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新型弯月面涂布技术制造全球最大面积钙钛矿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2
  •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便跃升到22.7%,超过多晶硅逼近单晶硅,且具备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光伏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目前高效率钙钛矿太阳电池都局限于小面积(0.1 cm2 左右),不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东芝公司研究人员开发了全新的弯月面涂布技术(利用液体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形成弯曲界面的涂布技术),从而制备出703 cm2全球最大面积的钙钛矿电池单元,稳态转换效率达到了11.7%,为钙钛矿电池走出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研究人员制备了两种钙钛矿油墨(用于涂层的液体),即碘化铅(PbI2)和碘化甲胺(CH3NH3I)油墨,并对两种油墨成分进行精心调控,以实现对涂覆在衬底上的PbI2和CH3NH3I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有效控制,极大地改变了油墨流体干燥动力学,增加了钙钛矿油墨与电荷传输层的粘着性,提供了大面积厚度均一的钙钛矿薄膜的形成条件。首先通过弯月面涂布技术在衬底上涂覆一层厚度均一的PbI2薄膜,随后在PbI2薄膜涂覆CH3NH3I,得益于油墨反应速率、涂布过程中工艺优化以及钙钛矿结晶生长条件控制,成功地实现了703 cm2超大面积、薄膜厚度均一高度致密以及高结晶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制备。随后用于组装完整的钙钛矿电池并置于一个标准太阳光辐照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电池获得了11.7%的稳态光电转换效率,并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单元模块面积最大且效率最高的钙钛矿电池。下一步将致力于更大的900 cm2尺寸薄膜制备工艺研究,同时通过对钙钛矿层材料的改良,进一步提升效率和稳定性,尽快实现该电池技术的商业化,最终在2030年实现7日元/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目标。该项研究通过对涂布技术的改进和钙钛矿油墨成分的精心调控,从而实现了成本低、高效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有助于推动低成本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和未来大规模产业化的进程。

    图1 全球最大面积钙钛矿电池

相关报告
  • 《气固相反应法实现大面积高性能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4
    •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便突破23%,且具备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光伏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稳定性、重现性和工艺放大问题阻碍了该电池商业化进程。由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Yabing Qi教授牵头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利用简单的气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无针孔高成膜质量的微米级氯元素部分替代掺杂的钙钛矿薄膜,小面积(0.1 cm2)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9.1%,大面积(5×5cm)电池也高达15.3%,且具备优异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研究人员首先在100℃温度下将氯化铵(CH3NH3Cl, MACl)与碘化铅氢(HPbI3)前驱体混合液反应制得氯元素部分替代碘的复合物HPbI3(Cl)薄膜,且扫描电镜显示产物薄膜厚度高达近1 μm(一般情况钙钛矿薄膜厚度在500 nm左右,厚度越薄形貌越难控制),得益于厚度增加,薄膜表面粗糙度显著减少,即薄膜平整度提升,且实现了无针孔的百分百覆盖率。接着将HPbI3(Cl)薄膜暴露于MACl气氛中进行固气反应生成MAPbI3(Cl),随后在空气环境中(相对湿度40%-60%)进行退火处理使其结晶。X射线衍射峰显示退火后的MAPbI3(Cl)薄膜在14.1°和28.2°呈现出典型特征峰,证实了薄膜确为钙钛矿结构。二次离子质谱法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确认Cl元素确实掺入到上述薄膜当中。随后将其用于组装电池器件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1个标准的模拟光照下,对16个相同规格的未封装器件(0.1cm2)进行了电压电流性能测试,所有电池转换效率的偏差不超过0.4%,表现出优秀的重现性,稳态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1%,最优转换效率更是达到了20%,且基本没有迟滞现象;老化测试显示电池能够稳定运行1600小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接着制备了5×5cm的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5.3%。该项研究通过气固两相反应方法制备了高结晶度、无针孔全覆盖的微米级厚度的氯元素部分掺杂的钙钛矿薄膜,基于该薄膜电池器件表现出了优秀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且薄膜面积能够有效放大,为钙钛矿电池规模化商业生产积累了关键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丝网印刷工艺应用于大面积无空穴钙钛矿全流程制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便突破23%,超过多晶硅逼近单晶硅,且具备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光伏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目前高效率钙钛矿太阳电池都局限于小面积(0.1 cm2 左右),不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英国斯旺西大学Trystan M. Watson教授研究团队将低成本的丝网印刷工艺应用于钙钛矿电池制备的全流程,制备出了迄今为止最大面积(198 cm2)的无空穴碳基钙钛矿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6.6%。研究人员首先利用激光刻蚀在导电玻璃FTO上进行刻蚀处理(防止小电池单元串联时发生短路),随后利用丝网印刷技术依次在FTO上印刷二氧化钛(TiO2)致密层、TiO2和二氧化锆(ZrO2)多孔层、多孔碳层和钙钛矿薄膜层,以制备出完整的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由数十个电池单元串联而成,有效面积达到了198 cm2,这是迄今为此已报道的最大面积无空穴碳基钙钛矿电池单元模块。随后将没有封装的无TiO2致密层和有致密层的电池(未经过放置处理)置于一个标准太阳光辐照下进行电化学性能对比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含有TiO2致密层电池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依次为20 mA cm−2和 2V,高于没有致密层的电池,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2%,后者仅为1.9%。而当将电池置于湿度70%黑暗室温环境中144小时后,两种电池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含有TiO2致密层电池提升到了6.6%,而无致密层的电池则提升至4.2%。这主要是由于,放置于一定湿度空气环境中使得一定水分进入钙钛矿电池当中,提升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和载流子输运特性。更为关键的是,无封装的电池在上述环境中放置2个月后转换效率几乎没有出现衰退,表现出极其优异的稳定性,研究人员指出这主要是源于电池结构,即采用了多孔碳作为空穴,有效保护钙钛矿薄膜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破坏。下一步将致力于工艺的改进,主要是提升填充因子,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效率。该项研究一方面将低成本的丝网印刷技术应用到钙钛矿电池全流程制备,同时采用碳基结构替代传统空穴结构,制备出了迄今为止最大模块面积的无空穴碳基钙钛矿电池,既简化制备工艺还大幅降低成本,为钙钛矿电池规模化商业生产积累了关键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