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发展出工业微藻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技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29
  • 作为一种“负碳”的光合细胞工厂,工业微藻能将阳光、海水和二氧化碳规模化地转化为油脂与氢,服务于洁净能源的供给。然而,藻类基因组的大片段操作通常极为困难,长期阻碍着藻类底盘细胞的开发。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建立了精确可控的藻类染色体大片段DNA切除技术,首次示范了>100 Kb DNA片段的单重与连续删减,从而为“最小藻类基因组”的设计和“最简植物底盘细胞”的构建打开了大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除了光合作用、碳浓缩、油脂合成等关键功能模块以外,藻类基因组通常还包括很多由可移动元件、重复序列等组成的“功能冗余”区域。这些大片段染色体DNA既是一种额外的代谢负担,影响基因组的可控性与稳定性。因此,“大刀阔斧”式精确切除这些大片段的“染色体手术刀”,是构建光驱固碳底盘细胞的必备工具。由于缺乏这样的“染色体手术刀”,藻类中从未有大片段基因组DNA切除的报导。

    作为一种可规模化室外培养的工业产油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已成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的重要模式体系之一。为了开发大刀阔斧式的“染色体手术刀”,单细胞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勤涛带领的研究小组,根据NanDeSyn数据库中的大量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定义了海洋微拟球藻基因组上的一系列不表达或低表达区域(Low-Expression Regions, LERs),作为切除的目标区域。

    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基于CRISPR/Cas的“染色体手术刀”,通过两条用于定义剪切位置的向导RNA(gRNA)的共表达,实现了位于30号染色体5’端的基因组中最大LER中目标片段(81 Kb)的精确删除。研究发现,“染色体手术”后,染色体末端端粒能够自动重生,导致长达110 Kb的30号染色体5’端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22%、含24个基因)得以一次性地切除。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同时表达4条gRNA,实现了分别位于30号与9号染色体上的最长和次长的两个LER(最大删除合计214 Kb,含52个基因)在同一细胞中的并行切除。

    利用“拉曼组”等单细胞精度的代谢表型分析手段,研究表明,尽管经历了这些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手术,微藻细胞在生长速度、生物量、潜在最大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油脂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等关键性状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在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积速率上,一些工程株甚至有小幅却显著的加快。这些发现表明,通过这种染色体手术来构建“最小藻类基因组”,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针对微拟球藻,单细胞中心已发表了基于CRISPR/Cas的基因敲除技术、基于RNAi的基因敲低技术等高效遗传操作工具与工程株库,并通过其组织的“微拟球藻设计与合成数据库”(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推动国内外工业微藻研究与产业群体的资源共享。此次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技术的发表,将进一步推动微拟球藻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做出特色贡献,也为设计“最简植物底盘细胞”、支撑“负碳生物制造”,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该工作由单细胞中心研究员徐健主持完成,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227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发明工业微藻染色体大片段精准切除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9
    • 作为一种“负碳”的光合细胞工厂,工业微藻能将阳光、海水和二氧化碳规模化地转化为油脂与氢,服务于洁净能源的供给。但是藻类基因组的大片段操作通常极为困难,长期阻碍着藻类底盘细胞的开发。针对这一瓶颈问题,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建立了精确可控的藻类染色体大片段DNA切除技术,首次示范了>100 Kb DNA片段的单重与连续删减,从而为“最小藻类基因组”的设计和“最简植物底盘细胞”的构建打开了大门。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除了光合作用、碳浓缩、油脂合成等关键功能模块以外,藻类基因组上通常还包括很多由可移动元件、重复序列等组成的“功能冗余”区域。这些大片段染色体DNA既是一种额外的代谢负担,也会影响基因组的可控性与稳定性。因此,“大刀阔斧”式精确切除这些大片段的“染色体手术刀”,是构建光驱固碳底盘细胞的必备工具。但是,由于缺乏这样的“染色体手术刀”,藻类中从未有大片段基因组DNA切除的报导。   作为一种可规模化室外培养的工业产油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已成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的重要模式体系之一。为了开发大刀阔斧式的“染色体手术刀”,单细胞中心王勤涛助理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根据NanDeSyn数据库中的大量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定义了海洋微拟球藻基因组上的一系列不表达或低表达区域(Low-Expression Regions, LERs),作为切除的目标区域。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基于CRISPR/Cas的“染色体手术刀”,通过两条用于定义剪切位置的向导RNA(gRNA)的共表达,实现了位于30号染色体5’端的基因组中最大LER中目标片段(81 Kb)的精确删除。同时发现,“染色体手术”后,染色体末端端粒能够自动重生,这导致长达110 Kb的30号染色体5’端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22%、含24个基因)得以一次性地切除。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同时表达4条gRNA,实现了分别位于30号与9号染色体上的最长和次长的两个LER(最大删除合计214 Kb,含52个基因)在同一细胞中的并行切除。   利用“拉曼组”等单细胞精度的代谢表型分析手段,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尽管经历了这些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手术,微藻细胞在生长速度、生物量、潜在最大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油脂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等关键性状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在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积速率上,一些工程株甚至有小幅却显著的加快。这些发现表明,通过这种染色体手术来构建“最小藻类基因组”,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针对微拟球藻,单细胞中心已发表了基于CRISPR/Cas的基因敲除技术、基于RNAi的基因敲低技术等高效遗传操作工具与工程株库,并通过其组织的“微拟球藻设计与合成数据库”(NanDeSyn;  http://www.nandesyn.org),推动国内外工业微藻研究与产业群体的资源共享。此次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技术的发表,将进一步推动微拟球藻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做出特色贡献,同时也为设计“最简植物底盘细胞”、支撑“负碳生物制造”,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学基础。   该工作由单细胞中心徐健研究员主持完成,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等的资助。(文/王勤涛  图/刘阳)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表脉红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布了我国重要经济贝类——脉红螺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Q1,IF=9.8)。 脉红螺俗称“海螺”,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是我国北方海洋牧场实现资源自我恢复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北方海洋牧场的重要经济物种。目前,我国脉红螺的供应绝大部分依赖采捕野生资源,但由于近年来脉红螺价格不断提高,采捕强度越来越大,野生资源存在衰退风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尝试进行脉红螺人工育苗,但出苗效率极低,远未实现产业化规模,严重影响了脉红螺增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解决了亲螺性腺促熟、幼虫高效稳定培育、高效采苗和苗种规模化高效中间培育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脉红螺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初步实现了脉红螺苗种规模化高效培养和产业化。 此次,团队通过Illumina短读序、PacBio长读序以及Hi-C技术对脉红螺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测序,得到了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该基因组具有较高的杂合度(1.41%)和重复序列比例(57.72%),是较为复杂的水生动物基因组之一。组装完成的基因组大小为2.30Gb,scaffold N50长度为64.63Mb,包含35条染色体,编码29,649条蛋白序列。该基因组的发布将有助于脉红螺性状解析和良种选育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浩、硕士生李卓卿、博士后杨美洁、博士生石璞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ao Song#, Zhuoqing Li#, Meijie Yang#, Pu Shi#, Zhenglin Yu, Zhi Hu, Cong Zhou, Pengpeng Hu & Tao Zhang*, 2023.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caenogastropod snail Rapana venosa. Scientific Data, 10: 539.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3-02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