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在H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和陈小平联合课题组,通过建立中国猕猴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和疟原虫共感染模型,比较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前的预存疟疾和SIV感染后的随后疟疾对SIV感染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人合并感染HIV和疟疾的研究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在研究共感染问题时,应强调两种病原体(HIV和疟原虫)的感染顺序。相关研究成果7月1日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在线发表。
      在HIV感染人群中,合并感染疟原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顺序及其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发现,预存疟疾导致动物产生更多的CD4+ CCR5+ T细胞,有利于SIV的复制,从而导致更高的病毒载量。相反,随后疟疾感染诱导了更大比例的CD4+ CD28high CD95high中央记忆型T细胞和更强的SIV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维持SIV特异性T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产生新的SIV特异性T细胞克隆型来追踪SIV的抗原变异,从而延长SIV感染动物的寿命。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广州健康院博士生刘广杰、副研究员秦莉和暨南大学博士后李友佳。本项研究的合作者还包括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张辉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Mikhail Shugay博士。广州健康院陈小平研究员和苏钟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

      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STS计划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207/t20220706_6472406.html;https://biosignaling.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4-022-00910-7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等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12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mmune protection of SIV challenge by PD-1 blockade during vaccination in rhesus monkeys”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基于PD-1信号通路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火如荼,但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深入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已被发现三十余年,如今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虽然药物疗法可控制艾滋病病情,但无法根治,病人需终生服药。对于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而言,研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被普遍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HIV/SI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清除和控制HIV/SIV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若能够充分诱发出持久高水平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将有助于控制和清除HIV/SIV对靶细胞的感染。研究人员利用猕猴/SIV感染模型,探索了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与PD-1抗体联合应用的免疫策略。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同时使用PD-1抗体可有效降低T细胞的功能性耗竭,并诱发出更有效、广谱和持久的杀伤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可有效预防猴艾滋病毒SIVmac239的多次高剂量感染。该研究为研发有效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潘恩祥、冯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教授和已加盟中山大学的孙彩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
  • 《广州健康院在非洲猪瘟疫苗新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3
    •   猪肉是国民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养猪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猪引起的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发病后死亡率高达100%,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WOAH)列为法定上报的动物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至今尚无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因此亟需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防控非洲猪瘟疫情。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实验室、广州恩宝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腺病毒载体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及免疫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new vaccination regimen using adenovirus-vectored vaccine confers effective protection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swine”为题在线发表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存在一些瓶颈,例如潜在的保护性抗原研究不足、单一抗原难以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黏膜免疫反应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安全性等。因此,确定有效的抗原组合,同时高效诱导抗体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的三重反应,是研发新一代非洲猪瘟疫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通过对9种不同亚型的腺病毒载体进行筛选,发现人2型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可高效感染猪源细胞,并基于此载体构建了携带优化设计的多抗原组合的腺病毒载体非洲猪瘟疫苗,通过肌注联合鼻喷方式免疫小鼠和猪,不仅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系统抗体免疫与细胞免疫,而且能有效诱导黏膜免疫,多个抗原同时免疫没有发现抗原竞争现象。重要的是,该疫苗策略可为田间猪群提供完全保护,免受非洲猪瘟病毒田间流行株的感染,而未接种疫苗的猪则全部被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图1)。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非洲猪瘟疫苗安全性好,免疫后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该研究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提示诱导黏膜免疫可为研发非洲猪瘟疫苗的新方向。   广州健康院刘文铭博士、硕士研究生利恒春、博士后吕天星及广州恩宝生物刘波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广州实验室陈凌研究员、广州恩宝生物关素华博士及广州健康院李平超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