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或成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8
  • 导读

    近日,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解决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学活性层厚度相关的问题。这种新方法将促进工艺设计,并进一步推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

    背景

    太阳能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易获取、低成本等诸多优势,是一种极具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新能源,并已得到极为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典型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它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

    如今,占主导地位的太阳能电池仍是以无机半导体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系列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传统的硅基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造成本昂贵、制造能耗大、污染高、工艺复杂等缺点。此外,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是笨重、刚性、易碎的,不便于运输以及灵活的安装使用。

    然而,新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制造成本更低,制造工艺更简单,还具有轻量、柔性、超薄、透明等优势,便于运输以及灵活的部署。

    尽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优点很多,然而其“光电转化效率”一直无法与无机太阳能电池媲美。然而可喜的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已增至10%以上,达到了可商业化应用的水平。但是,光学活性层厚度增加会导致光电转化效率降低,因此需要更加复杂的制造工艺。

    创新

    近日,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大学(UNIST)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教授 Changduk Yang 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解决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学活性层厚度相关的问题。

    电池中实现了12.01%的光电转化效率。更进一步说,即使最大测量厚度在300纳米的范围内,这种新的光学活性层仍保持了其初始的光电转化效率。这项研究将促进工艺设计,并进一步推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

    Yang 教授表示:“现有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学活性层非常薄(100纳米),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通过大面积印刷工艺处理。即使最大测量厚度在300纳米的范围内,这种新的光学活性层仍保持了其初始的效率。”

    技术

    太阳能电池使用光学活性层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当这些活性层受到太阳光照射时,受激的电子从原子中逃逸,并在半导体中生成自由电子与空穴,而电子与空穴的运动可以提供电能。电子的转移被称为“通道一(Channel I)”,而空穴的运动被称为“通道二(Channel II)”

    UNIST 化学工程与能源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Sang Myeon Lee 表示:“由于活性薄层的光线吸收率低下,富勒烯基太阳能电池只利用了Channel I。然而,新型太阳能电池同时利用了Channel I 与Channel II,因此实现了高达12.01%的效率。”

    价值

    在这项研究中,Yang 教授已经解决了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学活性层厚度相关的问题,从而离实现大面积印刷工艺又更近了一步。

    Yang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突出了综合考虑并优化‘电荷分离/输运’与‘相区尺寸’两个因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高性能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NF-PSCs)。未来,我们将对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与商业化作出贡献。”

    Yang 教授还表示:“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一种合成非富勒烯光学活性材料的新途径。我们希望为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与商业化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相关报告
  • 《Discovery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铺平了道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7-29
    • 由KU Leuven首次领导的一项研究首次解释了一种有前景的钙钛矿 - 人造晶体可将阳光转化为电能 - 如何得以稳定。结果,晶体变黑,使它们能够吸收太阳光。这对于能够在易于制造且高效的新太阳能电池板中使用它们是必要的。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钙钛矿是具有许多应用的半导体材料。他们在收获太阳能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希望目前,大多数太阳能电池由硅晶体制成,硅晶体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材料,可用于此目的。然而,基于钙钛矿的器件提供比硅更高的转换效率。唯一的问题是:一些最有希望的钙钛矿,即三碘化铅(CsPbI3),在室温下非常不稳定。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具有黄色,因为晶体中的原子不形成钙钛矿结构。为了使晶体有效地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它们应该处于黑色的钙钛矿状态 - 并保持这种状态。 “硅形成一种非常坚固的刚性晶体。如果按压它,它就不会改变它的形状。另一方面,钙钛矿更柔软,更具延展性,”KU鲁汶膜中心的Julian Steele博士解释说。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分离,吸附,催化和光谱学(cMACS)。 “我们可以在各种实验室条件下稳定它们,但在室温下,黑色钙钛矿原子确实需要重新洗牌,改变结构,最终将晶体变成黄色。” 斯蒂尔与国际科学家团队一起发现,通过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薄膜粘合到一块玻璃上,细胞可以获得并保持其所需的黑色状态。将薄膜加热至330摄氏度的温度,使钙钛矿膨胀并粘附在玻璃上。加热后,将薄膜快速冷却至室温。这个过程固定晶体中的原子,限制它们的运动,使它们保持所需的黑色形状。 “有三个支柱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质量:价格,稳定性和性能。钙钛矿在性能和价格方面得分很高,但它们的稳定性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斯蒂尔说。几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观察到钙钛矿可以在加热后保持黑度,但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CsPbI3,因为它的性能非常高,”Steel解释道。 “此外,它是最不稳定的钙钛矿类型之一,这意味着它对我们描述的方法很敏感,应该转化为其他不稳定的钙钛矿。” 该研究中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收集的。为了理解分子尺度上的实验观察,根特大学分子模拟中心(CMM)的同事通过理论模拟钙钛矿的黑色和黄色相来支持这一发现。计算结果对于合理化将黑相固定在玻璃基板上作为薄膜时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尽管存在假设,但如何完全结合仍然是个谜。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具有原子分辨率的显微镜并直接看一下。然而,这对于钙钛矿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很难用这种高分辨率成像仪器观察,因为它们非常柔软并且容易在下面分离。普通探头能量相对较高。“ ——文章发布于2019年7月26日
  • 《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探索之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6
    •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时代的宠儿。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装置,其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日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王连洲课题组基于近些年在太阳能电池、快充型储能电池和集成型太阳能充电电池领域的新探索,在《储能材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柔性太阳能充电系统》的综述。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自2000年开始从事共轭高分子转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成柔性和半透明,整体耗能低很多。” 寻找电池器件材料 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电池开始兴起并发展至今,现在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硅基太阳能电池。此外,还有无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 不同太阳能电池结构不一样,比如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光敏带由P型有机半导体(容易给出电子)构成的给体、N型半导体(容易接收电子)构成的受体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层,在外电路接通下产生光电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类似,具有三明治结构,主要的不同在于光敏层,它是有机无机杂化构成的钙钛矿结构。 李永舫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例介绍道,硅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尤其是原材料的支配,以及硅要达到99.9999%纯化,这个纯化过程也需要耗能。 他说:“硅基太阳能电池要使用6~7年才能把生产过程中的耗能收回来,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耗大概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但存在稳定性问题,导致使用寿命不长,反观硅基太阳能电池使用寿命可达20年。 2017年,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15家企业研究机构组成欧洲Powerweave研发团队,开展基于染料敏化纤维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和电能储存纤维材料薄膜蓄电池技术的有机组合的原位集成技术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团队发现,当前大多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刚性的氧化锡(ITO)玻璃基板。然而,ITO在塑料基板上存在导电性差和机械脆性等问题,另外ITO通常在高温下通过真空溅射进行加工,这使得其价格昂贵,不利于采用大面积印刷和卷对卷来制备。 为此,葛子义团队开发了低温酸处理PEDOT/PSS电极替代需要高温溅射且昂贵的ITO电极。团队称,这类全溶液加工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常符合卷对卷印刷和刮涂等大面积制备工艺的技术要求,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低成本柔性化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记者获悉,葛子义团队利用全溶液加工技术,采用PBDB-T和IT-M非富勒烯活性层,制备了全湿法加工非ITO的单结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1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转换效率非常低。李永舫最开始研究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时由于条件不太好,效率也一直不高。2004年前后,李永舫团队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首先要求光伏材料对光有较宽和强的吸收,另外给体材料要有高的空穴迁移率,受体材料要有高的电子迁移率。”李永舫回忆道,“我们当年选择了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其电子迁移率较高,随后我们的关注点转到给体材料。” “我们那个时候就想到了共轭侧链这个概念。”李永舫解释道,“由于共轭高峰的主链传输很快,有了共轭侧链就像搭了座桥,使电荷在这条共轭侧链上传输也比较快,提高空穴迁移率,进而提升光伏性能。” 近年来,提升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研究方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在柔性透明电极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发现,获得高性能的柔性透明电极是研发高效柔性有机光电器件的前提,也是目前该领域的核心难题。“因此,如何获得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低表面粗糙度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绿色的柔性透明电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019年11月,陈永胜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文章,介绍了团队制备出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将其用于构筑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与使用商业氧化铟锡玻璃电极的器件性能相当,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6.5%,刷新了当时文献报道的柔性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纪录。 多领域的潜在应用 王连洲团队在综述文章里指出,由于太阳光自身的强度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促使该领域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光伏能源生成与储存的集成系统,促进了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的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告诉《中国科学报》:“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比较适合应用于物联网和人机互动等领域,前提是需要提升光电转换和存储效率。”此前,陈永华团队寻找并设计出能够稳定钙钛矿结构的有机胺分子,制备出的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如今,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智能电网、房屋能源供给、通勤电动车辆、家用电子产品,以及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在设计新一代可穿戴便携式能源设备尤其是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时,王连洲团队意识到,柔韧性及可便携性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关键指标。 王连洲团队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刚性器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因低温制备及易实现的面板安装技术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将柔性的薄膜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便携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工作时长,实现更为广泛、精细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原郭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具有明显的表面结构适应性强、易弯曲、重量轻、无需额外安装费用等优势,可灵活应用于服饰、户外装备、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等需要遮阳及复杂结构的物体外表面,也可以作为光伏发电储存一体化系统进行使用。 原郭丰还指出:“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仍然面临材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复杂条件下材料寿命、光电转化效率、充放电效率、安全性以及成本等诸多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0.06.028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19-0315-1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8b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