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学研究团队在南极沉积物铁相态及对有机碳保存贡献研究中获得新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MED)碳化学研究团队在海洋学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Low content of highly reactive iron in sediments from Prydz Bay and the adjacent Southern Ocea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次采集的东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大洋表层沉积物样品,顺序提取了铁(Fe)的不同相态,测定了总有机碳(TOC)、总铁(FeT)、粒度和比表面积,表征了Fe、特别是活性铁(FeHR)相态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并从全球角度初步探讨了TOC和FeHR之间的关系。我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黄文浩为论文第一作者,赵军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海洋沉积物中Fe的化学相态研究对了解极地Fe和C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因具有多种矿物学、晶体学、形态学和化学成分,Fe表现出显著的氧化还原和吸附活性。探究Fe相态是Fe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基础。该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FeHR/FeT比值显著低于全球河流颗粒物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亦低于其他极地沉积物。指示FeHR主要源于南极低风化的母岩,较低的冰川融化速率亦限制了FeHR输入。研究海域无定形活性铁(Feox1)/FeT与高风化程度物源的其他陆架边缘海沉积物相当,结晶态活性铁(Feox2)/FeT显著较低。表明低温对冰山来源Feox1老化有潜在的抑制效应,从而,风化对FeHR/FeT的调控主要体现在Feox2/FeT上。

    TOC和FeHR各相态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要归因于研究区域复杂多样的沉积环境。综合全球数据集,归纳出TOC/FeHR比值的四种模式:(a)高TOC/FeHR比值(>2.5),是高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弱化学风化物源输入的结果;(b)低TOC/FeHR比值(<0.6),高FeHR输入和TOC强烈再矿化所致;(c)中等TOC/FeHR比值(0.6~2.5),包括了多数典型河流颗粒物和边缘海陆架沉积物,指示FeHR和OC来源相同或/和具有稳定的相互作用;(d)低TOC和FeHR含量,是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和弱化学风化物源主控的结果。上述发现为认知海洋沉积物中FeHR和TOC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TOC/FeHR比值可能粗略地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中FeHR对TOC保存贡献的差异。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6228、42276255、41976227、4217622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G1805)、南大洋专项“南极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IRASCC 01-01-02A和02-02)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1704180017)联合资助。

    论文引用:

    Huang W, Guo X, Zhao J, Li D, Hu J, Zhang H, Zhang C, Han Z, Sun W, Sun Y and Pan J (2023) Low content of highly reactive iron in sediments from Prydz Bay and the adjacent Southern Ocean:Controlling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Front. Mar. Sci. 10:1142061. 1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0931.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如何在岩石和沉积物中封存有机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5
    •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简称WHOI)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少量有机碳锁在岩石和沉积物中,防止其分解。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ordon Hemingway提到,确切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长期保持稳定,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6月1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Hemingway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机形式的碳。植物、藻类和某些类型的细菌可以将二氧化碳排出空气,并将其用作体内糖、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结构单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过程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形式,同时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当这些生物死亡时会发生逆转:微生物开始分解它们的身体,消耗氧气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回空气中。地球保持适宜居住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这种化学循环略有不平衡。由于某种原因,一小部分有机碳不会被微生物分解,而是在地下保存数百万年。 如果它完全平衡,那么大气中的所有游离氧气都会在产生时迅速消耗。为了留住氧气,一些有机碳必须封存在无法分解的地方。根据现有证据,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两个碳能够被存留下来的可能的原因。第一种称为“选择性保存”,表明一些有机碳分子可能很难被微生物分解,因此一旦所有其他分子分解,它们在沉积物中保持不变。第二种称为“矿物保护”假说,指出有机碳分子可能会与它们周围的矿物形成强烈的化学键 - 如此强烈以至于细菌无法将它们吸走并“吃掉”它们。 Hemingway提到,从历史上看,很难弄清楚哪个过程占主导地位。目前用于有机地球化学的工具不够灵敏。在这项研究中,他转向了一种称为“斜坡热解氧化”(RPO)的方法来测试来自全球各地沉积物样品的假说。使用专门的烤箱,他将每个样品的温度稳定地升高到接近1000摄氏度,并测量它在加热时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在较低温度下释放的CO2代表具有相对弱化学键的碳,而在高温下释放的碳表示强力键,其需要更多能量来破坏。他还使用碳定年方法测量了二氧化碳的年龄。 他还提到,由于选择性而保留有机分子(因为微生物无法将其分解),预计样品中的粘合强度会非常窄。微生物会腐蚀其余部分,只留下一些顽固的有机碳,。但实际上粘合强度的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而不是缩小,这表明各种有机碳类型正在被保留。这意味着他们正在获得对周围矿物的保护。 他也在样本中看到了一种支持他的发现的模式。像在河流出口处发现的那些细粘土具有比粗糙或沙质沉积物更高的碳键多样性,这表明细小的沉积物提供了更多的表面积,有机碳可以附着在其上。 WHOI的生物地球化学家、该论文的共同作者Valier Galy提到,如果从新罕布什尔州拿走花岗岩并将其分解,你会得到一种沙子。那些谷物相对较大,因此没有那么多的表面可以与有机物质相互作用。真的需要通过表面的化学风化产生的细小沉积物,如页硅酸盐粘土。虽然这项工作为有机碳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环境温度)需要考虑。 (傅圆圆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热带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获得新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黄小平团队在热带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研究获得新认知。相关成果“Nitrogen enrichment decreases seagrass contributions to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 pools”发表在Limnology & Oceanography上(博士生罗红雪为第一作者,研究员黄小平和副研究员刘松林为共同通讯作者),以及“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air-sea CO2 fluxes and their key influence factors in seagrass meadows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和“Changes in surface sediment carbon compositions in response to tropical seagrass meadow restoration”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副研究员刘松林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黄小平为通讯作者)。 海草床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尽管其分布面积小于海洋面积的0.2%,但其对海洋有机碳埋藏的贡献却超过10%,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海草床存储的碳主要分为内源碳和外源碳,且受到富营养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热带海草床的海-气碳交换过程,富营养化对海草床碳存储稳定的影响机制,以及海草床碳增汇过程与机理,有助于深入认知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可为海草床碳的长期储存及增汇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以热带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利用CO2分压差法对其海-气CO2通量进行观测,发现夏季为大气CO2的源,其他季节热带海草床均呈现CO2净吸收。除温度、风速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富营养化导致海草生物量的降低,显著降低了海草床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该研究阐释了热带海草床是大气CO2的重要的汇,海草生物量是控制其海-气CO2通量的关键。 以典型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植株有机碳组分对富营养化的响应规律。研究发现,富营养化通过影响海草植株的碳分配过程,降低海草植株中活性有机碳,以及纤维素与木质素等惰性有机碳的含量。叶片氮含量(富营养化的指示)为2.2%时,海草植株惰性有机碳含量达到峰值,并随着氮含量的上升迅速下降。通过估算,富营养化可导致热带海草植株惰性有机质的含量下降309-645 kg/ha。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富营养化会降低海草植株的惰性碳含量,从而减少其植株对海草床长期碳存储的贡献。 利用典型的热带海草泰来草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探索海草床沉积物的碳增汇过程。研究发现,短期的海草移植修复(2年),通过减缓水流及提供藻类栖息环境,增加了悬浮颗粒有机质、附生藻类和大型藻类向沉积物的输入,快速提高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由于海菖蒲比泰来草具有更高和更复杂的冠层结构,海菖蒲移植区域所提升的碳储量显著高于泰来草移植区域。该研究对海草床沉积物碳储量的提升机制形成了新的认知,并为未来开展大规模热带海草床的碳增汇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该研究主要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01221)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3359)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