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研发中的新冠疫苗备受青睐》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近日,经过独立科学顾问委员会评议,德国8个在研的新冠疫苗项目中,美因茨的BioNTech、图宾根的CureVac和德绍的IDT Biologika公司获得了德国联邦教研部的特别资助。这3家新冠疫苗研发企业各有特色,BioNTech已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获得了大量订单;CureVac坚持技术优先,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IDT Biologika则发挥百年疫苗经验,能提供安全保障。整体上,德国新冠疫苗研发逐渐呈梯队发展态势。

      BioNTech疫苗收获大批订单

      7月28日,BioNTech和辉瑞宣布开展检测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Ⅱ/Ⅲ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率先进入第三阶段临床试验的6款新冠疫苗之一。目前首批接种已在美国展开,随后将扩展到全球120个研究中心,包括美国39个州,以及德国、阿根廷和巴西的研究中心。如果试验成功,两企业最快将在10月开始申请疫苗上市审批。目前辉瑞已自担风险开始了疫苗的生产,预计今年底可生产1亿支疫苗,明年则能生产13亿支。

      得益于研发进展的利好消息,BioNTech和辉瑞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尽管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中,订单已经纷至沓来。7月20日,英国政府订购了正在研发阶段的代号为BNT162的新冠疫苗3000万支,将在2020年和2021年交付。7月22日,美国政府订购了最高达6亿支BNT162型新冠疫苗,前提是疫苗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上市许可。7月31日,日本政府也订购了1.2亿支,将在疫苗获得监管批准后于2021年上半年供应。

      CureVac公司受资本市场追捧

      6月17日,CureVac公司新冠疫苗项目进入临床Ⅰ期试验,成为继BioNTech公司后德国第二家开展新冠候选疫苗临床试验的公司。Ⅰ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将于9—10月出炉。Ⅱ、Ⅲ期的准备工作已同步展开。CureVac公司首席技术官弗廷-姆莱切克认为,其候选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明显强于竞争对手。而且CureVac的疫苗比其他同类mRNA疫苗所需有效成分剂量低,这将有利于大批量生产。CureVac的目标不仅在于预防疾病,同时还要预防感染,使所有接种人群都得到保护。

      CureVac公司因3月初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的疫苗会议而引发关注。6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3亿欧元收购该公司23%的股份;7月6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向CureVac公司提供7500万欧元贷款用于开发新冠疫苗;7月20日,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以1.5亿欧元收购该公司约10%的股份,双方还签署了合作协议,在mRNA疫苗和抗体研究方面开展战略合作;7月21日,卡塔尔投资局和一批新老投资者出资1.1亿欧元入股该公司。尽管Ⅰ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还没出来,CureVac已经筹集到6.35亿欧元的资金。7月25日,CureVac向美国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提交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申请。

      IDT Biologika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近日,德国IDT Biologika公司联合德国感染研究中心(DZIF)、慕尼黑大学、马尔堡大学和汉堡-埃本多夫大学医院共同研发的新冠疫苗即将在汉堡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候选疫苗以改良型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VA)作为递送载体。IDT Biologika公司拥有在病毒和细菌疫苗领域的百年经验,能够通过特有的工艺大规模生产高纯度的MVA载体疫苗,从而克服疫苗开发中的一大障碍。

      目前,IDT Biologika公司已经准备好了临床试验用的疫苗制剂,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将开展人体试验,分3个阶段测试疫苗的剂量、功效和耐受性。IDT Biologika希望能在2021年获得快速上市审批。公司董事会主席约尔根·贝新恩博士表示,目前首要问题是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德国和欧洲的需要。因此,德国联邦教研部的疫苗特别资助计划将有助于该公司提高疫苗的生产和研究能力。

      mRNA疫苗需关注长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BioNTech公司和CureVac公司正在研发的都是mRNA疫苗,这种新技术的长期影响还不清楚。mR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接种mRNA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这种蛋白质,进而引发人体抗体或免疫物质的产生。利用遗传信息的方法使疫苗面市速度加快成为可能,但对其副作用的研究还不充分。

      德国疫苗监管审批机构保罗埃里希研究所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用mRNA疫苗获得过批准,因此在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中阐明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欧盟药品管理局则表示,相关研究即便在疫苗批准上市后也不会终止,在接种一年或两年后应继续观察和记录,保障长期安全。

      汉诺威医学院副院长威尔特教授认为,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关键期。疫苗研发的成功率通常仅为1%,特别是目前从未采用过的疫苗研发新技术。德国联邦议员兼卫生专家卡尔·劳特巴赫表示,虽然我们现在看到,它们能激发免疫应答,但没有人清楚是否可以真正避免感染。根据美国FDA近期发布的候选疫苗指南,疫苗应至少保护50%接种的人群,或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疫苗尽早进行临床试验,进而可以迅速批准和使用这种药物。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8/12/content_450591.htm?div=-1
相关报告
  • 《FDA发布新冠疫苗指南》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0-07-10
    • 美国FDA发布一项即时有效的指南,名为“预防COVID-19疫苗的开发和许可”,以帮助和促进及时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涉及生产、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以及许可后的建议和要求。 FDA表示,对于一种针对COVID-19广泛使用的疫苗,它希望发起人能够证明:该疫苗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至少有50%的有效性。 在指南中,FDA表示,目前的开发计划应以获得传统批准为目标,因为“目前尚无可以合理预测COVID-19疫苗临床获益的公认替代终点”,来支持加速批准。 对于临床开发,FDA鼓励发起人考虑采用自适应或无缝的临床试验设计,并认为这可以加快开发速度。FDA补充说,后期试验可能需要招募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包括合并症,以证明对严重COVID-19的保护作用。FDA强烈鼓励在临床开发的所有阶段纳入多样化的人群,包括受COVID-19影响最大的人群,特别是种族和少数族裔,以及在老年患者和患有合并症的,在试验中有足够的代表。 FDA强调,后期试验应进行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尽管FDA表示“疫苗和安慰剂组之间的1:1随机化,通常是证明疫苗功效的最有效研究设计”,但其他类型的随机化也可以接受。如果设计得当,也可以使用针对单个安慰剂组,评估多种候选疫苗的研究。 该指南还提供有关试验设计、功效和统计考虑因素,以及功效、统计和安全性问题的详细建议。 来源于新浪医药网
  • 《AI助力研发冠状病毒“通用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6
    •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人们开始担心之前使用的新冠疫苗是否依然有效。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应对各种新冠病毒的“通用疫苗”?为防范下一场全球大流行病,很多国家都在推进相关研究,科学家们更是用上了“大杀器”——人工智能。   “通用疫苗”:防患未然   今年1月底,美国白宫冠状病毒工作组成员、总统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在国会上介绍了美国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努力。福奇表示,该疫苗旨在对抗新冠病毒和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其他类似病毒。   福奇对参议院卫生、教育、劳工和养老金委员会表示:“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疫苗将有效对抗所有新冠病毒变体,并最终对抗所有冠状病毒。”   福奇说,从长远来看,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开发可能有助于防止全球下一次大流行病——新冠疫情无法根绝,可能还会定期出现。此外,人类还可能遭遇来自动物的未知冠状病毒的感染。   日本《朝日新闻》网站在10日的报道中指出,这种“通用疫苗”的效果即便比不上针对特定病毒的疫苗,但对其他冠状病毒仍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比如,去年12月,美国国防部下属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宣布研发的一种名为“刺突铁蛋白纳米粒子”的疫苗,“不仅能引发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还可能为人们关注的新冠病毒变体以及其他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提供广泛的保护。”   据报道,该疫苗今年年初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人体试验,目前正申请开展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试验。   日本弘前大学病毒学副教授森田英嗣表示:“这种蛋白很稳定,而且外形酷似病毒,能够长时间高效地发挥免疫效力。”   AI助力:事半功倍   为了更好、更快地研制出这样的疫苗,人工智能工具“临危受命”。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NEC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下一代疫苗。   目前使用的针对新冠病毒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将含有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导入人体,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预防免疫的效果。但是,奥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中出现了大量变异,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下降。所以NEC公司的战略是,将刺突蛋白以外的病毒蛋白都作为候选抗原,排除那些容易变异的部分。为此,研究人员通过让AI学习免疫反应的实验数据来确定候选抗原。   无独有偶,总部位于英国牛津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Baseimmune在借助AI开发冠状病毒通用疫苗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据英国《科学焦点》杂志网站报道,该公司研制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训练免疫系统识别特定病原体(如病毒、寄生虫或细菌)的感染并作出反应。每种疫苗的核心都是抗原(一种基于部分病原体的小而安全的分子),它能触发保护性免疫反应。大多数疫苗抗原基于单一病原体成分,如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或疟疾寄生虫的外壳蛋白,而这限制了疫苗应对新变体的有效性和能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Baseimmune公司的疫苗设计算法将基因组、流行病学、免疫学等综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合成抗原,其中包含病原体中所有“最有可能引发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组成部分。   Baseimmune公司表示,这些“挑选和混合”抗原将向免疫系统提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特定病原体的一切信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否变异。设计出来的抗原可以被注入任何疫苗技术平台,包括mRNA、DNA和病毒载体,从而创造出适用于所有当前和可能变异的通用疫苗。   该公司已与DNA疫苗先驱Touchlight合作,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旨在应对新变异的出现,防止未来的大流行病。据悉,该公司在最新一轮投资中获得了350万英镑,他们计划用这笔钱帮助为包括冠状病毒和疟疾在内的几种主要疾病研制通用疫苗。   此外,mRNA本身存在稳定性差、易分解等问题,所以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及体内表达时很容易失效。因此,如何稳定mRNA,提升研发效率,成为了全球科研机关、防疫机构和生物医学公司亟须面对的难题。   中国百度公司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贡献了一臂之力。据媒体报道,2020年,百度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mRNA疫苗基因序列设计算法LinearDesign,这是专门用于优化mRNA序列设计的高效算法。针对新冠mRNA疫苗序列,LinearDesign能在16分钟内大大提升疫苗设计的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有效解决了mRNA疫苗研发中最重要的稳定性问题。   《朝日新闻》在报道中指出,备受期待的冠状病毒通用疫苗能否很快面世并应用于人体还是未知数。不过,即使不能赶在新冠病毒下一个变异株出现之前诞生,也可能成为预防其他冠状病毒引发的下一场大流行病的有力候选工具。