措施。

  • 原文来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2/742
相关报告
  • 《5月15日_中国有效的控制措施解释了中国近期确诊的COVID-19病例呈次指数增长的原因》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5-16
    • 信息名称:中国有效的控制措施解释了中国近期确诊的COVID-19病例呈次指数增长的原因 1.时间:2020年5月15日 2.机构或团队: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洪堡大学 3.事件概要: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联合洪堡大学在Science发表论文“Effective containment explains subexponential growth in recent confirmed COVID-19 cases in China”。 文章指出,中国大陆在COVID-19疫情早期阶段确诊病例有明显的次指数增长,与预期的无约束暴发的初始指数增长形成对比。这表明封锁政策可有效的隔离易感人群。为此,文章引入了一个精简的模型,该模型包含有症状的感染者的隔离,以及响应控制政策或行为变化的整个人群的隔离实践,该模型准确地观察到了疫情增长趋势。文章分析表明,针对易感人群并改变传播过程“终端”行为变化的策略在遏制流行病方面非常有效,特别是在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感染期较长或持续时间未知的情况下。文章认为,虽然大规模爆发期间,接触者追踪策略不可行,实施更严格的措施可以帮助快速减少新感染的人数,从而迅速提高干预的可行性但并不明显影响公众日常。实施强制性宵禁等严厉措施可能对个人以及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不应轻率地决定是否使用这些措施。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2/742
  • 《对近期中国内地爆发的COVID-19的有效控制解释了其确诊病例的亚指数增长》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3-02
    • 近期COVID-19在中国大陆爆发,其特征是疫情早期阶段确诊病例存在明显的代数亚指数级增长,这与预计的再生数足够大时无约束爆发初始阶段指数增长明显不同。虽然中国大陆受到影响的不同省份案例数显著不同,t^μ这一尺度律却有令人惊讶的普遍性,μ指数范围处于2.1±0.3。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中国受影响省份的社会、区域、人口、地理和社会经济有很强的异质性,本次疫情爆发是标准流行病学模式未能刻画的一些基本机制主导的。我们发现,观察到的尺度律是有效地减少易感人群政策的直接结果。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简化模型,既考虑有症状感染个体的隔离,又考虑了相应政策和行为变化导致的群体层面隔离。模型再现了大范围各种参数下观察到的确诊病例尺度律,并解释了所观察到的指数。定量拟合经验数据,可以识别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数、未检出感染者数的达峰时间,并估计基本再生数的区域差异。模型表明,观察到的确诊病例数尺度律是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或影响大量易感人群的系统行为改变的直接结果。这些见解可能有助于实施控制策略,遏制潜在外出导致的COVID-19二次爆发,或者未来其他的新兴传染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