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1”暂停供气令欧洲忧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4
  • 【时事观察】“北溪-1”暂停供气令欧洲忧心

    毕振山

    7月11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管道暂时关闭,进行为期10天的常规维护。欧洲多国担忧“北溪-1”会永久断供。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能源危机压力下,欧洲的能源供应格局正出现两大转变,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欧洲民众仍将承受“缺气”后果。

    7月11日,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数据显示,“北溪-1”管道当天已正式关闭。根据该公司此前发布的公告,7月11日至21日“北溪-1”将进行常规维护,包括检修管道供电系统、防火与防漏气系统以及部分阀门,并升级相关软件。

    “北溪-1”管道从俄罗斯维堡经波罗的海通向德国,全长大约1200公里,年输气量约550亿立方米,是俄罗斯向德国和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之一。今年6月,由于加拿大没有及时归还送修该国的“北溪-1”管道部件,俄方将“北溪-1”管道的输气量减少了40%。

    尽管“北溪-1”管道每年都会进行常规维护,且相关公告已经提前发出,但一些欧洲国家还是担心“北溪-1”的维护时间会延长或者永久停止输气。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说,维护结束后俄方可能会继续向德国输气,也可能完全停止输气,“一切皆有可能”。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局长穆勒也表示,“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警告称,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是“现在最可能发生的事”。

    在分析人士看来,德、法等国对俄罗斯可能停止供气的担忧,凸显出欧洲当前的能源困境。

    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天然气和原油进口国。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了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欧盟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5%。从具体国家来看,德国55%的天然气需求依赖俄罗斯,意大利大约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奥地利大约8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

    在此情况下,欧盟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就必须寻找足够的替代能源。为此,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美国、以色列、埃及、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然而,这些地区的天然气要么开发不够、要么没有输气管道,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缺乏足够的液化天然气储存设施。

    今年6月底,欧盟理事会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达到其储气量的80%,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但来自欧洲天然气总库存的数据显示,欧盟天然气储气率目前仅为61%左右。德国定的目标是在11月前储气量达到90%,现在仅为62%。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减少,欧洲能源供应格局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增多。美国这几年一直在跟俄罗斯争夺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今年6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2022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创新高。二是欧洲重新转向煤炭和核能等能源。德国、捷克、荷兰、奥地利等国都已决定取消对煤电的限制,法国则寄希望于核电。

    对欧洲来说,持续的能源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胀,这将增加欧洲民众的生活成本,也会影响欧洲的经济前景。欧盟委员会7月11日就表示,将再次下调本年度欧盟经济增长预期并调高通胀预期。这意味着欧洲不仅可能面临身体上的“寒冬”,也将面临经济上的“寒冬”。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9747.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气荒”,美国“渔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5
    •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俄欧“天然气大战”愈演愈烈。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公布的计划,欧盟计划在2027年之前停用俄罗斯天然气。寻找天然气替代供应来源,成为欧洲的当务之急。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欧盟6月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在俄罗斯拧紧天然气“阀门”之际,美国帮助欧盟缓解“气荒”背后有什么算计? 寻找替代方案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1日,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最大单一管道“北溪1号”开始年度维护工作,预计将因此暂停长达10天的天然气输送。不少分析认为,该管道目前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此举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市场天然气短缺。还有欧洲官员担心,俄罗斯方面在维护结束后将继续关闭管道。 外媒指出,近期正是欧洲各国储气过冬的重要时段。然而,俄欧“天然气大战”硝烟弥漫,欧洲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断气”风险。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跟随美国步伐,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并加速摆脱对俄能源供应的依赖。欧盟4月宣布,8月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煤炭。6月,欧盟批准对俄实施部分石油禁运。 作为反制措施,俄罗斯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卢布结算令”于4月1日生效。此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陆续宣布暂停向波兰、保加利亚、芬兰、荷兰、丹麦等拖欠天然气款并拒绝以卢布结算的欧洲国家供气。数据显示,现阶段,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仅为一年前的一半。 “为实现‘开源’,欧盟努力寻找能源替代供应方,以解决‘气荒’之急。卡塔尔等中东国家更倾向于同欧盟签署长期购销合同,但这与欧盟的减排目标不符,而美国供应商愿意高价供应天然气现货。因此,目前美国成为欧盟的主要供气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曲兵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今年3月,欧盟决定向美国额外购买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以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表示希望通过各种来源的液化天然气替代1/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此后几个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量一直处于创纪录水平。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把俄乌冲突视为重新拉拢欧盟以及巩固其与北约盟国关系的重要机会。在能源问题上,拥有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美国希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新玩家。为此,美国一直希望在欧俄之间插一杠子。随着欧俄的态度均日趋强硬,美国成功扩大自身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加上美国积极推动,欧盟内部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问题上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并设定了具体时间点。当前,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这是在欧盟计划之内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腾军说。 存在多重隐患 对欧盟而言,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其面临的“气荒”困境? 3月,美国与欧盟签订液化天然气出口协议时,曾有美媒发长文“泼冷水”,指出这份协议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美国在短期内根本没有能力出口更多天然气。 英国广播公司算了一笔账,更加直接地呈现出美国天然气“喂不饱”欧洲的尴尬现实: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供应了欧盟国家大约40%的天然气需求。以2020年数据为参照,欧盟当年的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410亿立方米,俄罗斯供应量约为2160亿立方米。而美国2021年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仅约220亿立方米。 “按照美欧达成的协议,今年内美国将为欧洲追加供应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并保证到2030年前欧洲每年可以得到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但这对欧洲的天然气需求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欧洲还要为此承受更高价格。”曲兵说。 半岛电视台指出,美国天然气对欧供应存在先天劣势。由于地理接近和基础设施的存在,俄罗斯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送往客户,享有价格优势,而美国天然气需要在液化后以极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运输。 “目前,欧洲国家普遍缺乏能够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专业港口,而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耗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即便美国加大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供给,也不足以填补俄罗斯天然气断供出现的空缺。”丁纯认为,除了价格高、供应量有限之外,基础设施条件有限也是制约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个大型进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终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过10亿美元,规划、获得许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数年时间。正是出于相关顾虑,欧盟各国一度无法就彻底断绝俄罗斯能源供应达成一致。 “美欧之间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隐患:一是随着欧盟在能源供应上日益依赖美国,美国可能坐地起价,加重欧洲国家的经济负担;二是美国对欧出口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而相比管道运输,海运的运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不安全性、不确定性更强;三是美国未来能源政策走向存在变数,在其他天然气供应国没有大幅增加产量和出口的情况下,欧洲只能与美国深度捆绑,一旦美国收紧天然气出口,欧洲整体能源安全就将遭遇更大冲击。”张腾军说。 “开源”“节流”并行 7月4日,德国联邦政府批准建设的德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在北海海滨城市威廉港开工。这是德国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举措之一。分析称,德国有关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讨论已拖延几十年,但从无定论。而使该项目重新获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近期减少对德供气,同时天然气价格因乌克兰局势而高涨,德国能源企业和民众财务负担陡增,政府担心能源供应不足。 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发出警告称,能源短缺问题或将影响德国数年之久。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日前也表示,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国要为此做好准备。 “目前看来,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决心很坚定,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欧盟为了解决眼下‘气荒’难题,将会调整能源政策,对自身能源结构、能源供需情况等进行重新布局。”丁纯说。 张腾军指出,美国既想在安全上进一步“绑牢”欧洲,以遏制俄罗斯,又想在经济上加大本国液化天然气出口,缓解自身经济压力,因此美国将不断施压,推动欧盟在能源上与俄罗斯“脱钩”,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但对欧盟来说,与美国加强能源合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未来,美国可能将天然气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工具,通过限制或缩减出口的方式,在其他方面向欧洲要价,使欧洲更加受制于美国。 国际能源署近日表示,为应对天然气短缺,欧洲必须在寻找能源替代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为高电价和供应紧张提供喘息机会。 欧盟理事会6月下旬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且成员国之间可共享天然气。欧盟理事会还同意了关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两项政策指引,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时减少能源使用量。 “除了‘开源’,当前形势也将倒逼欧盟‘节流’,大力推动节能措施,包括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对欧盟来说,短期内最紧迫的事是挺过‘气荒’难关,长期任务是完成绿色转型,实现能源独立。但要完成这一长期任务,欧盟还将面临很大挑战。”曲兵说。(记者 严 瑜) 原标题:美国助欧解“气荒”背后有算计(环球热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6 版)
  • 《从俄罗斯到欧洲 天然气供应有几条“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5
    • 酷暑之中,担忧之下,欧洲总算有望喘口气。德国运营商20日宣布,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输送管道“北溪-1”年检维修定于当地时间21日6时结束,届时可恢复供气。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俄欧之间几条“溪”的故事。 俄罗斯此前承担欧洲天然气市场约四成供应,去年总输气量约1550亿立方米。在一些国家,比如匈牙利,俄罗斯供气占比甚至高达85%。俄罗斯开通过经乌克兰向欧洲供气的天然气管道。近些年来,由于俄乌关系紧张,俄罗斯为规避“卡脖子”风险,逐步增加绕过乌克兰的对欧输气管道。这些管道的总输气量已反超经乌管道,但近几个月来受到西方对俄制裁和俄罗斯反制措施的影响而减供甚至停供。 北溪,英文名称是Nord Stream,俄语名称是Северный поток,命名非常直白,意思就是“北边的溪流”。无论stream还是поток,本意不仅指“溪”,也可以指各种现实或虚拟的“流”。 先说“北溪-1”,名中带“溪”,却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现行最大跨境管道。多方围绕这条“能源动脉”已“扯皮”一个月,无疑加剧欧洲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局面。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6月中旬就以德国西门子公司没有准时送回送修零部件为由,把“北溪-1”供气量降至以前水平的40%。西门子说,部件被送到加拿大维修,受加拿大对俄制裁影响无法交还。但欧洲方面有声音批评这是俄罗斯博弈的招数。俄气自7月11日起又因年度检修对“北溪-1”暂停运营。尽管德国运营商给出“定心丸”,一些分析人士对“北溪-1”能否顺利恢复供气心存疑虑。 “北溪-2”与“北溪-1”平行,规模也相当,已于2021年建成。德国今年2月暂停相关认证程序,这条“溪流”短期内也很难“流动”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20日表示,“北溪-2”原本可使俄方直输德国天然气量翻倍,却因西方国家阻挠无法开通运营;欧洲当前能源危机不怪俄方减供,而是缘于西方对俄制裁。 再说“土耳其溪”,分两条线路,一条通过黑海海底给土耳其供气,另一条通过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基伊科伊向欧洲东南部供气。基伊科伊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在土耳其语里就是海边城镇的意思。“土耳其溪”6月下旬也因年度检修一度暂停供气。 最后,说说不是“溪字辈”的“亚马尔-欧洲”管道,经白俄罗斯和波兰进入德国。5月底,波兰拒绝了俄罗斯反制西方制裁的“卢布结算令”,宣布停止接收俄罗斯天然气。 俄欧因西方制裁而起的能源博弈,目前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呢?短期来看,国际能源需求和价格“双高”,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不降反增。欧洲不得不面对“气更短”的现实。波兰、保加利亚、芬兰、丹麦等国家拒绝卢布结算,已遭俄方停气。一些依赖度较低的国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对德国这种能源大户来说,想从中东等地寻求替代渠道,远水不解近渴;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费时、费力又费钱;被迫增加煤电占比,可谓在节能减排上“开倒车”。 天然气本是双赢买卖,俄罗斯有钱赚,欧洲用着也划算,对欧洲积极寻求的能源转型也很重要。如果制裁继续加码,博弈继续加剧,欧洲这个夏天难熬,这个冬天更冷。 原标题:聊国际|从俄罗斯到欧洲,天然气供应有几条“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