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突破有望扭转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困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2
  • 随着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势头强劲,出现了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太阳能和风能不可用的时期有效储存能源。通过合作研究实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通过用银替代催化剂中的铂金属,大幅降低了成本,标志着向经济实惠、高效的绿色能源存储迈出了重要一步。

    得益于能源部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和丰田研究院 (TRI) 的基础研究,氢燃料电池这一领先的竞争者刚刚获得了巨大的推动,斯坦福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出一种燃料电池装置,该研究最近已转化为实践。

    SLAC 和斯坦福大学联合 SUNCAT 界面科学与催化中心的副科学家 Michaela Burke Stevens 表示:“氢燃料电池在能量存储和转换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使用氢作为汽油等的替代燃料,但食用燃料电池仍然相当昂贵。”

    伯克·史蒂文斯 (Burke Stevens) 表示,问题在于燃料电池通常依赖于含有昂贵铂族金属 (PGM) 的催化剂,以促进化学反应,从而使系统正常工作。这促使伯克·史蒂文斯和她的同事寻找使催化剂更便宜的方法,但对燃料电池的化学成分进行如此根本性的改变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科学家经常发现在他们的小型实验室设置中起作用的催化剂并不奏效。

    这一次,研究人员通过用更便宜的替代品白银部分替代铂族金属来平衡成本。但真正的关键是简化将催化剂添加到电池电极上的化学配方。

    科学家通常将催化剂混合到液体中,然后将其铺展到网状电极上,但这些催化剂配方在不同的实验室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发挥作用,这使得将工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变得困难。“湿化学工艺对于实验室条件而言并不是特别有弹性,”SUNCAT 总监 Tom Jaramillo 说道,正是该公司使此次合作成为可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LAC 团队使用真空室来更受控地将新催化剂沉积到电极上。“这种高真空工具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类型的方法,”Jaramillo说。“只要你的系统校准得好,原则上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重现它。”

    为了确保其他人能够复制他们的方法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全尺寸燃料电池,该团队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专家合作,他们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的燃料电池中有效。

    “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在这里进行燃料电池测试而设立的,因此我们非常幸运。”该项目的斯坦福大学研究生 José Zamora Zeled?n 与达里奥·德克尔 (Dario Dekel) 和他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博士生约翰·道格林 (John Douglin) 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目的是测试实际的燃料电池,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组合,

    两个团队共同发现,通过用更便宜的银替代以前催化剂中使用的一些铂族金属,他们可以以低得多的价格实现同样有效的燃料电池——现在他们有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催化剂开发方法,借此可以开始测试更雄心勃勃的想法。

    “我们可以尝试完全不含铂族金属,”Jaramillo 说,他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教授兼大以色列理工学院能源项目主任,他对此次合作的潜力同样感到兴奋。“这对于燃料电池的研究以及燃料电池行业的实际催化剂开发都有很大的好处,”他说。

    展望未来,此类研究将决定燃料电池是否能够发挥其潜力。燃料电池对于重型运输和清洁能源存储来说确实令人兴奋且有趣,但最终还是要降低成本,这就是这项合作的目的。

    来源:ScitechDaily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156.shtml
相关报告
  • 《燃料电池“中国芯”:高温质子交换膜自有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氢燃料汽车被业内认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但商业化也一直是掣肘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我国迎来一项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或将未来让燃料电池真正拥有更多的“中国芯”,这项技术就是坤艾(KunAi)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成功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为核心的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HTPEM)。 与现有的质子交换膜相比,新的KunAi-HTPEM质子交换膜材料具有超高分子量,卓越的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质子导通率,超长运行时间,严格的成本控制,预计可以大幅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填补了我国在高温质子交换膜领域的自有技术空白。 据坤艾(KunAi)公司负责人介绍,巴斯夫(BASF)高温质子交换膜已经实现了2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KunAi- HTPEM预计可以达到35,000~4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能力的大幅提高 ,可以使燃料电池组的寿命显著提高,让燃料电池系统不再“娇贵”。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种电池的应用场景都不一样。2011-2018年,受到交通领域需求拉动,质子交换膜(PEMFC)出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57%。 以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MEA)为核心的燃料电池总系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常温(60-80摄氏度)全氟磺酸膜电极(MEA)燃料电池系统,高温质子膜可以不依赖高纯氢气制备,储存(含汽车储氢),可以直接使用甲醇重整出来的含杂质的氢气,燃料电池总系统的复杂程度减低,运行无故障率提高,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本身的成本(和全氟磺酸膜类质子交换膜相比,质子膜的综合成本可以下降90%~95%,),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相对于价格不菲的高纯氢,动辄千万的加氢站,给用户带来心理压力的超高压储氢,甲醇价格低廉,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加油站的便利,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容易和便利。 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在多个场合表示,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于乘用车领域。业内人士预计,从使用场景来看,未来常温质子交换膜在卡车、大巴车、物流车等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大型基站,铁塔电源、偏远山区供电等方面应该有丰富的应用环境,而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路线和现有的锂电池电动车路线,因为现有的成本优势和安全性,在出租车、乘用车、移动电源等领域,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和便利。
  • 《氢燃料电池车驶入“快车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低排放、抗低温、续航长等特点,被称为“终极环保车”。这也让其与夏奥会和冬奥会结下“氢”缘。从夏奥会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开启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示范,到近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冬奥承担交通重任,大规模的多场景应用,正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受成本居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优势明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量产在售的并不多。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大规模示范应用,很好地验证了其重要性,为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落地。 大规模入场冬奥 作为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主办的首项国际大型赛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全部实现中和。为能保障绿色冬奥理念,被称为“终极环保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承担起了冬奥会期间交通重任。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共计投入使用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开展示范运营服务,这是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其中,大巴车数量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电池大型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数量最多的纪录。 作为奥林匹克及残奥会全球合作伙伴,丰田是北京冬奥会的车辆提供大户。投放车辆包括丰田全新MIRAI第二代乘用车、首次实现本土研发及生产的丰田柯斯达中巴车、丰田-福田首次合作开发的大巴车,其中1辆MIRAI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专用车。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权藤宪治说道:“车辆的用途包括在高铁站、冬奥村、云顶场馆群、大跳台场馆群之间作为贵宾及运动员用车,在火炬接力、颁奖等辅助用车。” 此外,身为“东道主”,北汽集团旗下车型也为护航绿色冬奥做出贡献。据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有1223辆福田欧辉客车为冬奥赛事提供保障工作,其中有515辆氢燃料客车,占整体氢燃料客车比例高达60%。 “这些车辆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规模最大、车型数量最多的纪录。”福田汽车欧辉客车事业部研发副总裁刘继红表示,在延庆赛区闭环内使用的212辆欧辉氢燃料客车,是福田汽车、丰田、亿华通三方共同合作推出的氢燃料电池客车。 积攒应用经验 乘坐冬奥会“东风”,也推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因此被称为“终极环保车”。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实现-30℃低温启动、-40℃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大巴车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以上。不过,尽管氢燃料电池汽车优势明显,但全球范围内落地量产在售车型并不多,基本以商用车为主。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为1556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燃料电池车在商用车领域已开始应用,但乘用车技术门槛比较高,形成规模仍需要时间。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成本过高,同时储氢、运氢、加氢每个环节都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制约因素逐渐解决才能实现产业化。 虽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仍面临如何降低成本和拓展使用范围,但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冬奥会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是一次很好的试验,更是对全产业链的一次考验。有利于改进产品技术,有利于产业上下游完善,更能提升外界对该产业的认知和影响力。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企业对产品多方调试做了完善准备,从而也积累了经验。刘继红表示,此前福田在海拉尔完成极寒测试,并通过国内首次氢能客车侧撞试验。采用电安全技术、氢安全技术、氢电耦合安全系统,全方位保证了氢燃料电池客车整车安全性。 不仅车企,负责车载储氢系统的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冬奥会前研制的70MPa储氢瓶突破进口高强度碳纤维的封锁管制,实现替代化应用,解决了纤维的“卡脖子”技术。北京天海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总工岳增柱表示:“我们在冬奥会期间,实现70MPa氢燃料车辆批量运营的140辆氢燃料大巴率先应用,作为通勤用车。”颜景辉认为,冬奥会的场景化应用,推进了产业在产品和供应端的完善,为产业后期发展铺路。 在政策方面,冬奥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制修订。据了解,为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使用,推动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标准。 车企纷纷入局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在成为风口。去年3月,氢能正式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截至2021年,我国政府累计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经费超过20亿元;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交通处副处长吴志全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北京市正在落实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车示范城市群建设。 地方加紧布局推出利好政策外,氢燃料电池汽车亿万级基盘下,车企也纷纷入局。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测算,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由2020年的7352辆增长至2025年的10万辆,至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 看到百亿的市场前景,车企布局也在加速。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之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并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占率达到10%以上。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方面表示,预计2025年氢燃料电池将迎来第一个拐点,保有量或达到10万辆;2030年迎来第二个拐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将增加至100万辆。 除上汽集团外,长城汽车氢能战略中提到计划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落地全球首个100辆49吨氢能重卡;2022年并行氢燃料电池多种清洁应用项目群。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之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并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占率达到10%以上。此外,跨国企业中,现代汽车集团正在开发基于氢燃料电池重卡XCIENT FUEL CELL打造的牵引车,计划于2023年发布。宝马集团也将小规模生产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或于2025年正式量产。 在刘继红看来,氢燃料客车的普及脚步必将加快,逐步成为长行驶距离的联络线城郊公共交通及长续航里程城间客车的主力选择。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氢燃料客车还将凭借安全、舒适、低碳的优势扩展到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