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和实验性疟原虫感染对育龄雄性鸣禽的生理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9-02
  • 虽然疟原虫寄生在鸣禽中很常见,但由于现有文献中相互矛盾的报道,其对鸟类繁殖的影响尚不清楚。尤其未被充分研究的是感染阶段对野生繁殖条件下的鸟类宿主生殖生理变化的影响。然而,评估疟原虫对野外繁殖成功的全面影响可能是困难的,因为遭受严重寄生影响的个体可能不会进入繁殖种群,并且在实地研究期间可能不太可能被捕获。为了解决这些因素,我们在圈养环境中量化了野生捕获的具有繁殖条件的雄性黑眼杜鹃(Junco hyemalis hyemalis)接种实验性疟原虫前后的健康和生殖生理指标。健康和生殖生理指标包括活动率、血细胞比容、体重、睾丸激素和精子产量。在捕获时已经感染的个体(即慢性感染)比没有慢性感染的男性有更高的红细胞压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经实验感染的男性红细胞压积和活跃率下降幅度更大。然而,慢性感染状态不影响指标下降的程度。睾酮的产生没有因治疗而变化,大多数鸟类在接种后产生了精子。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暴露于疟原虫的雄性杜鹃一般健康状况可能会下降,但疟原虫感染不会对生殖生理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感染,雄性的生理权衡可能有利于维持生殖功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8438-6?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c7624693-9a46-401c-bb99-522182e18f45
相关报告
  • 《坦桑尼亚学龄儿童恶性疟原虫和非恶性疟原虫疟疾感染的患病率相似》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4-26
    • 实现消除疟疾需要同时考虑恶性疟原虫和非恶性疟原虫感染。我们通过对2017年在坦桑尼亚8个地区收集的干血斑进行PCR来确定4种疟原虫属的患病率和地理分布。在3,456名学童中,22%患有恶性疟原虫,24%患有卵形柯蒂斯假单胞菌或卵形卯单胞菌,4%患有疟疾假单胞菌,0.3%患有间日疟原虫感染。大多数(91%)卵形卟啉单胞菌感染患者的寄生虫密度较低;64%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是单一物种感染,其中35%是在疟疾低流行地区发现的。疟原虫感染主要(73%)与恶性疟原虫合并感染。间日疟原虫主要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被发现。与 >1 种非恶性疟原虫属的合并感染发生在 43% 的恶性疟原虫感染中。坦桑尼亚学龄儿童中卵形疟原虫感染的患病率很高,这突出表明需要针对非恶性疟原虫物种的检测和治疗策略。
  • 《广州健康院在H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和陈小平联合课题组,通过建立中国猕猴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和疟原虫共感染模型,比较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前的预存疟疾和SIV感染后的随后疟疾对SIV感染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人合并感染HIV和疟疾的研究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在研究共感染问题时,应强调两种病原体(HIV和疟原虫)的感染顺序。相关研究成果7月1日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在线发表。   在HIV感染人群中,合并感染疟原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顺序及其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发现,预存疟疾导致动物产生更多的CD4+ CCR5+ T细胞,有利于SIV的复制,从而导致更高的病毒载量。相反,随后疟疾感染诱导了更大比例的CD4+ CD28high CD95high中央记忆型T细胞和更强的SIV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维持SIV特异性T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产生新的SIV特异性T细胞克隆型来追踪SIV的抗原变异,从而延长SIV感染动物的寿命。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广州健康院博士生刘广杰、副研究员秦莉和暨南大学博士后李友佳。本项研究的合作者还包括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张辉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Mikhail Shugay博士。广州健康院陈小平研究员和苏钟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   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STS计划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