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寨卡病毒研究揭示大脑病变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9-06
  • 在健康个体中,寨卡病毒感染会引起流感症状。然而,孕妇受到感染,由于某种尚未解释的机制,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有严重的脑部异常。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MPI-B)的一项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蛋白能够与神经发育所需的细胞蛋白结合。

    几年前,寨卡病毒传播到南美洲,造成全球化的健康问题。大量南美妇女在怀孕初期通过被蚊虫叮咬首次接触该病毒后,婴儿患上了一种称为小头畸形的病症;他们天生大脑体积过小。这可能导致智力残疾和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科学家们成功地证明了这些畸形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但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无法解释原因。 TUM病毒免疫病理学主席Andreas Pichlmair和他的TUM病毒学研究所和MPI-B团队研究了Zika病毒如何影响人脑细胞。他们识别出可能影响发育中大脑神经元发育的病毒蛋白。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84-5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感染暴发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5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由于病毒位点发生突变,导致亚洲系寨卡病毒感染埃及伊蚊的能力增强。这项发现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研究员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UTMB)史佩勇 (Pei-Yong Shi) 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来自程功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刘洋、刘建英、杜森焱及史佩勇研究组的博士后单超 (Chao Shan) 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深圳疾控中心及美国纽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是该项研究的合作作者。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课题组主要关注蚊媒传播病毒的致病机理及蚊虫宿主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根据发现的靶点研发新型疫苗干预措施,为烈性蚊媒病毒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史佩勇教授主要从事黄病毒的感染复制机制研究及各类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 《Nat Struct Mol Biol: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抑制免疫反应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最近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概述了寨卡病毒如何抑制其宿主的免疫系统。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得到批准。 文章作者,生物化学教授Jijui Song表示:“抑制宿主免疫是病毒成功感染的常用策略。我们的工作为寨卡病毒及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并为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框架。” 该研究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 Song教授在文章中解释了抑制宿主免疫反应的步骤。寨卡病毒在宿主中通过I型干扰素或IFN的反应遇到了第一道防线。 IFN是受感染细胞分泌的天然物质,可帮助宿主的免疫系统抵抗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呈递非结构蛋白NS5,它与I型IFN途径中的关键角色STAT2蛋白相互作用。 寨卡病毒 NS5和STAT2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降解STAT2,从而抑制I型IFN反应。 该研究涉及首先解决寨卡病毒NS5大片段和STAT2之间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种晶体结构指导研究人员解决寨卡病毒 NS5和STAT2的冷冻EM结构,然后使他们提出了寨卡病毒 NS5如何抑制人类STAT2的模型。 研究共同负责人,病毒学助理教授Ronghai说:“了解寨卡病毒NS5与宿主免疫因子STAT2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为合理设计减毒活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打开了新的窗口。针对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为抗SARS-CoV-2的药物开发提供重要方法。”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研究SARS-CoV-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识别针对COVID-19的新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