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日本燃料电池技术动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6
  • NEDO(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发布了2040年日本国内的燃料电池目标计划,全部目标包括:峰值功率工作电压0.85V、电堆功率密度9kW/L、最大工作温度120℃、耐久性大于15年、续航里程1000km、燃料电池堆成本1000日元/kW。

    峰值功率工作电压0.85V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堆最大负荷处对应的工作电压为0.85V@4.4A/cm2。下图为日本NEDO在2017年发布的2040年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图,其中2030年目标峰值功率工作电压为0.66V@3.8A/cm2,催化剂担载量0.05~0.1g/kW,0.2A/cm2电流密度对应电压0.84V;2040年目标峰值功率工作电压为0.85V@4.4A/cm2,催化剂担载量0.03g/kW,0.2A/cm2电流密度对应电压1.1V。

    日本燃料电池堆性能路线图(NEDO)

    为获得更高功率,提升燃料电池单电池电压是最基本的途径,但会导致阴极电位增加,形成高电位(>0.85V)。在众多影响燃料电池寿命的因素中,高电位造成阴极催化剂衰减被认为是造成电堆性能衰减的主要因素。高电位会加剧催化剂氧化物的形成,不仅会降低催化剂Pt颗粒的活性,还会加剧Pt颗粒的降解。

    此外,高电位存在的条件下,载体碳材料容易被氧化,从而将Pt颗粒与碳载体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使Pt颗粒脱落,导致催化剂颗粒在电解质中融解,影响催化性能。更严重的是剥离后的Pt颗粒通过电解质或粘接剂结合在一起,使得电解质阻值增大。因此,开发价格低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有关催化剂衰减机理解释,可参考『燃料电池干货』推出的丰田如何实时监测燃料电池催化剂衰减。

    电堆功率密度9kW/L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目标值为9kW/L。目前日本国内,丰田和本田均已推出搭载峰值功率密度3.1kW/L电堆的燃料电池汽车。但对比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燃油发动机体积可以看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

    本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燃油发动机对比

    以本田为例,其最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Clarity动力系统体积与V63.5L燃油发动机基本相当,但电堆峰值功率为103kW,仅为V63.5L燃油发动机的一半。如果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目标功率密度9kW/L可以实现,届时(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功率密度有望超过燃油发动机,真正实现与传统汽车抗衡。

    提高燃料电池堆栈功率密度可以从高活性催化剂、增强复合质子交换膜、高扰动流场、导电耐腐蚀薄金属双极板、电堆组装与一致性等方面考虑。

    功率密度针对燃料电池堆使用场合较多,定义为燃料电池堆的峰值功率除以燃料电池堆的体积(或质量)。由于燃料电池堆体积(或质量)定义差别较大,通常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可分为四层级别,分别为:活性面积层、电池组层、端板层和外壳层。

    最大工作温度120℃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堆最大工作温度目标值为120℃。目前,日本丰田和本田燃料电池堆工作温度区间为75~80℃,电堆冷却液进出口温差在7~15℃。

    和传统发动机类似,燃料电池堆在工作状态下会释放大量热量,需及时通过冷却系统向外界散热,以使燃料电池堆工作在合理温度区间。由传统发动机知识可得,燃料电池堆工作越高(温差越大),散热能力越强(cmδT=Q)。

    此外,通过提高单体电压至0.85V以上,大大减少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源头上减少热量产生。因此,通过提高单体电压(>0.85V)和电池工作温度(120℃),足以相信届时燃料电池温度将轻松可控可调。

    耐久性>15年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寿命超过15年。其中,燃料电池乘用车寿命超15万km,燃料电池大巴寿命超75万km,燃料电池列车寿命超100万km。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耐久性与其每个部件息息相关,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层、气体扩散层和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的降解机制通常有两种:机械降解和化学降解。机械降解指质子交换膜工作湿度不断发生变化,内部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在周期性变化内应力作用下,质子交换膜强度会降低,甚至形成孔洞,严重降低寿命。化学降解是燃料电池在怠速和开路状态下,电池内部形成大量H2O2,如果电池内部存在一些过渡金属二价离子,在催化作用下,H2O2会转变成活性很强的基团,加速膜降解。

    由于阴极催化层电势要比阳极高,大多数情况下阴极催化层电化学环境要比阳极催化层恶劣,因此阴极催化层更容易降解。通常催化层是由Pt/C催化剂和一定量的Nafion粘结而成,因此催化层降解主要指Pt/C催化剂降解和Nafion降解。碳载Pt催化剂的降解通常有四种机制:微晶迁移合并机制、电化学熟化机制、Pt融解且在离子导体中再沉积机制、碳腐蚀机制。催化层Nafion和质子交换膜组成、结构相似,因此降解机制和质子膜类似。

    气体扩散层通常由扩散层基质和微孔层组成。扩散层基质通常由碳纤维或碳布经疏水处理形成;微孔层由碳粉通过PTFE溶液粘结而成。通常认为气体扩撒层的降解机制有两种:机械降解和电化学降解。机械降解是在机械应力、气体和水冲蚀等作用下,PTFE脱落降低疏水性影响水气传输性能,同时微孔层孔径可能发生变化甚至部分脱落。电化学降解是高电势条件下,气体扩散层基质中的碳纤维和微孔层中的碳颗粒发生氧化腐蚀,改变组成和结构,影响性能和降低耐久性。

    续航里程>1000km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超过1000km。目前,日本丰田Mirai和本田Clarity两款燃料电池汽车满载储氢质量都为5kg(70Mpa),在JC08工况下续航里程分别为650km、750km(丰田Mirai满载储氢容积122.4L,本田Clarity满载储氢容积141L)。

    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主要和氢气储存压力和体积相关。“燃料电池干货”了解到,在目前国际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已实现续航里程700-800公里的前提下,届时1000km公里续航里程并不难。

    燃料电池堆成本1000JPY/kW

    日本NEDO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能路线路中提出,至2040年,燃料电池堆成本目标值为1000日元/kW,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目标值为2000日元/kW,氢瓶成本目标值为10万日元(注:上述成本目标值均建立在年产量50万套前提下)。

    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最大的课题是燃料电池组等专用部件的价格尚高,丰田与本田的燃料电池汽车低成本方向略显不同。丰田低成本方向是与旗下混合动力汽车共享电动部件,本田则是与旗下插电式汽车(PHEV)共用底盘。

    丰田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超过100万,通过在燃料电池汽车中运用HEV的部件量产效应来降低成本。如驱动马达及逆变器采用了与车型级别接近的“雷克萨斯RX450h”相同的产品,镍氢电池则采用了与中型轿车“凯美瑞”相同的产品。注意,丰田没有让Mirai与PHEV共用底盘,原因是2015年底导入的跨越车型级别可以共用部件的丰田TNGA(丰田新型全球架构)是从第四代普锐斯开始采用,Mirai问世比第四代普锐斯早一步。

    本田Clarity燃料电池汽车底盘

    本田燃料电池汽车采用的战略是通过与旗下PHEV共用底盘来降低成本。PHEV用底盘,除了能将电池铺设在地板下方之外,后座下面的氢罐也可以换成邮箱。当然,本田FCV还实现了电动部件的通用化,如锂电池组与旗下雅阁车型通用,驱动马达与飞度EV通用。

相关报告
  • 《德日合作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5
    • 据国外网站报道, 2019 年 2 月 4 日,来自德国与日本的研究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不需要使用贵金属的新型燃料电池膜,这种膜材料能够高效的传递阴离子。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稳定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相比之下,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EMFC )可以不使用耐酸贵金属,它们的电极由廉价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组成。尽管在过去十年中在开发新材料和优化系统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高效率与高稳定性并不能同时获得。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日本国立量子和放射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QST )和德国 Jülich 中子科学中心( JCNS )展开合作。在传统的阴离子交换膜上采取接枝聚合技术,使得一张膜表面能够在不同的区域展现不同的性质,进而提高效率与稳定性。此外在考虑了离子交换膜的成分、微观结构、离子基团和导电区域中水的分布之后,德日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特殊模型。该模型首次可以定量地解释接枝聚合物在导电或非导电阶段的分布,并且可以应用于所有功能性接枝聚合物膜。
  • 《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被攻克,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韦世强教授、杨金龙教授等课题组合作,近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攻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解除氢燃料电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机,延长电池寿命,拓宽电池使用温度环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启动。该研究使氢能源汽车有望民用推广,国际学术期刊《自然》1月31日发表了该成果。   近年来,氢能以其绿色、零碳、可再生等特点引发的绿色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在国内外广受关注,而燃料电池汽车也正成为世界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研发热点。2014年日本丰田公司推出了首辆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同时宣布旗下相关专利无偿公开,促进了燃料汽车行业的发展。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运行氢燃料电池车辆近千辆;运营加氢基础设施12座,在建20座。其中,2018年,氢燃料客车销量1418辆;氢燃料电池货车销量为109辆。国内对于燃料电池汽车一直积极支持态度,补贴在2020年前不会退坡。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随着氢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的推进下,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时期。建议关注:上汽集团(600104.SH)、同济科技(600846.SH)、大洋电机(002249.SZ)、富瑞特装(300228.SZ)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