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风浪影响下海岛陆架区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动力学特征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赵中伟助理研究员,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及葡萄牙海军水文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极端风浪影响下海岛陆架区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动力学特征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期刊Sedimentology《沉积学》上。

    沉积动力学阀值公式是研究沉积物在浪-潮-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基础。通常认为当流体动力在海底产生的剪应力强度高于沉积物的沉积阀值时,便会造成沉积物的侵蚀,反之则会使得沉积物沉积下来。传统的沉积动力学公式是基于分选良好、形状规则和密度均一的陆源碎屑岩,经过实验室水槽实验总结归纳而来的。然而,海岛陆架区的沉积物则常以碳酸盐含量极高、且形态和密度不规则的生物碎屑颗粒为主。这些传统公式对于预测海岛陆架沉积物在极端海洋动力作用下的沉积动力过程是否适用,一直以来都是海洋沉积学家想要弄清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人员以葡属亚索尔群岛内的圣玛利亚海岛(Santa Maria Island, Azores)为研究对象,利用采集于海岛陆架区112个站位的表层碳酸盐沉积物样品,和该区域高分辨率风浪场特征,基于传统公式数值模拟极端风浪在海底产生的剪应力强度与沉积物沉积阀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近乎整个海岛陆架区都的沉积物都应该在极端风浪的作用下侵蚀向深海搬运。然而这与研究人员在海岛陆架区获得的地球物理、海底地貌和海洋沉积学三种观测证据完全相悖。

    该研究发现当将基于陆源碎屑岩经验公式获得的相对关系缩小2-3倍时,沉积动力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与野外实际观测证据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对应关系。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海岛陆架区崎岖的基岩海底和生物地貌会对沉积物起到一定的遮蔽作用,且多生物种群融合造成碳酸盐沉积物颗粒的实际沉积物阀值比预测的要高。该研究不仅解答了传统沉积动力学公式对于海岛陆架碳酸盐沉积物的适用性问题,更有利于沉积学家更准确的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特征。此外,该研究在海洋工程领域也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估海岛海床沉积物的稳定性、保障海底电缆和管道安全和维护海砂资源可持续开发。

    本研究得到海南省科技计划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合项目资助(420LH048)。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sed.1296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112/t20211215_6304695.html
相关报告
  • 《碳化学研究团队在南极沉积物铁相态及对有机碳保存贡献研究中获得新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MED)碳化学研究团队在海洋学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Low content of highly reactive iron in sediments from Prydz Bay and the adjacent Southern Ocea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次采集的东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大洋表层沉积物样品,顺序提取了铁(Fe)的不同相态,测定了总有机碳(TOC)、总铁(FeT)、粒度和比表面积,表征了Fe、特别是活性铁(FeHR)相态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并从全球角度初步探讨了TOC和FeHR之间的关系。我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黄文浩为论文第一作者,赵军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海洋沉积物中Fe的化学相态研究对了解极地Fe和C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因具有多种矿物学、晶体学、形态学和化学成分,Fe表现出显著的氧化还原和吸附活性。探究Fe相态是Fe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基础。该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FeHR/FeT比值显著低于全球河流颗粒物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亦低于其他极地沉积物。指示FeHR主要源于南极低风化的母岩,较低的冰川融化速率亦限制了FeHR输入。研究海域无定形活性铁(Feox1)/FeT与高风化程度物源的其他陆架边缘海沉积物相当,结晶态活性铁(Feox2)/FeT显著较低。表明低温对冰山来源Feox1老化有潜在的抑制效应,从而,风化对FeHR/FeT的调控主要体现在Feox2/FeT上。 TOC和FeHR各相态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要归因于研究区域复杂多样的沉积环境。综合全球数据集,归纳出TOC/FeHR比值的四种模式:(a)高TOC/FeHR比值(>2.5),是高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弱化学风化物源输入的结果;(b)低TOC/FeHR比值(<0.6),高FeHR输入和TOC强烈再矿化所致;(c)中等TOC/FeHR比值(0.6~2.5),包括了多数典型河流颗粒物和边缘海陆架沉积物,指示FeHR和OC来源相同或/和具有稳定的相互作用;(d)低TOC和FeHR含量,是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弱化学风化物源主控的结果。上述发现为认知海洋沉积物中FeHR和TOC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TOC/FeHR比值可能粗略地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中FeHR对TOC保存贡献的差异。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6228、42276255、41976227、4217622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G1805)、南大洋专项“南极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IRASCC 01-01-02A和02-02)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1704180017)联合资助。 论文引用: Huang W, Guo X, Zhao J, Li D, Hu J, Zhang H, Zhang C, Han Z, Sun W, Sun Y and Pan J (2023) Low content of highly reactive iron in sediments from Prydz Bay and the adjacent Southern Ocean:Controlling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Front. Mar. Sci. 10:1142061. 1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浅海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颗粒物沉降影响甄别研究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13
    • 最近,海洋所宋金明、袁华茂课题组通过沉积物捕捉器采集胶州湾沉降颗粒物,揭示了再悬浮颗粒物占总沉降颗粒物的比例并识别出影响再悬浮的环境因子,校准了颗粒态生源指标的沉降通量和甄别出再悬浮条件下生源要素的内部循环机制,对阐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Chemospher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等学术期刊。   胶州湾水动力环境较为紊乱,沉降颗粒物中表层沉积物再悬浮比例超过90%。受水动力影响,胶州湾可通过水平迁移选择性地将化学组分已经改变的细颗粒物质再次注入水体,进一步改变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并应向水体化学物质的选缓和供给。多种生源要素指标受再悬浮作用的影响,其颗粒物的浓度显著高于沉积物,利用再悬浮比例进行有机质沉降通量的校正之后,初次沉降通量比实测沉降通量小两个数量级。在秋季、冬季低初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新鲜生源颗粒在海底的保存率较低,最大仅为28.3%,新形成的生源颗粒在最终形成沉积物之前,经历了5-12个甚至更高强度的再悬浮循环。有机质矿化所释放的磷大多以自生碳酸盐氟磷灰石形式沉淀,表层沉积物的有效态磷所占份额比颗粒物低,即来源于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颗粒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会显著降低。   沉降颗粒物是近岸环境中重要的痕量元素“汇”,一是有机质-Fe的聚合体对水体痕量元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二是沉降的生源颗粒中痕量元素比主量元素更易被再矿化,强烈的再悬浮作用加速了颗粒物物质的循环,生源颗粒的降解对痕量元素的净释放和Fe/Mn氧化物结合相的清除作用明显。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沉降颗粒物的系统研究,对诠释强人为活动影响下浅海的生态环境变化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课题、国家基金与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刘瑾博士为第一作者,宋金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列表:   [1].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Trace me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from a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Influence from sediment resuspension. Chemosphere 232:315-326   [2].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geochemistry in sinking particles and sediments of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Potential proxy assessment for sediment resuspens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44: 79-91   [3]. Liu, J., Song, J., Yuan H., Li X., Li N., Duan L. (2019). Bioge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 deposition flux correction and internal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in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196: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