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突破有望扭转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困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2
  • 随着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势头强劲,出现了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太阳能和风能不可用的时期有效储存能源。通过合作研究实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通过用银替代催化剂中的铂金属,大幅降低了成本,标志着向经济实惠、高效的绿色能源存储迈出了重要一步。

    得益于能源部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和丰田研究院 (TRI) 的基础研究,氢燃料电池这一领先的竞争者刚刚获得了巨大的推动,斯坦福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出一种燃料电池装置,该研究最近已转化为实践。

    SLAC 和斯坦福大学联合 SUNCAT 界面科学与催化中心的副科学家 Michaela Burke Stevens 表示:“氢燃料电池在能量存储和转换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使用氢作为汽油等的替代燃料,但食用燃料电池仍然相当昂贵。”

    伯克·史蒂文斯 (Burke Stevens) 表示,问题在于燃料电池通常依赖于含有昂贵铂族金属 (PGM) 的催化剂,以促进化学反应,从而使系统正常工作。这促使伯克·史蒂文斯和她的同事寻找使催化剂更便宜的方法,但对燃料电池的化学成分进行如此根本性的改变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科学家经常发现在他们的小型实验室设置中起作用的催化剂并不奏效。

    这一次,研究人员通过用更便宜的替代品白银部分替代铂族金属来平衡成本。但真正的关键是简化将催化剂添加到电池电极上的化学配方。

    科学家通常将催化剂混合到液体中,然后将其铺展到网状电极上,但这些催化剂配方在不同的实验室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发挥作用,这使得将工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变得困难。“湿化学工艺对于实验室条件而言并不是特别有弹性,”SUNCAT 总监 Tom Jaramillo 说道,正是该公司使此次合作成为可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LAC 团队使用真空室来更受控地将新催化剂沉积到电极上。“这种高真空工具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类型的方法,”Jaramillo说。“只要你的系统校准得好,原则上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重现它。”

    为了确保其他人能够复制他们的方法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全尺寸燃料电池,该团队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专家合作,他们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的燃料电池中有效。

    “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在这里进行燃料电池测试而设立的,因此我们非常幸运。”该项目的斯坦福大学研究生 José Zamora Zeled?n 与达里奥·德克尔 (Dario Dekel) 和他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博士生约翰·道格林 (John Douglin) 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目的是测试实际的燃料电池,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组合,

    两个团队共同发现,通过用更便宜的银替代以前催化剂中使用的一些铂族金属,他们可以以低得多的价格实现同样有效的燃料电池——现在他们有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催化剂开发方法,借此可以开始测试更雄心勃勃的想法。

    “我们可以尝试完全不含铂族金属,”Jaramillo 说,他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教授兼大以色列理工学院能源项目主任,他对此次合作的潜力同样感到兴奋。“这对于燃料电池的研究以及燃料电池行业的实际催化剂开发都有很大的好处,”他说。

    展望未来,此类研究将决定燃料电池是否能够发挥其潜力。燃料电池对于重型运输和清洁能源存储来说确实令人兴奋且有趣,但最终还是要降低成本,这就是这项合作的目的。

    来源:ScitechDaily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156.shtml
相关报告
  • 《四川着力突破燃料电池核心技术 打造国内国际知名氢能产业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09
    • 日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绿氢输出基地。 燃料电池是当前氢能高效利用的核心方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氢气来源多样,尤其是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四川已有从事氢能产业的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氢能产业基础良好,不过,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全产业链应用成本较高,推广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基础设施发展较为滞后。 根据规划,到2025年,四川氢能产业发展要初具规模,核心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同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氢能核心产品。氢能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燃料电池汽车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绿氢输出基地。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氢气制储运加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培育国内领先企业25家,覆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利用等领域。 在空间布局方面,我省氢能产业将形成“一轴、一港、一区、三路”的“1113”发展格局。 “一轴”是成都-内江-重庆发展轴。将发挥成都氢能产业发展核心作用,并与重庆深化互补合作,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 “一港”是川南氢港。将依托宜宾、泸州沿江港口优势打造氢能港口物流示范,开展氢能港口装备制造。 “一区”是攀西示范区。将充分利用雅安、凉山、阿坝的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展燃料电池景区车辆、燃料电池房车、燃料电池矿用车等示范应用。 “三路”是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乐山-眉山-成都、阿坝-绵阳-德阳-成都三条绿色氢路。将依托四川富余水电资源开展电解水制氢,打造三条绿色氢路,并在沿线布局氢能基础设施和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制造,带动全省水电消纳。
  • 《燃料电池“中国芯”:高温质子交换膜自有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氢燃料汽车被业内认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但商业化也一直是掣肘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我国迎来一项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或将未来让燃料电池真正拥有更多的“中国芯”,这项技术就是坤艾(KunAi)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成功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为核心的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HTPEM)。 与现有的质子交换膜相比,新的KunAi-HTPEM质子交换膜材料具有超高分子量,卓越的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质子导通率,超长运行时间,严格的成本控制,预计可以大幅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填补了我国在高温质子交换膜领域的自有技术空白。 据坤艾(KunAi)公司负责人介绍,巴斯夫(BASF)高温质子交换膜已经实现了2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KunAi- HTPEM预计可以达到35,000~4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能力的大幅提高 ,可以使燃料电池组的寿命显著提高,让燃料电池系统不再“娇贵”。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种电池的应用场景都不一样。2011-2018年,受到交通领域需求拉动,质子交换膜(PEMFC)出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57%。 以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MEA)为核心的燃料电池总系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常温(60-80摄氏度)全氟磺酸膜电极(MEA)燃料电池系统,高温质子膜可以不依赖高纯氢气制备,储存(含汽车储氢),可以直接使用甲醇重整出来的含杂质的氢气,燃料电池总系统的复杂程度减低,运行无故障率提高,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本身的成本(和全氟磺酸膜类质子交换膜相比,质子膜的综合成本可以下降90%~95%,),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相对于价格不菲的高纯氢,动辄千万的加氢站,给用户带来心理压力的超高压储氢,甲醇价格低廉,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加油站的便利,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容易和便利。 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在多个场合表示,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于乘用车领域。业内人士预计,从使用场景来看,未来常温质子交换膜在卡车、大巴车、物流车等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大型基站,铁塔电源、偏远山区供电等方面应该有丰富的应用环境,而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路线和现有的锂电池电动车路线,因为现有的成本优势和安全性,在出租车、乘用车、移动电源等领域,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