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低温催化法将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8
  •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采用一种简单的低温催化方法,将很多塑料内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转化成了高价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后者是很多工业化学品和消费品的基本原料。新方法简单且成本低廉,为塑料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从食品包装到医疗领域所用的无菌材料再到价格低廉的部件等,塑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全球每年制造出的塑料产值约为2000亿美元,但其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是一大难题。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员解释说,使塑料有用的特性也是使它们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就是它们的化学惰性,塑料通常不会与环境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这使塑料自然分解的速度异常缓慢,而人工分解又会消耗大量能源。
      研究人员麦哈德·阿布-奥马尔解释说:“塑料由碳-碳和碳-氢键组成,很难化学回收。尽管科学家们在实现塑料可持续使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能源成本一直是个‘拦路虎’”。
      为更好地将塑料中的聚乙烯“变废为宝”,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串联催化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直接将废弃塑料中的聚乙烯转变为高价值烷基芳族分子,而且还可以高效、低成本、低能耗地进行。
      研究人员解释称,常规方法需要500至1000摄氏度才能将聚烯烃链分解成小块,然后让它们重组成由气体、液体和焦炭混合而成的产物,而他们的新催化过程的最佳温度为300摄氏度附近,反应条件相对温和,有助于将聚合物分解为多种大分子。而且,新过程没有进行多次转换,流程简单。
      此外,新方法不需要添加溶剂或氢,只需氧化铝催化剂上的铂即可进行串联反应,这一反应既打破了坚韧的碳-碳键,又重新排列了聚合物的分子“骨架”,形成高价值的烷基芳族分子,这些分子可广泛用于制造溶剂、油漆、润滑剂、清洁剂,药品等。据悉,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的效率。
    总编辑圈点
      塑料能迅速占领我们日常生活,重要原因之一是成本低且使用方便。从买东西用的塑料袋,到点外卖用的塑料包装盒,再到电子、电器产品的塑料外壳,现代人的生活很难完全离开它。但塑料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很难降解,使用完毕后若没有得到妥善回收利用,对生态环境而言就成了噩梦。这项新研究用简单廉价的方法把塑料“变废为宝”,为解决塑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又添了把力。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10/26/content_455823.htm?div=-1
相关报告
  • 《“绿电”催化技术做媒,废弃塑料变高附加值资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研究团队使用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等产生的“绿电”,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阳光、风、二氧化碳,用这些自然界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就能让矿泉水瓶、一次性包装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塑料高效转化成工业中常用的甲酸资源和氢气燃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回收研究领域收获多项成果。 PET废塑料和二氧化碳“负负得正”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一新研究团队使用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等产生的“绿电”,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PET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常见的饮料瓶、电视机外壳、灯罩等,很多都是用PET塑料制成的。大量用后即弃的PET废塑料如果不能被合理、有效地回收,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对碳资源的一种浪费。近年来,基于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绿电”产能的提升,2021年以来,赵一新团队就率先开展了“绿电”催化重整PET废塑料联产甲酸和氢气的研究。 “最初的研究中,我们用可再生‘绿电’催化技术,把PET转化成了甲酸材料和氢气,降低了传统电解水制氢的能耗。”赵一新表示,近期,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对PET回收利用进行了升级,通过“绿电”催化氧化PET废塑料与二氧化碳还原反应,PET废塑料可以只转化为甲酸材料,不仅增加了甲酸的产出效率,也促进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据估算,利用升级版回收策略,每回收1吨PET废塑料可以创造约557美元的经济收益,表现出较高的商业化经济价值。 同时,赵一新也表示,“绿电”催化升级回收废塑料的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回收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催化剂。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剂能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增加有用材料的产出率,这类催化剂材料还亟待开发和研究。此外,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工艺和设备的开发研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面临很多难题,但这种废塑料转化技术,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型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低碳硬核成果让废塑料变成“宝”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领域已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废弃塑料能够破碎形成纳米塑料并在环境中持久累积,了解纳米尺度塑料颗粒的环境行为是精准评估废弃塑料生态健康风险以及低碳回收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仇浩结合室外采样及室内模拟,明确了影响纳米塑料水环境行为的主控因子,揭示了蛋白冠调控纳米塑料胶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在水处理中通过添加溶菌酶促进纳米塑料絮凝沉降高效回收的新思路,同时量化了塑料颗粒尺寸依赖的环境健康风险,推动了塑料废弃物精细化风险管控与低碳回收体系的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放鸣团队围绕废塑料的环境危害、无害化处理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废塑料的水热资源化研究,并创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废塑料作为还原剂水热还原二氧化碳,实现了废塑料与二氧化碳协同资源化。团队成功将PVC废塑料百分百脱氯无害化转化为清洁燃料的同时,还将二氧化碳还原为高附加值有机物甲酸,该技术无添加催化剂,工艺简单,展现了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此外,针对化石燃料基塑料的不可持续性与难降解问题,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粮食作为原料的瓶颈,金放鸣团队早期率先探索了生物质废物水热转化制备乳酸技术,近期将水热技术扩展到光催化,将生物质原料扩展到湿垃圾转化,该研究正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化试运行。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全新的嗜热全菌催化塑料生物降解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30
    • 塑料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在可塑性、耐用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都令传统材料望尘莫及,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产量已达4亿吨且与日俱增。然而,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和利用也同时带来源源不断的环境污染问题,仅中国每年就产生7000多万吨塑料垃圾。不仅如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的物理化学结构稳定,自然环境下难以分解,会造成长期生态问题。因此,PET废弃物的有效降解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PET生物降解法具有环境友好、条件温和的优势,而高温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效率,因此,嗜热PET降解体系一直是国内外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青岛能源所崔球研究员领导的代谢物组学研究组前期已成功建立了热纤梭菌这一典型嗜热细菌的成熟的基因操作平台,可以通过对热纤梭菌的任意遗传改造实现高效全菌催化剂的定向打造。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将基于热纤梭菌的全菌催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领域,建立了新型的整合生物糖化技术。基于此,代谢物组学研究组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University Greifswald)Uwe T. Bornscheuer团队合作,在塑料生物降解领域开展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证实了嗜热全菌催化策略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Thermophilic whole-cell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using engineered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为题于2020年4月28日发表于应用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Microbial Biotechnology。博士研究生颜飞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亚君副研究员、崔球研究员、德国Greifswald大学韦韧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以热纤梭菌作为底盘细胞,将来自枝叶堆肥元基因组的嗜热角质酶LCC在热纤梭菌中进行异源表达,从而成功建立了具有PET降解功能的嗜热全菌催化剂(图1)。该全菌催化剂可以在60℃条件下,14天内成功将60%的商业化PET塑料薄片转化为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可溶性单体(图2)。这一以热纤梭菌重组菌株为全菌催化剂的PET降解性能显著高于之前报道的基于嗜中温细菌和微藻的全菌催化体系。由于热纤梭菌可以通过合成纤维小体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因此,基于热纤梭菌的全菌催化策略还有望在混纺织品废弃物的生物回收中发挥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文/图 颜飞 刘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