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引擎驱动,质效双重飞跃 华为擎云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正坚定地推进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电力系统作为国家能源供给体系的“压舱石”,亟需通过数智化转型构建新质生产力,以提升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电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第31届中国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简称“电力展”)于12月5日至7日在上海隆重举行。展会以“数字能源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电力行业的顶尖企业和最新技术成果,成为观察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华为擎云携多款商用终端产品及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亮相本届展会,凭借其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电力行业需求的精准把握,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擎云智慧能源-无纸化会议方案,更高效、更低碳

    大型电力企业需要频繁召开各类型会议,会议多采用纸质文件,资料准备繁琐,信息传递滞后,且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会中讨论难以实时记录与分享,影响决策效率。会后资料存档与销毁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

    华为擎云携手合作伙伴推出了擎云智慧能源-无纸化会议解决方案,提供了从会前准备、会中管理到会后归档的全流程数字化支持。基于HarmonyOS分布式能力,实现一键创会,以及会务文件的高效分发、实时同屏展示、原笔迹批注和签到点名等功能,大幅提升会议效率,降低纸质材料的印刷成本。同时,方案采用严格的安全管控措施,保障会议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有效规避传统纸质会议面临的信息泄露风险。


    擎云智慧能源-移动作业定制手机,赋能现场高效执行

    电力系统的巡检、维护等移动作业场景较多,传统移动终端在高低温等复杂环境下通信质量难以保障,数据安全风险也较高。同时,通用型移动设备无法适配电力行业特定的内部应用和业务需求,影响作业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华为擎云基于HUAWEI Mate 60 Pro打造的移动作业定制手机,实现了“无线、无感、安全”的接入体验。通过定制接口开放,支持电力营销移动作业、智能移动巡检等多种应用场景,提升营销、巡检作业效率。同时,方案采用移动作业安全管控、可信可靠数据保密、5G专网安全等通信技术,保障移动作业信息安全;配备灵犀AI算法与灵犀天线、北斗高精度定位,保障复杂环境下稳定的通信和网络连接。

    擎云智慧能源-安全终端,双系统筑牢数据堡垒

    电力行业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和关键基础设施,对终端安全性和数据保护有极高要求。传统终端设备往往存在安全漏洞,难以满足电力行业对信息安全的高标准。同时,终端设备种类繁多,管理复杂,难以实现统一管控和高效运维。

    华为擎云联合合作伙伴基于HUAWEI Mate 60系列打造的擎云智慧能源-安全终端解决方案,保障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移动化信息安全。其采用创新的双系统设计,实现安全操作系统与普通操作系统的物理隔离,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方案提供全面的数据加密、远程擦除、水印追溯等安全功能,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同时,基于华为HEM高效管控能力,可为终端定制多样化安全策略,满足专机专用及企业个性化需求,为电力行业员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办公终端。

    擎云智慧能源-职业健康管理方案,守护电力员工健康

    电力行业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健康风险高。传统的健康管理方式局限于定期体检,缺乏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难以有效预防职业病和突发健康事件。

    华为擎云智慧能源-职业健康管理方案基于华为擎云商用穿戴设备,实现员工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方案通过持续监测员工的体温、血氧、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构建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重点人群的重点监测和专业评估。通过智慧看板实时评估员工健康状态,及时预警和干预,有效保障员工健康安全,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结语

    擎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是华为擎云对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及时响应。方案通过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电力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更增强了一线生产现场的作业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华为擎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将有效促进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推动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提升产业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协同水平。

    面向未来,华为擎云将继续深耕能源领域,加强与行业伙伴的合作,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擎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华为擎云将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的智慧能源生态,为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华为擎云将持续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进步,助力中国电力行业迈向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未来,奋力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904.html
相关报告
  • 《推进工业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3-06
    •     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首要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全球工业智能化升级浪潮汹涌,唯有加速科技创新,方能占据发展先机。     生产力革新是工业升级的关键,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优艾智合深耕移动机器人及软件系统核心技术,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的应用落地,促进能源领域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增效”,通过智能化变革引领工业系统性升级,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移动机器人正成为智能工厂建设基座,优艾智合深耕高精度slam导航算法技术,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电子制造、能源等行业的落地应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 加速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从质态来看,新质生产力需要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在经济数字化的趋势下将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生产要素。    
  • 《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0
    •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在大会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作题为《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演讲。杨杰表示,当前,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迭代速度、资源投入力度、社会参与广度都远超预期,未来发展孕育无限可能。 第一,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程。纵观历史,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跃升。如今,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从“互联网+”到“5G+”再到“AI+”的接续演进,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深度融合,引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一是十多年前兴起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在消费侧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入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五年前开启的“5G+”,加速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渗透,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有力推进了生产方式的数智化转型。三是当下蓬勃发展的“AI+”,正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AI大模型能够汇聚整合社会全量知识,形成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理解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AI”向“AI+”迈进。 第二,深入推进“AI+”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加快“AI+”发展,关键是要推动AI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重塑组织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为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注智赋能上。推动AI智能体成为信息服务的全新入口、AI+DICT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特色的AI原生服务,加速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二是体现在促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上。发挥AI在融合创新中的“元技术”作用,加速原始性、颠覆性技术演进升级,不断激发新兴技术的创新潜能。三是体现在加快多域智能集成应用上。推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协同发展,加速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业态成熟,让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更好满足未来智能服务需求。 第三,以“AI+”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信息通信业的时代重任。        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推进“AI+”作为重要战略着力点,围绕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创新“三个方向”,促进“AI+”焕新向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夯实AI智能基座。以推动AI创新发展为牵引,升级网络、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打造通智超量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构建支撑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的数联网(DSSN)。二是构建AI核心能力。锚定AI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建立完善通专协同的“九天”大模型矩阵,汇聚开放百个大模型、百大数据集、百套工具链,推出数据、算力及训推一体化的模型即服务(MaaS)。三是打造AI原生应用。聚焦推动生产、生活、治理数智化转型,以AI重塑5G新通话、视频彩铃等产品,在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打造百个AI标杆示范项目。        AI到底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杨杰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智能,但会重构很多行业和领域,AI不会替代人,但是擅长使用AI的人将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正如“互联网+”时代,“电脑”并没有取代“人脑”,而是让更擅长使用计算机的人脱颖而出一样。未来,AI作为新生产工具,将进一步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杨杰表示,中国移动愿意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创美好“AI+”新时代。一是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创新,让AI不仅会作诗,也要会做事,还能做更复杂、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的事;二是共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加速AI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多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间、商品房;三是共同完善AI治理体系,从技术、制度、法律、伦理等多层次、各方面,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确保AI始终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向善。 编 辑:魏德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