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显示: 三江源地区水质优良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11
  • 新华社西宁6月7日电(记者李亚光)青海省2017年环境状况公报近日发布,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该省三江源地区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优良,当地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超过95%,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生态安全屏障。为践行落实江源生态责任,2017年,该省全面推进三江源地区水污染防治、扬尘综合整治等工作;在黄河源区等地推广高碳分子发热电锅炉,实现清洁供暖零排放;攻克高海拔植树难题,国土绿化规模达到历年的2.5倍。

    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长江源区干流8个监测断面、黄河源区干流30个监测断面及澜沧江源区干流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二类以上标准,状况优良,经絮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净化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去年,这一地区向下游输送的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

    去年三江源地区大气环境状况也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这一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二氧化氮及臭氧日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同比上升,源区各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超过95%。

    2017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去年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达74%,产草量为3082千克每公顷,乔木、灌木林的郁闭度及蓄积量均呈增长态势,湿地植被盖度及生物量较上年略有增长,各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多数超过50,部分县域接近70。(完).

相关报告
  • 《三江源地区生态状况整体改善"增水"效果明显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9
    • 时间:2017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李亚光 点击: 字号: 小大 新华社西宁9月14日电(记者李亚光)记者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获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12年来,国家在当地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183.5亿元。目前,这一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增水”效果明显。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上世纪70年代起,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当地生态加速退化,部分地区河湖一度干涸。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在草原植被恢复、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投入资金86.5亿元。2014年1月,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7亿元。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对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区每年可向下游多输送近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水质达优良标准。 记者近年来走访发现,在昔日生态退化较严重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等地,一度“斑秃”的黑土滩再度披上绿衣,“千湖美景”重现,野生动物种群也随之增多。 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数量已由最少时的2万只恢复至7万余只,斑头雁数量由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余只,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珍稀鱼类种群明显增加。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李晓南说,目前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当地同步有序推进,通过不断优化治理措施、改革管理体制,这一地区的生态恢复进程在未来将持续加快。
  • 《监测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新华社西宁5月13日电(记者李亚光)记者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获悉,最新监测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上个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致当地生态逐步恶化。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4年1月,投入更高、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达到39.5万平方公里。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一期工程的实施结果相比,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0.21%,平均高度增加0.82厘米,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 得益于植被恢复、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也由一期工程末的4.89%增加到如今的5.7%。与2005年至2012年相比,这一地区近年来每年平均可向下游多输送59.6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评估报告认为,伴随着生态向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生态旅游方面,三江源地区截至目前已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达20.75%。另一方面,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设立草原生态公益管护岗位等方式,当地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