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岩心分析表明海洋热输送不稳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海洋和洋流,会受到全球变暖怎样的影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及时回顾过去,以更好地估计未来的变化。在科学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证实了一个假设,即由于降水量和温度的增加,额外的淡水输入都可能扰乱全球海洋循环系统。

    中欧和北欧的气候受到全球洋流系统的强烈影响。墨西哥湾流将大量热量从热带输送到北极,从而为德国提供相对温和的冬季天气。这一系统是由高纬度盐水的冷却驱动的,盐水在那里沉入海底,然后流回赤道,这一过程被称为“深水动力”。当极地地区强烈变暖时,这种热传输会有多稳定?冰川融化和降水量增加带来的淡水输入增加会产生什么影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调查了地球系统以前的变化,以更好地估计其未来的敏感性。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Christina Larkin表示,气候变化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对社会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情况下。

    为了改进先前对末次冰期和今天的暖期之间的关键过渡期变化的评估,研究人员确定了北冰洋和邻近北欧海沉积物岩芯中数百个样本中钕同位素的比例。其中一些岩芯来自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简称GEOMAR)、基尔大学和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布雷默哈文亥姆霍茨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简称AWI)的储存库。根据这些样本的结果,可以高精度追踪北极深水的传播。

    结果表明,两个被调查的海洋盆地之间的水质量交换以类似于末次冰期(距今约23000年至18000年)的现代模式运行。Henning Bauch博士表示,我们的数据表明,尽管海面温度低得多,但在末次冰期的顶峰时期,北欧海的湾流系统仍在充分运行,但在垂直和横向范围上存在一些差异。在从冰期到间冰期的过渡过程中,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分析样品中钕同位素值的高度变化证明了这一点。GEOMAR的古海洋学家、该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罗伯特·斯皮尔哈根博士解释,很可能来自融化的冰盖(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斯瓦尔巴群岛)的淡水输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导致了湾流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深水地层的减少。当格陵兰岛上的冰融化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进行时,也必将做出类似的反馈,这可能会导致向欧洲的海洋热量输送减少。

    这项研究强调了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的关键作用。此外,由于北极对人为的全球变暖反应非常敏感,它构成了气候研究的关键区域。回顾过去不仅有助于估计未来的变化,还可以验证气候模型的准确性。(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can-the-future-of-the-gulf-stream-system-be-read-from-sediments
相关报告
  • 《风能比预期的更加不稳定——美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扎根,研究表明风可能比预期的更强大更不稳定》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tracyludong
    • 发布时间:2016-08-30
    • 美国的第一个风电场是安装在罗得岛。本周,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海上风可能比预期的更强大和动荡。研究结果可能对美国的海上风电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评估多少风力发电可以生产,什么类型的涡轮机使用,安装多少涡轮机和它们之间的间距。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上层亚中尺度不稳定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刘传玉研究组携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C. McWilliams教授,在全球海洋上层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方面提出新的理论认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权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亚中尺度运动,水平尺度约为 1–10 公里,广泛分布于上层海洋,是大尺度平衡动力过程与小尺度非平衡湍流之间的重要中介。这类运动的形态复杂,既包括准地转动力学主导的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和涡旋,也包括由非地转机制驱动的锋生、对称不稳定等现象,准确理解亚中尺度动力过程及其影响,是当前物理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前沿方向。 在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中,团队提出了海洋上层斜压不稳定主要由Charney型不稳定主导的观点,并给出了不稳定特征垂向尺度的定义方法。基于季节气候态WOA23(World Ocean Atlas 2023)数据集,采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上层海洋Charney型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C-SBCI)的扰动生长率、水平尺度与垂向结构特征,指出C-SBCI 具有典型的表层强化、随深度衰减的振幅分布特征,但衰减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混合层之内;进一步通过准地转位涡梯度的垂向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定义和量化了 C-SBCI 的特征垂向尺度(Charney depth)的方法。通过将 Charney depth与混合层深度(MLD)进行比较,发现全球约 20% 的 C-SBCI 能够穿透混合层并影响更深层的海洋内部。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的混合层斜压不稳定(MLI)主要以Eady型为主导、并局限于混合层之内的认知(图1),为深入理解亚中尺度能量输运和物质通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在该系列的第二篇论文中,团队揭示了与C-SBCI相关的斜压能量分布规律与转化过程,并提出了C-SBCI特征时空尺度的量化方案。研究表明,C-SBCI引起的侧向和垂向涡旋浮力通量变化主要集中在 Charney depth之上,表明该过程主要依赖于 Charney depth 之上的背景斜压结构,并将该层次的有效位能转化为涡动能。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基于背景海洋状态估算C-SBCI 的生长率、水平尺度以及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案,并利用WOA23数据刻画了上述参数的全球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该成果不但加深了对上层海洋亚中尺度不稳定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的理解,还为海洋上层亚中尺度涡致混合参数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冯岭为论文第一作者,刘传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C. McWilliams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06017,424304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14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13178)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 论文信息: Feng, L., Liu, C.*, McWilliams, J. C., & Wang, F. (2025).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harney‐type submesoscale baroclinic instabilities (C‐SBCI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 e2024JC022103.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103 Feng, L., Liu, C.*, McWilliams, J. C., & Wang, F. (2025). Scaling estimation for growth rate and horizontal wavelength of Charney‐type submesoscale baroclinic instabilities (C‐SBCI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 e2024JC022104.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