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在H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和陈小平联合课题组,通过建立中国猕猴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和疟原虫共感染模型,比较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前的预存疟疾和SIV感染后的随后疟疾对SIV感染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人合并感染HIV和疟疾的研究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在研究共感染问题时,应强调两种病原体(HIV和疟原虫)的感染顺序。相关研究成果7月1日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在线发表。
      在HIV感染人群中,合并感染疟原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顺序及其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发现,预存疟疾导致动物产生更多的CD4+ CCR5+ T细胞,有利于SIV的复制,从而导致更高的病毒载量。相反,随后疟疾感染诱导了更大比例的CD4+ CD28high CD95high中央记忆型T细胞和更强的SIV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维持SIV特异性T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产生新的SIV特异性T细胞克隆型来追踪SIV的抗原变异,从而延长SIV感染动物的寿命。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广州健康院博士生刘广杰、副研究员秦莉和暨南大学博士后李友佳。本项研究的合作者还包括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张辉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Mikhail Shugay博士。广州健康院陈小平研究员和苏钟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

      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STS计划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207/t20220706_6472406.html;https://biosignaling.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4-022-00910-7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等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12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mmune protection of SIV challenge by PD-1 blockade during vaccination in rhesus monkeys”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基于PD-1信号通路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火如荼,但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深入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已被发现三十余年,如今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虽然药物疗法可控制艾滋病病情,但无法根治,病人需终生服药。对于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而言,研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被普遍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HIV/SI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清除和控制HIV/SIV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若能够充分诱发出持久高水平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将有助于控制和清除HIV/SIV对靶细胞的感染。研究人员利用猕猴/SIV感染模型,探索了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与PD-1抗体联合应用的免疫策略。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同时使用PD-1抗体可有效降低T细胞的功能性耗竭,并诱发出更有效、广谱和持久的杀伤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可有效预防猴艾滋病毒SIVmac239的多次高剂量感染。该研究为研发有效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潘恩祥、冯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教授和已加盟中山大学的孙彩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
  • 《广州健康院在代谢性脂肪肝病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尹雄研究员课题组在Life Science Alliance上发表了题为Hepatic DKK1 driven steatosis is CD36-dependent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阐明了高脂饮食诱导肝内DKK1升高进而促进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基础。 DKK1通过ERK-PPARγ轴上调CD36增加脂肪酸摄取,通过上调JNK信号加剧肝胰岛素拮抗,两者的叠加是DKK1驱动脂肪肝的关键事件。   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可逆性代谢性紊乱,有25%的NAFLD进行性发展为脂性肝炎,1.8-12%发展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功能失代偿性肝功能衰竭,后两者占有全球肝器官移植的首位;还有2.7-3.24%的肝纤维化最终发展成肝细胞肝癌;NAFLD进行性发展的并发症包括II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严重的代谢性疾病。以NAFLD为起点的进行性疾病谱严重威胁人群的健康和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深入研究NAFLD进行性发展的病理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通过对临床NAFLD活检肝组织的表达分析,发现DKK1的表达与NAFLD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利用体内体外肝脂肪变性模型确定这一相关性。然后,通过腺相关病毒、慢病毒和CRISPR/Cas9技术构建肝特异DKK1过表达与敲除小鼠以及人、鼠肝细胞系,从正反两方面确证了DKK1与NAFLD发生发展之间的因果关联,抑制DKK1的表达可缓解NALFD的进程。   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深度挖掘DKK1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网络关联,发现DKK1能够显著影响脂肪酸摄取通路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然后通过检测体内体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发现两个DKK1潜在靶基因CD36和JNK的表达与DKK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即敲除DKK1导致CD36和JNK的下调,过表达DKK1导致两者的上调。进一步的机理分析揭示,DKK1调控CD36的转录依赖于ERK和PPARγ的信号传导,从而证明了DKK1通过ERK-PPARγ轴上调CD36的表达,以加剧肝细胞脂质堆积。另一方面,DKK1通过上调非经典Wnt通路下游的JNK信号通路加剧肝胰岛素抵抗,从而加剧肝脂肪变性。在NAFLD病理机制研究中,该发现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为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杨振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李尹雄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项研究的合作单位为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