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中国芯”:高温质子交换膜自有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氢燃料汽车被业内认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但商业化也一直是掣肘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我国迎来一项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或将未来让燃料电池真正拥有更多的“中国芯”,这项技术就是坤艾(KunAi)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成功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为核心的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HTPEM)。

    与现有的质子交换膜相比,新的KunAi-HTPEM质子交换膜材料具有超高分子量,卓越的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质子导通率,超长运行时间,严格的成本控制,预计可以大幅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填补了我国在高温质子交换膜领域的自有技术空白。

    据坤艾(KunAi)公司负责人介绍,巴斯夫(BASF)高温质子交换膜已经实现了2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KunAi- HTPEM预计可以达到35,000~4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能力的大幅提高 ,可以使燃料电池组的寿命显著提高,让燃料电池系统不再“娇贵”。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种电池的应用场景都不一样。2011-2018年,受到交通领域需求拉动,质子交换膜(PEMFC)出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57%。

    以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MEA)为核心的燃料电池总系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常温(60-80摄氏度)全氟磺酸膜电极(MEA)燃料电池系统,高温质子膜可以不依赖高纯氢气制备,储存(含汽车储氢),可以直接使用甲醇重整出来的含杂质的氢气,燃料电池总系统的复杂程度减低,运行无故障率提高,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本身的成本(和全氟磺酸膜类质子交换膜相比,质子膜的综合成本可以下降90%~95%,),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相对于价格不菲的高纯氢,动辄千万的加氢站,给用户带来心理压力的超高压储氢,甲醇价格低廉,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加油站的便利,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容易和便利。

    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在多个场合表示,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于乘用车领域。业内人士预计,从使用场景来看,未来常温质子交换膜在卡车、大巴车、物流车等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大型基站,铁塔电源、偏远山区供电等方面应该有丰富的应用环境,而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路线和现有的锂电池电动车路线,因为现有的成本优势和安全性,在出租车、乘用车、移动电源等领域,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和便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74105
相关报告
  • 《中国北京理工大学提出新的电池设计方案,突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温瓶颈》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4-11-04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科情智库9月24日消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池设计方案,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Nafion质子交换膜容易失水的关键技术难点。研究人员通过在Nafion质子交换膜中掺入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利用COF分子结构中的羰基基团与水分子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来阻止高温时Nafion质子交换膜的脱水,进而提高PEMFC工作的温度。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一种基于α-氨基酮链接的COF离子聚合物,然后将其与Nafion交织,成功开发了一种在高温下稳定且“透气”的质子导体,有效解决了PEMFCs在高温下的脱水问题。在105°C的条件下,使用该质子导体的PEMFC,其峰值功率密度和额定功率密度达到 18.1W和9.5W,与未含COF离子聚合物的电池相比,分别提高了101%和187%。该研究提出的创新方案成功突破了PEMFC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瓶颈,为高效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
  • 《这张膜将改变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18
    • 近日,张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爵士等人合作,证实了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材料具有质子传导性,并进一步发现,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云母用于燃料电池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比目前商用膜性能更优、更节能环保。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与《自然·通讯》上。 自小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读的都是电化学专业,回想起来,我从小就对电特别好奇。”回忆起和电化学结缘,张生娓娓道来。中学时,张生最喜欢的化学实验就是拆开收音机用过的旧电池,把二氧化锰和锌做的电极插入碱性溶液中,就会产生电,让小灯泡亮起来。“现在想来,干电池就是最简单的电化学原理的应用,即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专业术语叫作‘原电池’。” 2005年读研究生时,张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燃料电池,自此一干就是十几年。“燃料电池是一种很棒的清洁能源技术,不受热力学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极高,而且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产物只有水,没有碳排放,非常环保。”张生感慨地说,“但当时我国燃料电池研究才刚起步,研发出来的燃料电池成本高,很难实现商业化。” 张生读博士的时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他和所在的团队通过碳改性,增加廉价金属用量,达到了和用昂贵的铂金催化剂做电极一样的效果,电极成本极大降低。 在燃料电池中,质子传导性能对于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非常关键。“当时只有全氟磺酸膜,技术垄断价格高而且不耐高温。燃料电池需要的质子传导膜既要非常薄,还要像一张‘网’一样,孔洞大小只能让质子快速通过且能阻挡反应物氢气的渗透。但当时由于我的知识局限性,还不足以攻克这个难题。”张生解释道。 带着这个遗憾,张生去了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是温室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转化利用。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材料学、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新知识拓展了他的视野,但寻找性能更优良的质子传导膜这个难题始终让他念念不忘。 破解提升燃料电池性能难题 张生的执着让他的人生轨迹再次与燃料电池产生交集,优异的研究成果使张生获得欧盟杰出人才计划资助,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专心进行质子交换膜的难题研究。 “寻找能够做‘网’的二维材料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研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张生说,根据各种文献和之前的研究,他们找到了石墨烯这种二维材料,本以为找到了一张合适的“网”,但事实证明,这条路才刚刚开始。石墨烯材料是由碳的六元环结构组成的,十分不稳定,需要以铜片为基底才能稳定成石墨烯膜。但是铜不能让质子通过,因此还需要把稳定的石墨烯从铜片上转移下来。 “整整半年时间,我们实验了热压、冷压等二十多种方法,但由于界面作用没那么强,转移过程中石墨烯膜都破损严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生至今难忘,“我当时的心情,和曼彻斯特的冬天一样,见不到阳光。”通过总结失败的方案,张生调整思路,最终找到一种胶增加了界面强度,实现了石墨烯膜的完美转移。 然而石墨烯膜并没有解决耐高温的问题,回国后,张生又找到和石墨烯结构相近一些材料,但都存在各种问题。直到云母材料的出现,让张生如获至宝。“云母在地壳中储量极其丰富且价格低廉,使用云母制备的云母质子膜可以满足各种条件,而且使用温度可以从100℃延伸到500℃。”张生介绍说,云母膜质子传导率超过了目前商业化要求的两倍,应用于燃料电池后,未来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将会有很大提高。 “我们发展燃料电池这一清洁能源技术的初衷之一是减少碳排放,而更好地减少碳排放的办法是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依托天津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生通过反向利用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原理,通过电能打开二氧化碳的碳氧分子键,加入氢将二氧化碳有选择性地转化为甲酸、乙烯和乙醇等有用的物质。 “虽然这项研究难度很大,但是做科研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团队一定能开发出通过电化学途径转化二氧化碳这样一种清洁能源技术。”面对未来,张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