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生态状况整体改善"增水"效果明显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9
  • 时间:2017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李亚光 点击: 字号: 小大

    新华社西宁9月14日电(记者李亚光)记者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获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12年来,国家在当地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183.5亿元。目前,这一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增水”效果明显。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上世纪70年代起,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当地生态加速退化,部分地区河湖一度干涸。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在草原植被恢复、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投入资金86.5亿元。2014年1月,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7亿元。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对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区每年可向下游多输送近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水质达优良标准。

    记者近年来走访发现,在昔日生态退化较严重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等地,一度“斑秃”的黑土滩再度披上绿衣,“千湖美景”重现,野生动物种群也随之增多。

    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数量已由最少时的2万只恢复至7万余只,斑头雁数量由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余只,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珍稀鱼类种群明显增加。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李晓南说,目前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当地同步有序推进,通过不断优化治理措施、改革管理体制,这一地区的生态恢复进程在未来将持续加快。

相关报告
  • 《青海三江源地区今年牧草获 "丰年"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1
    • 日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青海三江源地区今年牧草获“丰年”。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重要淡水供给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介绍,监测显示,2018年青海各地牧草产量与近十年(2008年至2017年)平均产量相比偏多10%或以上,牧草长势喜人,综合评价为“丰年”。 图为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资料图) 钟欣 摄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省内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增加,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增大、荒漠化面积减小,草地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总体趋于好转。”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分析称,且牧草产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最高产量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地处三江源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专家认为,今年牧草生长季牧业区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水热匹配较好,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是青海各地牧草长势较近十年平均长势偏好的主要原因。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三江源头“观察”模式“探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从澜沧江源到通天河畔,如今在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玉树,一系列“观察”正吸引着海内外自然科学爱好者参与其中,当地官方冀此推动生态资源“变身”自然资本,探索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详细] 遥感监测指生态屏障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减弱.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作为三江源、青海湖生态监测项目的重要数据源,可为两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工程成效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详细] 青海“生态之窗”24小时全景观测三江源头.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青海省通过建设“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景观以及珍稀野生动物活动,为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 《监测显示: 三江源地区水质优良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11
    • 新华社西宁6月7日电(记者李亚光)青海省2017年环境状况公报近日发布,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该省三江源地区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优良,当地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超过95%,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生态安全屏障。为践行落实江源生态责任,2017年,该省全面推进三江源地区水污染防治、扬尘综合整治等工作;在黄河源区等地推广高碳分子发热电锅炉,实现清洁供暖零排放;攻克高海拔植树难题,国土绿化规模达到历年的2.5倍。 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长江源区干流8个监测断面、黄河源区干流30个监测断面及澜沧江源区干流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二类以上标准,状况优良,经絮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净化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去年,这一地区向下游输送的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 去年三江源地区大气环境状况也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这一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二氧化氮及臭氧日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同比上升,源区各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超过95%。 2017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去年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达74%,产草量为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湿地植被盖度及生物量较上年略有增长,各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多数超过50,部分县域接近7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