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0
  •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在大会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作题为《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演讲。杨杰表示,当前,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迭代速度、资源投入力度、社会参与广度都远超预期,未来发展孕育无限可能。
    第一,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程。纵观历史,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跃升。如今,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从“互联网+”到“5G+”再到“AI+”的接续演进,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深度融合,引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一是十多年前兴起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在消费侧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入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五年前开启的“5G+”,加速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渗透,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有力推进了生产方式的数智化转型。三是当下蓬勃发展的“AI+”,正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AI大模型能够汇聚整合社会全量知识,形成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理解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AI”向“AI+”迈进。
    第二,深入推进“AI+”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加快“AI+”发展,关键是要推动AI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重塑组织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为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注智赋能上。推动AI智能体成为信息服务的全新入口、AI+DICT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特色的AI原生服务,加速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二是体现在促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上。发挥AI在融合创新中的“元技术”作用,加速原始性、颠覆性技术演进升级,不断激发新兴技术的创新潜能。三是体现在加快多域智能集成应用上。推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协同发展,加速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业态成熟,让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更好满足未来智能服务需求。

    第三,以“AI+”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信息通信业的时代重任。

           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推进“AI+”作为重要战略着力点,围绕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创新“三个方向”,促进“AI+”焕新向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夯实AI智能基座。以推动AI创新发展为牵引,升级网络、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打造通智超量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构建支撑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的数联网(DSSN)。二是构建AI核心能力。锚定AI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建立完善通专协同的“九天”大模型矩阵,汇聚开放百个大模型、百大数据集、百套工具链,推出数据、算力及训推一体化的模型即服务(MaaS)。三是打造AI原生应用。聚焦推动生产、生活、治理数智化转型,以AI重塑5G新通话、视频彩铃等产品,在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打造百个AI标杆示范项目。

           AI到底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杨杰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智能,但会重构很多行业和领域,AI不会替代人,但是擅长使用AI的人将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正如“互联网+”时代,“电脑”并没有取代“人脑”,而是让更擅长使用计算机的人脱颖而出一样。未来,AI作为新生产工具,将进一步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杨杰表示,中国移动愿意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创美好“AI+”新时代。一是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创新,让AI不仅会作诗,也要会做事,还能做更复杂、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的事;二是共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加速AI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多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间、商品房;三是共同完善AI治理体系,从技术、制度、法律、伦理等多层次、各方面,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确保AI始终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向善。

    编 辑:魏德龄

  • 原文来源:http://www.cctime.com/html/2024-7-4/1686974.htm
相关报告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3-13
    •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中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围绕怎样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如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怎样筑牢算力底座等话题,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要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转变。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比较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创新浪潮带动下,预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各环节将迎来快速迭代演进和探索突破的关键时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人工智能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需要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
  • 《人工智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驱动力》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24
    • 6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深化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推动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基本内涵包含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提供不竭动力。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可将人类现有知识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海量数据输入和深度学习模拟人类思维方式,能学习远超人脑所能容纳的知识量。同时,它能对信息化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与创造性运用,从而形成能动且主动的知识创造与运用能力。例如,它具备文案设计、文生图片、文生视频、代码生成等多种智慧功能,可为人类智力劳动提供有效辅助工具,为全方位提升劳动力素养和技能、提高智力劳动效率提供重要动力。        从劳动资料的角度来说,具有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更多新型生产工具,使劳动资料由传统的物质形态向虚拟形态转化,极大拓展生产空间,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削弱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        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人工智能将生产过程简化为劳动者(人/智能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劳动对象(数据)进行智慧化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其所智慧化处理的事物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劳动对象。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组织效率,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降本增效空间。此外,人工智能在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形态演变的同时,还将加速推动相应法律框架、监管政策和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进而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推动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当前,要清醒看到的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在高端芯片、智能仪器仪表、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这在技术源头上制约了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另外,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设备落后、专业化人才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缺乏智能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手段,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人工智能发展顶层设计,为赋能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应全面推进涵盖算法、数据、深度合成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依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分级分类监管,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针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推动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齐发力,实施靶向精准扶持。此外,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形成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二是释放人工智能创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应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及框架等基础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打破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制约。另外,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基于市场需求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配置,助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实际需要,深化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科融合,自主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高层次基础理论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此外,面向全球引才引智,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具有基础科学、信息技术及交叉学科领域背景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形成激发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         四是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成势。结合各地基础和优势,围绕产业链搭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集成和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间数据共享、业务联动与资源共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而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生态,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集群优势。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刘虎沉)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